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斯特和多倫特寫過這個題材,于是艾拉斯特也想一試身手。 九月三十日
有一個意大利編年史作者記敘了一位羅馬公主與一位法人戀愛的詳細經過,我把它翻譯出來。
事情發生在一七二六年,正是上世紀之初,當時羅馬裙帶風盛熾,由此而來的流弊惡習充斥全城。不過,羅馬教廷卻是空前興盛。教皇貝諾阿八世(奧西尼)統領,或不如說他侄兒康彼巴索王以他的名義,掌管全
大大小小一切事務。外
人從四面八方湧向羅馬。意大利的王公,仍然由新大陸的黃金充實家底的西班牙貴族也蜂擁而來。誰有錢有勢,誰就淩駕于法律之上。無論本
人外
人,他們彙集一起,要作的事情就是逐風流,講排場。
教皇的兩個侄媳婦,奧西尼伯爵夫人和康波巴索王妃,分享著伯父的威權和教廷的尊榮。即使在社會最上層,秀美的姿也使她們出類拔萃。羅馬人都
切地說,奧西尼夫人快活潇灑、康波巴索王妃溫柔虔誠。不過,生起氣來,這個溫柔的女人也會作雷霆之怒的。每天,兩妯娌都進宮去觐見教皇,在那裏會面,還經常去對方府上走走,表面看來關系融洽,其實
都在較量:比相貌,比聲譽,比財富。
奧西尼伯爵夫人姿略差一點,但輕佻、活潑、詭谲,引人注目。她有一些情人,照顧不過來,一天換一個。看到二百位賓客坐在她的沙龍裏,聽從她安排,這就是她的幸福。她很看不起康波巴索王妃。王妃和一個西班牙公爵好了三年,到
都出頭露面,被人瞧見,最後卻一道命令,讓他二十四小時內離開羅馬,否則
死。奧西尼夫人說:“把他趕走以後,我那漂亮的弟婦臉上再也沒有了歡顔。最近幾個月來,她尤其被煩悶,或者愛情折磨。而她那位夫君也不傻,在教皇伯父面前把這種煩悶說成是高度的虔誠,我料想這份虔誠會引她去西班牙朝聖哩。”
其實,康波巴索王妃根本沒有懷念那個西班牙人。過去,至少有兩年,他讓她感到極爲空虛無聊。她真要想他,早就派人去找了。她天生就是這種格,這樣的人在羅馬並不少見。她雖然剛剛二十三歲,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紀,卻常常出于狂熱的虔誠,跪倒在伯父眼前,祈求“教皇的祝福”。這“教皇的祝福”我們也不知詳細內容,只知除了兩三種極爲殘忍的罪孽之外,其余的一切罪孽它都可以寬恕,甚至連忏悔也不必作。仁慈的教皇貝洛阿八世每次都感動得流淚,對他說:“起來吧,好侄媳,你不需要我的祝福,在上帝眼裏你比我好。”
雖然教皇是不犯錯誤的,可是在這件事上,他和全羅馬的人一樣,都弄錯了。康波巴索王妃墮入了瘋狂的情網,她的情人也分享著她的激情。但是她卻感到十分不幸。幾個月以來,她愛上了法王路易十五駐羅馬大使聖泰良公爵的侄子賽納瑟騎士,每天都與他見面。
賽納瑟是攝政王菲利普·德·奧爾良與一位情婦生的兒子,在法極受寵信,雖然剛滿二十二歲,卻當了好幾年上校了。他養成了自命不凡的習慣,但卻並非生
如此。快活、好玩、冒失、勇敢、善良,這些構成了他與衆不同的個
的主要特點。如果要說法蘭西民族的好話,那麼我們可以說,他是這個民族極其真實的樣品。康波巴索王妃對他一見鍾情。“不過,”她告訴他,“你是法
人,我不信任你。我有言在先:哪一天羅馬人知道我與你幽會過幾次,我就認爲是你泄露了秘密,我也不會再愛你了。”
本來康波巴索王妃是玩一玩愛情,誰知卻墮入了真正的情網。賽納瑟原來也愛她,不過他們密相
了八個月,時間使意大利女人的愛情越來越熾烈,卻使法
男子的愛情日益衰微。騎士感到無聊,但是虛榮心的滿足又使他感到慰藉。他已經往巴黎寄了二三幅康波巴索王妃的肖像。再說,他從小養尊
優,形成了無憂無慮的
格,就是在虛榮心所感興趣的事情上,他也不大
心,而一般法
人對這種事是極爲關心的。
賽納瑟毫不了解情婦的格,有時她的古怪脾氣還使他覺得有趣。在聖巴比娜節,也就是她的本名瞻禮日,她出于真摯而熱烈的虔誠,對自己的行爲深感內疚和不安。在這時他必須安慰她,打消這些感覺。對一般的意大利女人,賽納瑟可以讓她們忘記宗教,然而對于她,卻做不到。他是靠壓服而不是說服故勝她的,因而爭吵總是時有發生。
有生以來,這個事事遂心的年輕人第一次遇到了阻礙。不過這倒使他開心,並且在王妃身邊養成了溫柔貼的習慣,有時他也認爲愛她是他的義務。另外,還有一個毫無
漫
彩的原因。他只有一個知心的人,這就是大使聖泰良公爵,他有時通過康波巴索王妃給大使效力,因爲王妃無所不知。在大使眼裏,他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爲此特別得意。
康波巴索王妃與賽納瑟截然不同,情人在社會上的種種優越之,她毫不關心。她唯一注重的,就是他愛不至她。“我爲他獻出了終身的幸福。”她尋思道,“他,一個異教徒,一個法
人,是不可能爲我作出同樣的犧牲的。”可是賽納瑟那份快樂,顯得那麼可愛,那麼洋溢,而且是那麼真摯,發自內心,這些都讓康波巴索王妃的心靈驚訝,著迷。一見到他,她蓄在心中准備對他說的話,她那些
暗的念頭便煙消雲散。對這位高傲的女人來說,這種感受是如此新鮮,在賽納瑟離去很久後,還在她心裏盤桓不退。她終于發現自己離開了他便不能思想,不能生活。
在羅馬,西班牙人在兩個世紀中大受歡迎。現在法人又受青睐了。有一種
格,它到了哪裏,哪裏就有快樂,就有幸福。羅馬人開始理解這種
格。可這種
格只在法
存在,而且在1789年的革命之後,這種
格已經蕩然無存。這是因爲,一種持久的快樂需要用無優無慮來維護,可是革命後的法
,誰也不可能有安全的職業,就是天才(如果有天才的話)也得爲飯碗擔心。
在賽納瑟所在的階層與民族的其余部分之間爆發了戰爭。那時的羅馬與今日人們眼中的羅馬也是截然不同。在1726年,人們還料想不到六十六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想不到雅各賓人巴塞維爾想使這個基督教世界的首都變得文明,一些本堂神甫就收買民衆,把他殺死。
在賽納瑟身邊,康波巴索王妃第一次失去了理智,爲一些理智所不贊同的事情而陶醉或者深感不幸。在真誠嚴肅的王妃看來,宗教與理智是兩碼事。一旦賽納瑟戰勝了她的宗教信仰,愛情便在她身上迅速湧出,直到變成沒有節製的激情。
康波巴索王妃早就看准費拉泰拉大人是個有用的人,她曾經打算得到他的財産。費拉泰拉告訴她,賽納瑟不……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