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力挽狂瀾上一小節]據張學良12月13日對總部全職員所說的“我們這次舉動,把個人的榮辱、生死完全抛開,一切都是爲了
家民族。”“我們絕不是反對蔣委員長個人,是反對蔣委員長的主張和辦法,促使他反省,正是愛護他。”“如果蔣委員長能放棄過去主張,毅然主張抗日工作,我們馬上絕對擁護他服從他!那時,甚至他對我們這次行動,認爲是叛變而懲
我們,我們絕對坦然接受,因爲我們所爭的是主張,只要主張能行通,目的能達到,其他均非所計。”
這些大義凜然的講話,可看出他的“爲爲民,光明磊落之心”。
“在事變的布置中,張學良作了嚴格交待,命令其不准傷害,並絕對保障蔣的安全。當劉多荃打電話說蔣介石不見了時,張、楊非常著急。張學良對兩軍文武官員說:‘若找不到他,我便將自己的頭割下來,請虎城兄拿到南京去請罪,了此公案,絕不能因爲要停止內戰,而引起內戰。若再引起內戰,那我張某人就成了千古罪人。’由此可見,張學良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確保蔣的安全,其目的就是要避免內戰的爆發,以達到和平解決事變。
“在事變後,張、楊立即通電全,敞開和談的大門,指出事變之目的,是對蔣‘最後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使他接受抗日救
的八項主張。在通電外,張學良又另電南京中央要人及
英、美派孔祥熙等人,示意其對事變予以調解之助,孔祥熙對張電作了這樣的理解:‘張、楊既于通電之外,複對余及中央諸同志各有私電,是明予吾人以談判之機。’可見這些電報使南京
英、美派要人,對事變目的和
理事變的願望有了一定的了解,爲和平解決事變增加了有利因素。爲了穩定
內秩序,避免混亂,張學良還專電宋子文,指出‘上海系全
金融樞紐,未容紊亂。’……“盡管蔣介石已身
張、楊囹圄之中,成爲他們的階下囚,但張學良還是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以部下的禮節,不厭其煩向蔣再度陳述自己的良苦用心,恭候其省悟,盼其納谏,蔣介石雖頑固不化,但由于張學良的至誠行爲,無害他之意,求和平解決之心,對他最終産生了一定影響。因此,蔣在十七日致何應欽停戰手谕中寫道:‘以近情觀察,中正本星期六以前可以回京。’蔣的停戰令暫時製止了南京的軍事進攻。張、楊爲和平解決事變的努力,初步取得了一些進展。
“在解決事變的過程中,張、楊既聽取其他政治勢力的建議,同時又保持其獨立自主的決定權,即使對中共産
的建議,也並非一切就言聽計從。這表現在事變後,孔祥熙企圖通過閻錫山把蔣介石移往太原,中共中央在12月21日給周恩來的電報說:‘對閻錫山遷蔣至山西辦法應表示可以考慮。’張學良對遷蔣至太原的意見表示反對,認爲自己能捉蔣,也就能放蔣,不能讓閻錫山從中漁利。在何時放蔣問題上,張學良同周恩來和楊虎城的意見是不一致的。兩宋要求:蔣下令停戰撤兵後,即日回南京。對此要求,張學良表示同意,而周恩來和楊虎城表示允許再考慮……這種意見不和,也可能是張學良決定立即放蔣,只告訴楊虎城而不告訴周恩來的原因之一。這些行爲都與張學良素來那種決斷,願意接受他人建議,但又決不受人支配的
格有關。……”⑤
筆者對西安事變缺乏深入研究,對上述論述不想妄加評論,不過,對這些觀點還是贊同的,並認爲談得還是比較實際、中肯而又新穎的。曆史是不斷發展的,時代也在不斷地前進,我們的文化思想和學術研究也要發展,要創新,因此就應當“通過曆史的反思,通過社會迷宮進入到曆史表象的背後,按照事物運動的一般規律和一果多因,合力作用的原理,從全方位來對促成事變和平解決的各種社會政治力量相互作用”,作些新的實質的探索。
當然,話又說了回來,這樣說是不是又忽視了其他社會政治力量,特別是中共産
的協助和調解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有力作用呢?當然不是。事變發動後,首先向中共電告事變消息,並邀請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團來西安共商救
大計的是張、楊二將軍,而紅軍代表團的到達則是對張、楊兩將軍的一個有力的支持,同時也使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了。因爲“當時東北軍、西北軍幹部中對于蔣介石的
置問題並不一致。不少感情沖動之少壯軍人,恨不得立即
死蔣介石而後快。這種力量和思
,對于張學良堅持和平解決事變的主張是一極大的不利因素。中共代表團到達後立即開展了對內部統一思想的工作。由于中共過去的特殊地位,與蔣介石有血海深仇的曆史,以此來做這些少壯派的思想工作,所收到的效果是張、楊的命令所不能達到的……當張學良將軍扣留在南京後,西安方面群情激憤,主張以武力對付南京的主戰空氣頓時高漲。爲了挽救已造成的和平局面不致破壞,使和平最終實現,中共在通電南京,要求停止進軍的同時,調紅軍協助東北、西北軍准備防禦,並且勸兩軍將領要冷靜對待……應德田、孫銘九製造了殺死王以哲的二、二事件後(筆者按:“二、二事件”系指張送蔣回南京後,東北軍群龍無首,少壯派爲營救張出險,不惜與南京一戰。一些老派將領主張通過談判救張,認爲只要東北軍和“三位一
”緊密團結,張是可以回陝的,反對武力救張。應德田、孫銘九等認爲王以哲、何柱
是“投降”,是“出賣副司令”,于二月二日上午派衛隊營連長于文俊帶領部隊殺害了王以哲,又派人去殺何柱
。當時,何避入楊虎城公館,少壯派帶兵追捕,楊加以製止,何始得
險。但王以哲副官宋學禮、總部參謀
長徐方、交通
長蔣斌等則亦于當天被殺害。),缪澂流、劉多荃決定回兵包圍西安,消滅主戰派,因此東北軍內部,自相殘殺的危局迫在眉睫。周恩來等同志,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調解東北軍內部的矛盾,把製造二·二事件的主戰派主要人物,轉移到紅軍中去,這樣就使一場即將爆發的自相殘殺內戰得以消彌,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成果得以鞏固。”⑤
周恩來和中共産
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的卓越貢獻,向爲世人所稱道,讀了上面有關評述,我們對此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毛澤東同志對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對“三位一
”特別是中共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的重要作用,也曾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過:“蔣介石之所以能夠安然離開西安,除西安事變的領導者張、楊二將軍之外,共産
的調停,實與有力。”
當然,正如前面提到的,宋子文、宋美齡等人的斡旋,特別是由于他們的特殊地位,以及他們爲和平解決西安事……
《力挽狂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