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被春天遺忘的地方

被春天遺忘的地方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1937年元旦剛過,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中guo旅行社經理錢君藏接到官方通知,說有人要來此住宿,命他停止對外營業。但何人來此,何時到達,卻秘而不宣,直到貴客臨門,他才知道,來者不是別人,原來是赫赫有名的少帥張學良!

  大家都知道,溪口是蔣介石的家鄉,那裏群feng疊翠,風景優美。但當局將張學良遷來,純爲此乃僻靜之地,便于監管,而決不是讓他來欣賞風景的。

  張學良是1937年年初,由guodang軍統局用飛機押解到溪口的。他先是住在武嶺學校,兩天後遷往雪窦山。張學良被幽禁的第一個年頭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個遠離南京、距離溪口鎮也有十余公裏遠的深山裏度過的。

  溪口是浙東著名的風景區,旅遊區。這裏山明shui秀,景se宜人,有一篇題爲《武嶺樂亭記》的文章,對此地的湖光山se作了極爲形象的描繪,語曰:“武嶺突起于剡溪九曲之上,獨立于四明群feng之表,作中流之砥柱,爲萬山所景仰……嶺之上,古木參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流shui潆洄,遊魚可數……隔溪之綠竹與嶺上之蒼松,倒影shui心,澄澈皎潔,無異寫真。”

  在溪口鎮的西北方,大約十公裏chu,有一座海撥八百米的風光秀麗的高山,名叫雪窦山。它爲什麼起了這麼一個頗富詩意的名字呢?原來此山有個千丈岩,飛瀑如雪,山鳴谷應,甚爲壯觀,“拔地萬裏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挂,映日還成五se文。”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曾來此遊曆,並留下上述千古傳頌的詩篇,據說此山的得名就與千丈岩的形同龍騰虎躍的雪白的飛瀑有關。

  雪窦山不僅feng巒疊翠,景se如畫,名勝古迹也很多。雪窦寺是浙東名刹,也是我guo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它始建于唐代,這裏古樹參天,建築宏偉。在離此寺不遠的西側,即shui基岩風景區,便是中guo旅行社的所在地。它雖然並不是什麼富麗堂皇的大賓館,只是一棟兩層樓房,內有一些客房和餐廳,但卻小巧玲珑,造型美觀,猶如一朵盛開的鮮花,掩映在林木蔥郁的雪窦山畔。無疑地,對于那些富裕並有閑情逸致來此旅遊觀光的人來說,這當然不失爲一個目迷五se、令人心曠神怡的境地。但對時時有軍警特務嚴密監視的張學良來說,卻絲毫引不起觀賞的興趣,置身在這與外界隔絕的深山裏,不僅使他感覺愁苦,也更增添了他的孤寂感。尤其在他初到雪窦山的那些日子裏,那把樹枝吹得沙沙作響的寒風,那一聲聲哀怨怆涼的晨鍾暮鼓,都常常使他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但張學良是堅貞不屈的,他沒有被眼前的挫折壓垮,沒有一蹶不振,而是仍然想著他的十七萬東北軍,想著“三位一ti”,想著西安;他仍然以大局爲重,想著如何挽救guo家、民族的危亡,想著抗戰。在論及此一問題時,張魁堂指出:

  西北是張學良希望之所在,他本以爲只要“三位一ti”存在,不僅事變可以和平解決,他也可以獲得自由(筆者按:根據當時的形勢,只要西安“三位一ti”很團結,用和平方法救張的可能xing是存在的,這個認識並不錯)。後來由于東北軍少壯派殺了主和將領王以哲,破壞了“三位一ti”的團結,使救張的力量受到嚴重削弱,救張希望終成泡影,這原是很清楚的史實。但有人說,王以哲被殺之後“蔣介石最大的憂慮是少壯派得勢把紅軍引入西安,因此決定立即釋放張學良……後因獲悉‘二二事件’已和平解決,于是蔣介石再次(據說第一次想放張是在軍法會審之前,蔣預計西安不會輕易放回十多位軍政大員和五十架戰鬥機,因此計劃……讓張回到西安,因西安爽快地交還了人質和飛機,所以該計劃被取消)取消了釋放張學良的計劃。”①

  實際上,蔣介石早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後期,就産生了要把張學良弄起來的想法,一離開西安就通過祝紹周、戴笠等人對囚張進行策劃;到南京之後,又對如何審張和“管束”張作了周密的部署,哪裏會有釋張的可能?這也正如白竟凡、魚汲勝在《對“蔣介石曾兩度打算釋放張學良”一文的考證》中所說的:“至于說,蔣介石因爲西安方面很爽快地釋放了人質和飛機,便取消釋張的計劃,這只不過是一種推論。事實是張學良在西安機場時即囑楊虎城放了被扣的中央大員……楊虎城于27日給南京軍委會譯轉陳布雷電:‘有感電誦悉,辭修,慕尹等于本早分乘飛機,火車遄返矣,特複。’……楊虎城對大員問題的態度,蔣也知道,無論從楊的政治chu境或軍事chu境來看,除放大員外,楊別無選擇,因此蔣用不著以放張回西安去解決釋放大員的問題,所以釋張與放大員問題並無必然的聯系。”至于二度釋張是因少壯派鬧事,後來取消釋張,是因爲“二二事件”已經解決一說,更難成立,這亦如白、魚文章所談的:“在輿論壓力下,1937年1月27日,蔣介石不得不在致顧祝同轉東北軍將領電中僞言:‘關于漢卿出chu問題,一俟移防完畢,口(余)可保證,必爲負責請求,使漢卿出而效力guo家,至于複權,更不成問題’……如協議順利實施,則對蔣介石繼續扣張發生輿論上的不利,因爲蔣介石虛假答應釋張的條件就是東北軍移防,它是有電報文字爲根據的,不好賴帳。蔣介石要堅持扣張,需要找到新的借口。恰在這時‘二二事件’發生了……蔣介石才得以‘孫銘九暴動’爲借口而對釋張的虛假諾言拒不認帳了……由于‘二二事件’,東北軍老派不願執行甲案而執行乙案,東北軍東調,三位一ti不複存在,所以營救張將軍的力量削弱了,蔣介石才無所顧忌地長期囚禁張學良。”②然而“二二事件”之後,“三位一titi解,東北軍、十七路軍各自東西,只能是依依惜別;加之蔣介石令其“讀書思過”,自由又暫時無望,張學良淒怆心情自是難免。……

  盡管如此,張學良始終以guo事爲重,他贊揚楊虎城“苦心支持危局”,勉勵其“爲guo努力,不可抱奮事之想”。他呼籲西北方面爲guo家犧牲無所吝惜,“凡利于guo者,吾輩尚有何惜乎?!”他還讓何柱guo捎信給東北軍各將領,要他們“服從中央命令,團結力量作抗日之准備,以遂初衷”。並讓何口頭轉告他們:“我爲guo家犧牲一切,交了一個朋友,希望各袍澤今後維持此一友誼。”張學良將軍身chu逆境,在精神上承受巨大壓力之時,還時刻以guo家、民族大義爲重,不忘與中共的友誼,他的情cao是十分高尚的。③

  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一個熱情、開朗、並且酷愛自由的人,一個馳騁疆場、英姿煥發的抗日愛guo將領,如今竟然幽禁古刹,報guo無門,這對他的打擊和在精神上所遭受的痛苦和折磨,確……

《被春天遺忘的地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被春天遺忘的地方》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