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尼采>論道德的譜系

論道德的譜系

尼采作品

  

第一章 “善與惡”、“好與壞”

  一

  我們應當歸功于這些英guo心理學家的還有初探道德發生史的嘗試,可惜他們並沒有就此提出任何疑點。我承認,他們本身就是個疑點,他們甚至在寫書之前就把一些基本觀點提出來了——他們本身就很有意思!這些英guo心理學家們到底想要做什麼?人們發現他們總是在有意或無意地做著同一件事:就是把我們內心世界中的龌龊部分暴露出來,從中尋找積極的、先進的、于人類發展有決定作用的因素,而這是些人類智慧的尊嚴最不願意看到的部位,他們就是在這些習慣勢力中,在健忘中,在盲目和偶然的思想網絡和思想機製中,在任何一種純粹被動的、機械的、反射xing的、微不足道的和本質上是愚蠢的部位找尋積極的因素。到底是什麼東西使得這些心理學家總是朝著這一個方向努力?是否是一種隱秘的、惡毒的、低級的、連他們自己都不願意承認的貶低人類的本能?是否是一種悲觀主義的猜忌,一種對失意的、幹癟的、逐漸變得刻毒而幼稚的理想主義的懷疑?是否是對于基督教(和柏拉圖)的一種渺小的、隱秘的、從未跨過意識門檻的憤忿和積怨?抑或是對于稀奇的事物、對于令人頭疼的反論、對于存在本身的可疑點和荒唐chu的一種貪婪的嗜好?當然,也可能是一種混合,其中含有少許卑劣、少許憂郁、少許反基督教、少許快感、少許對調味品的需求?……可是有人告訴我說,這不過是些冷血的、乏味的老青蛙,它們在人的周圍爬行跳躍,好像是在它們自己的天地中:在一個泥塘中一樣。我很不願意聽到這些,而且我不相信這些。假如允許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表達一個願望的話,那麼我真心地希望這些人能夠是另外一副樣子,希望這些靈魂的研究者們和顯微觀察者們能夠是基本上勇敢的、高尚的、自豪的動物,能夠知道如何控製他們的情感,並且訓練他們自己爲真理犧牲所有的慾望——爲任何一種真理,哪怕是樸素的、辛辣的、醜陋的、令人不快的、非基督教的、非道德的真理,因爲這種真理確實存在著。

  二

  那麼就向那些想支配這些道德史學家的好人們致敬吧!可惜的是,曆史精神本身肯定會背棄這些道德史學家,恰恰是曆史上的全ti好人自己棄他們于艱難境地!他們全ti都遵循已經陳舊的哲學家習俗,基本上不用曆史的方法思維,這點是沒有疑問的。他們撰寫的道德譜系從一開始著手調查“好”的觀念和判斷的起源時就立刻暴露了其拙劣。他們宣稱,“最初,不自私的行爲受到這些行爲的對象們,也就是這些行爲的得益者們的贊許,並且被稱之爲好;後來這種贊許的起源被遺忘了,不自私的行爲由總于是習慣地被當作好的來稱贊,因此也就幹脆被當作好的來感受——似乎它們自身就是什麼好的一樣。”我們立刻發現,在這第一段引言中已經包含了英guo心理學家的特異xing的全部典型特征。我們已經看到了“有益”、“遺忘”、“習慣”,最後還有錯誤,所有這些都被當成了受人尊敬的依據,迄今爲止比較高貴的人們甚至引以爲自豪。就像引一種人類的藝術特權爲自豪一樣。這種自豪應當受到羞辱,這種尊敬應當被貶值:目的達到了嗎?……我現在才看清了,這種理論是在錯誤的地方尋找和確定“好”的概念的起源:“好”的判斷不是來源于那些得益于“善行”的人!其實它是起源于那些“好人”自己,也就是說那些高貴的、有力的、上層的、高尚的人們判定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行爲是好的,意即他們感覺並且確定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行爲是上等的,用以對立于所有低下的、卑賤的、平庸的和粗俗的。從這種保持距離的狂熱中他們才取得了創造價值、並且給價值命名的權利:這和功利有什麼關系!功利的觀點對于維持最高等級秩序的熱情、突出等級的價值判斷的熱情表達恰恰是如此陌生和極不適宜:此刻方才出現了那種卑微的熱情的對立感覺,這種熱情以每一種功于心計的精明,以每一種功利的算計爲前提,——而且不止一次地,不是特殊情況,而是永久的。高尚和維持距離的狂熱,就是我們說過的上等的、統治藝術的那種持久的、主導的整ti和基本感覺,與一種低下的藝術、一個“下人”的關系——這就是“好”和“壞”對立的起源。(主人有賜名的權利,這意味著人們可以把語言的來源理解爲統治者威權的表達:他們說,“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他們用聲音給每一物、每一事打下烙印,並且通過這種方法將其立即據爲己有。)從這個起源出發——“好”這個詞從一開始就根本沒有必要和“不自私”的行爲相關聯:那是道德譜系學家們的偏見。事實上,只是在貴族的價值判斷衰落的時候,“自私”和“不自私”的這種全面對立才越來越被強加于人的良知,——用我的話說,群ti本能終于用言辭(而且用多數的言辭)得到了表述。此後還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這種本能才會在群衆中變成主人,使對道德價值的評定形成,並且陷入上述那種對立(這就是目前歐洲的狀況:如今占據著統治地位的是成見,成見正被看作是和“道德”,“不自私”,“公平”相等同的概念,而且已經具有了一種“固定觀念”和腦病特有的威力)。

  三

  可是第二:那種關于“好”的價值判斷的起源的假說除了在曆史上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以外,在心理分析方面也是荒誕不經的。不自私的行爲的功利被說成是該行爲受到稱贊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卻被遺忘了——怎麼可能遺忘呢?也許這種行爲的功利曾在某時失效?情況恰恰相反,事實上這種功利在所有的時代都司空見慣,而且不斷地得到重新強調;因此,功利不是從意識中消失了,不是被遺忘了,而是必然地越來越清晰地顯現在意識中。這樣一來那種反對派理論倒是更爲清晰合理了(那理論並不因此而更正確——)。例如赫伯特·斯賓塞就表述了這派理論:他認爲“好”的概念就其本質來說與“有益”、“實用”相通,因此在“好”和“壞”的判斷中人類總結並確認的正是他們關于有益——實用和有害——不實用的那些未被遺忘和遺忘不掉的經驗。根據這種理論,“好”即是那種迄今一直被證明是有益的:因此,好被看成“最高等級的有價值的”效用,被看成“自身有價值的”效用。正像我所說的,這種解釋方法也是錯誤的,但是它本身至少是清晰合理的,而且從心理的角度上看也是站得住腳的。

  四

  有個問題爲我指出了通向正確道路的方向,這個問題的提出本來是因爲在詞源學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表述“好”的詞言文字:在這裏我發現所有這些名稱都把……

《論道德的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論道德的譜系》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