[續《金剛經》一滴上一小節]所能知。”《法華經》說:“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可見實相般若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學人也無法從意識分別中真實理解實相般若的真谛。文字般若的重要,在于指示門路,指示如何去觀照,如何去認識實相。所以一切經論,文字言語,都是作爲一個指路牌。例如昨天我們去開會,在指路牌上寫著:“華府佛教會”,如果沒有這些指路牌,到的人可能更少一點。這是指路牌的重要作用。但是,你不能認爲那個指路牌所在之
就是“華府佛教會”。這是一個很好的比方。指路牌告訴你方向,你要依著方向去找,文字般若正是如此。佛經上說“因標指月”。茫茫太空之中哪裏是月亮啊?經文裏用文字告訴你。現在本室之內,拿燈當做月亮,我用手指著它說:“這個是月亮。”這就是標指一下。文字般若就起這樣的作用。昨天如果到
都沒有貼著“華府佛教會”,那我們也找不到。可見標很重要。所以不可以棄指求月。若不要這些指示去求月亮,那茫茫華盛頓很難找到佛教會。所以指出方向,你就可以看到。不可以棄指,不要它。這些文字,經典,我們沒有這些是不行的。
另一方面我們更不可以“執指爲月”。我用手一指,這個是月亮。你就誤認我的手是月亮。你看到我的手,就可以看到月亮了。一般人多是這樣。執著所看到的手,誤認爲就是所願見的月了。這樣的話,不但是看不到月亮了,並且還生出一個極大的錯誤,以爲月亮是我手這個樣子。所以學習般若要從文字、經典之中得到方向去觀照,專精勤久,一旦相應,方能契入實相,僅在文字上得了一點理解,就以爲是實相般若,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見實相。
三、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本經總題。“經”字是通名,佛所說都稱爲經。“經”字前的七個字,本經獨有,這是別名。開頭“金剛”兩個字是形容詞,稱贊般若如金剛。金剛是喻,金剛有不同的解釋,但涵義是一樣的。現結合實際,金剛即印度的金剛石(即鑽石)。它最光明,最堅硬,也最珍貴。金剛石做的刀子可以裁玻璃,硬度最高。它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壞。所以它最堅最利,而沒有能破。以這個金剛石做爲譬喻來形容般若。金剛是貴重的寶物,以譬喻實相般若是諸法中尊。它堅固不爲一切所壞,來譬喻觀照般若不被一切愛見所侵犯。金剛能裁切玻璃,作用猛利,來譬喻文字般若能斷衆生種種疑惑。永明大師《心賦注》說:“夫般若者是諸佛之母。故淨名經頌雲‘智度菩薩母,能生一切導師’。所言般若者,即一切衆生自心靈知之耳。”因爲諸佛皆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稱般若爲諸佛之母。自心,自
清淨心與實相般若,真如實相,中道等,只是一法的不同名稱。般若是諸佛之母,般若也即衆生自心靈知之
。《心賦注》又說:“離此一心別無殊勝。”又“此一心,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爲最”。所以經中釋尊宣說:本經“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如來所說這個法,是爲發大乘心的菩薩所說的,是爲發最上乘心的菩薩所說的,可見這個經是殊勝的。“波羅蜜”是到彼岸,也可譯爲度無極。有爲福德不是般若,也不是波羅蜜。相似般若,名爲般若,但不是波羅蜜。本經是般若是波羅蜜,故稱般若波羅蜜。
四、離相修善
菩薩全名是菩提薩埵,華意是覺有情,也就是度衆生。經裏說:“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經中說我應該滅度一切衆生,這是我們發的心,不但是有此心,而且要實踐要落實。“滅度一切衆生已”,衆生都滅度了,這個願已經成就了,可是怎麼樣呢?經中說:而是沒有一個衆生真實滅度了。這就很奇,要度一切衆生,而這些衆生已經得到了滅度,可是沒有一個衆生是真實滅度了。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達般若的菩薩度生的境界了。所有衆生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徹底都滅度了,爲什麼又說,沒有一個衆生真實滅度了呢?這就因爲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第一句話:“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衆生本來就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啊。所以說,一切衆生本來都是佛啊。那麼,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他現在成了佛,他只是恢複了本來而已,他不是得到什麼,變成什麼,製造成了什麼,變換了什麼。他不增不減,只是恢複他的本來。那麼你這個度生的人做了什麼貢獻?他只是恢複他的本來嘛。再者,一切衆生既然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即是同具如來的法身。我與一切衆生既是同此法身,本來同,一
之中,誰能度?誰是所度?所以說“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這也就是《金剛經》中重要的指示:三輪
空。內不見自己,外不見對方,中間不見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內與中間都無一物,稱爲三輪
空。內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間是一方,一般是內有我,外有人,中間有法有物,這三輪就不空。若是三輪
空,就是不見有能度衆生的我,沒有一個我,我在做事。內若無我,外也就沒有人啊。還有什麼中間?一切都本空啊。所以本來無一物。再例如:我布施了一萬美金,我把錢給某先生了,若是三輪
空,內就不見我,外不見有某先生,中間不見這一萬美金。雖然不見能施與受施之人,中也不見這一萬美金,但是這件事情還是做了。這就叫三輪
空啊。這就是很殊勝的。這樣的布施就可以稱爲布施波羅蜜,就可以到彼岸。一般是我有一萬美金給他了,老記得自己做了很大的好事,我把一萬美金救濟了某個人,老記著他曾經得到我的一萬美金。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萬塊錢,但不能稱爲布施波羅蜜。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裏。並不是不布施,是要在布施時不住于相。有些人讀了《金剛經》之後,就一切都落于空,都是無爲、無相、無我,都是無了,就跑到偏空的一邊去了。所以蕅益大師就寫了一篇《金剛經破空論》破這種偏見。所以終日度衆生,終日沒有度。終日度生終日無度。不是不度衆生,是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我在度衆生,而沒有度衆生的相,我沒有度衆生的相,而終日終生都在度衆生。這樣度生與般若相契,就是波羅蜜。
《金剛經》勸離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最粗淺的說,我相就是自身。有了我就有你,這就是人相。不但有你,還有種種的人,輪回中種種的生物,那就是衆生相。中間有長生長住的是壽者相。這是最淺說的四相。又如剛才說,有一個能度衆生的我,這是我相。我所度的某一個對象,這……
《《金剛經》一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