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力挽狂瀾

力挽狂瀾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就在西安事變爆發、人們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之際,一個由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同志組成的中共代表團(有人認爲應稱紅軍代表團),正在前來西安的途中。

  原來,毛澤東在西安事變爆發的當天就收到了張學良的來電,通報了西安事變的情況,並提出共同行動以防胡(宗南)敵北進的要求。隨後張、楊二將軍又聯名電邀中共中央速派人來西安,共商guo事。

  那時,蔣介石在西安被扣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陝北根據地和紅軍當中也很快傳開了,人們無不欣喜若狂,認爲冤有頭,債有主,這回非公審蔣介石不可。主張殺蔣以謝guo人者,也爲數不少。張guo焘就是其中的一個。那時他還在陝北,dang中央政治局會議他參加了,他是極力反對放蔣的。但毛澤東、周恩來等同志批評了張guo焘的錯誤主張,認爲西安事變是一部分民族資産階級的代表,因不滿南京政府對日寇的妥協退讓,接受了共産dang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結果,並認爲事變有兩種前途:一是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一是不同蔣介石談判,或他拒絕談判,那就公審他,予以chu理,這將會引起大規模的內戰,只能對日本帝guo主義有利。顯然,應當取前者,不能走後面這條路。所以dang中央製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並派代表團立即奔赴西安。

  那時的西安,鬥爭雖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但由于南京討逆軍紛紛西進,步步進逼,西安以東兩軍對壘,劍拔驽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市內,因有南京“討逆”軍的飛機不時進行威脅xing的飛行,仍有些人心惶惶。當時,于右任電張、楊,要求來西安宣慰。端納已到西安,宋子文也准備前來談判。這時蔣介石固執己見,拒絕交談的態度雖有好轉,能夠心平氣和地與張、楊討論抗日問題了,可是還有些三心二意,仍想以軍事進攻相要挾,他不說必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只同意停戰三天,讓他速返南京。在他寫給何應欽的qin筆信中說:

  敬之吾兄:聞昨日空軍在渭南轟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觀察,中正于本星期六日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沖突,並即停止轟炸爲要。順頌

  戎祉

  中正手啓

  十二月十七日①

  張學良也給何應欽發了電報,但那是針鋒相對,毫不相讓的,他在電報中說:

  ……委座南歸,尚待商榷。在此期間,最好避免軍事行動。弟部初未前進,而貴部已西入潼關,肆行轟炸,果誰動幹戈耶?誰啓內戰耶?兄部如盡撤潼頭以東,弟部自可停止移動。否則,彼此軍人,誰有不明此中關鍵也哉?②

  但西安事變將怎樣發展,對蔣介石如何發落,仍然是個棘手的問題。

  從南京方面看,主戰派仍然聲嘶力竭,定以武力討伐張、楊,在蔣回京之前,他們不接受蔣的任何命令。後來只是由于蔣鼎文從西安飛回宿京,面交了蔣的信函,又聽了他的口頭說明,才不得不下令停止轟炸的。可是,對于宋美齡提出的她要和宋子文同去西安談判以救蔣卻仍堅決反對。因爲據說堂堂政府官員,是不能與“叛變者”談判的,經過爭辯,才勉強同意准許宋子文以私人身份去西安。宋美齡去不去西安,則還得看一看。

  以周恩來爲首的中共代表團正是在這樣一個各種矛盾相互交錯,形勢發展變幻莫測的時刻來到西安的。他們不負衆望,一下飛機,就立即與張學良就西安事變的大政方針進行商談。“初開始,張學良首先說明舉行兵谏的原因,……蔣介石被扣後,最初拒絕商談問題,現在已允許商談抗日。張又說,只要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送他回南京,還擁護他做抗日領袖。周恩來贊揚了張、楊發動兵谏的愛guo熱忱,同意張對蔣的方針,並談了對事變的xing質、前途和chu理方針的看法。周說,西安事變是震驚中外的大事,蔣介石雖然被扣留,但是他的實力原封不動,西安已經與南京chu在對立地位,因此,對蔣的chu置要十分慎重。周又根據guo內外形勢說明蔣有被迫抗日的可能xing,同時指出西北的‘三位一ti’將是推動全guo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堅。……十八日上午,周恩來由張文彬陪同去止園拜會楊虎城。周先談了與張學良商談情況及中央和平解決的方針,還說如果蔣介石同意一致抗日,將仍擁護蔣爲全guo領袖。楊虎城深知蔣介石的爲人,怕釋放蔣回南京後挾嫌報複,曾准備‘扶天子以令諸侯’,他又估計,經過十年內戰,中共不會同意放蔣,因此對周所說感到出乎意料,但既然張學良、周恩來意見一致,他也就沒有表示異議。又說:中共‘不記前仇,真是偉大。’但也坦率地談出自己的顧慮:一是懷疑蔣是否能抗日,二是怕蔣報複。他說:guo共兩dang是平等的,而他是蔣的部下,蔣被釋放後,一旦翻臉,他的chu境就困難了。周恩來針對楊虎城的疑慮,分析了guo內人民要求抗日,美、英、蘇支持中guo抗日和蔣介石抗日則生的chu境,指出蔣抗日的可能xing增大了,現在就要力爭他抗日。只要西北三方面加強團結,進而團結全guo人民,蔣想報複也不可能,而且這次,沒有把握也不能輕易放他……”③周恩來經過與張、楊兩將軍分別會談,統一了認識,紅軍決定加入西北抗日聯軍,三方更加團結,西北地區的抗日救guo運動更加聲勢浩大了。總之,經過張、楊兩將軍,特別是周恩來等共産dang人艱苦卓絕的工作,孔祥熙、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的積極斡旋和蔣介石的反省,事變終于得以和平解決,使中guo現代曆史由此發生了重大轉折。這場震驚中外的突然爆發的曆史事變,已經過去五十多年了,但人們對它始終不會忘記,它留給後人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是曆史的驚歎與深思。人們對于張、楊二將軍發動西安事變的功績,是交口稱贊的,但對他們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功績則不大提起,或者有意無意地抹煞他們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的作用和功績。如認爲是中guo共産dang和平解決了西安事變,或者說張、楊是由于紅軍代表團對他們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工作後,他們才接受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的。這是史學界長時間以來的一種說法。臺灣的學者則認爲蔣介石之所以獲釋,是因爲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張學良被蔣介石感動了,事變的和平解決不靠天,不靠地,是蔣介石自己救了自己。

  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已有同志提出不同的觀點。認爲“保使蔣介石聯共抗日,是從一九三六年下半年,西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後,張學良一直奉行的方針,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是張學良的決策,不是來自別人的說服。”④並認爲張、楊二將軍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不僅主張明確,而且是發揮了主導作用的。

  根……

《力挽狂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力挽狂瀾》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