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彌陀願王大願核心上一小節]衆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醫師能醫不治之症。這就是淨土宗特殊之。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離極樂
土就成佛。“衆生生我
者”。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
土,現在已經成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自然“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只要是生到極樂世界,自然就沒有分別,身意諸根,自然寂靜,決定成無上正等正覺,證大涅槃。現在有很多人也肯爲衆生辦個工廠,給衆生找個工作,或興辦種種慈善事業,但這都是不徹底的,暫時的救度,不能給衆生徹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將來他又墮落了,又是在地獄中火山、刀山、火柱裏頭過日子。只有真正徹底覺悟,這才是徹底的度
。
至于什麼是分別?又如何遠離分別?分別,我們常說你這個人分別心太重了。我們要去分別它,這個對呀!不對呀!好呀!壞呀!善呀!惡呀!邪呀!正呀等等,都叫分別。這個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貴重不貴重?我喜歡不喜歡也都是分別。這種分別有真實意義嗎?究實而論毫無意義,只是虛妄。所以叫做虛妄分別。本來一切是本無分別的,可是偏要去分別,所以叫虛妄分別。所有我們的一切分別心皆是虛妄。如同我們到故宮的珍寶館,看見金的盤、金的佛像、金的寶塔等等的這一切,你要是從這些表面形象來看,就沒有一個是一樣的。這就有種種的差別。其實你如果認識本,就知道所見的盤、佛像、塔這些相,只要在爐子裏一化,就全沒有了。所有這些都是同樣的東西,就是金子。可見一切分別之相,皆因虛妄之心。所以要斷分別惑,要斷這個惑,就依靠無分別智。所以《維摩诘經》講不二法門,一切都沒有兩樣。我們入不二法門,這個不二法門,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所以願文中“遠離分別”。就是說往生後自然舍除虛妄的分別,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至于還沒有往生的佛教徒,也應知分別是虛妄,而趨向于平等。心佛衆生三無差別,佛跟衆生也無差別,我們自己心與佛無差別,和衆生無差別。消除減少這些分別,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諸根寂靜”。“諸根”就是眼耳鼻身意這六根,“寂”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患難叫做“靜”。衆生終日在危難苦惱之中,八苦交煎,憂患無盡。憂愁這個,憂愁那個,患得患失,沒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沒有了。徹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靜。沒有煩惱,沒有苦患稱爲寂靜。這是淺說,深說,寂靜就是涅槃的本
,或者叫做理
。我們世尊的聖號是釋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經合疏》把“牟尼”解釋爲寂默,即身口意三業都寂默之義。《理趣釋》的解釋“牟尼”是身口意寂靜。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默的意思。沒有煩惱,沒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動。往生到極樂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由于“寂靜”是“涅槃”的本
,所以就“決定成等正覺”(“等正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簡稱),“證大涅槃”,“大涅槃”跟阿羅漢的涅槃不同。“大涅槃”也是佛果的名稱。翻成圓寂。現在和尚去世也稱圓寂。其實圓寂兩字的含義很深。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叫做圓。這就一切德無不具備了。妙絕相累,
窮真
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窮究本
契合真
了。簡說就是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曰寂。圓寂就是大涅槃的涵義。大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不同之
:大乘涅槃,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
德。佛證到涅槃,三德圓滿。阿羅漢只有解
德。他解
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攔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未證法身。大乘涅槃具“常樂我淨”。阿羅漢呢?他只有常樂淨,不認識這個妙明真心的真我。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說他是阿羅漢是貶意詞。在這兩種生死裏頭,阿羅漢是出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從回小向大到成佛,這五十幾個位次,一步一步的變易。佛是極果不再變易,了二種生死。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現無量身智,度
衆生。阿羅漢涅槃是灰身滅智。所以小乘和大乘兩種涅槃不一樣。
這條願文是凡往生極樂者決定成佛,證大涅槃。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爲所有衆生都生到極樂。佛並不是要拉一部分群衆,增加自己的勢力,將來選舉的時候多張選票。他只是念念爲衆生,爲大家成佛呀!是爲了我們在座的,和全法界的所有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讓大家成佛。是爲我們!
(二)“光明無量”願
“光明無量”是第十三願,全文是:“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底下還有“觸光安樂”願:“若有衆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顯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爲衆生。日本的望西師說得很好。普照十方。十方者,東西南北加上四個角就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稱爲十方。十方就是一切
。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本的望西師解釋說,虛空是無邊的(現在天文學用最大的望遠鏡發現從未發現過一個星
,離咱們地球是一百四十億光年,也就是說它的光,要傳到我們這裏,光要走的時間是一百四十億年。咱們現在看見它的光是一百四十億年前的事,光是一秒鍾三十萬公裏。光是走一年要走多遠,這叫一個光年。它離咱們一百四十億個光年。這還是現在的科學所能觀察到的,已經是這麼大了。那觀察不到的還不知有多遠。現在科學都承認宇宙的大是沒有邊的)。十方無邊,十方的
土也無邊。所以衆生也無邊。佛菩薩的大悲心也就無邊了。因爲大悲心無邊,也就要光明無邊。因爲光明可以爲衆生作佛事。光明無邊,所以攝取衆生的利益也就無邊。扼要來說:爲了利益無邊,所以光明無邊。利益是給衆生的利益。佛爲什麼要無量光?是要給衆生無量的利益。這個解釋是很好的。所以我們常說:佛教徒應是利他,不是老考慮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有事許個願,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觀音菩薩,死後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也要找個好地方,比別人好。徹頭徹尾的爲個人打算。昙鸾大師說:這種爲個人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極樂都是發大乘心的人。
佛光“絕勝諸佛”,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絕對勝過一切佛,大經裏講了諸佛的光明不同,是因爲他發願時候不一樣。各人發了不同的願,成佛的時候實現他的願,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彌陀在發願的時候,最初的出發點就要勝過諸佛土。本經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