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馮骥才>鬥寒圖第2小節

鬥寒圖

第2小節
馮骥才作品

  [續鬥寒圖上一小節]糟。有人說他是“天生的一副傲骨”。他聽到這句評語,便咧開那給煙熏得發黑的嘴chun笑了:

  “哪兒來的傲骨?不過是不想做紙糊的人。細竹條紮的骨架,一軋就碎,風一吹就彎腰。”

  我呢?雖然在chu世上比老沈沈著得多,很少與人磨擦,但在學術上卻與老沈有些相似之chu,即認真,不肯聽任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甚至好爭論,借以辯護己見--當然,在後來的不准在藝術上存在個人見解的年代,我這些容易招惹麻煩的xing格習慣改了不少。不過,在那時,我與老沈常因爲藝術見解上的分歧(現在想起來,我基本上屬于保衛正統藝術觀念,他卻一直主張革新),兩人吵紅過臉。雖然藝術上相矛盾、相對立的觀點並非是非關系,但我倆都常常會誤把自尊心當做一切,一吵便弄得不歡而散。加上我們又不在一個系裏工作,我與他的關系漸漸不如他與潘大年更qin近一些。潘大年比較溫和、拘謹,向來不會因爲堅持自己的觀點而與人相爭。不過,我同老沈這些大磨擦,並不影響我對他的友情和藝術上的欽佩。好象幾個小石子兒,怎麼也填不滿兩人年深日久彙積成的深深的友情的湖泊。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們三人一起受到沖擊。一個時期內還關在同一間“牛棚”裏。

  做爲那時狂熱的學生們所攻擊的目標,老沈比我和潘大年突出得多。他是系主任、名畫家、本市文藝界的臺柱子,被認做當然的“黑線人物”,自然也是首當其沖。家被抄了,住房被壓縮了。我和潘大年是同他一起到這個學校來的,平日關系又好,便受到株連,一度被打成“小三家村”。每次開批判會,他頭一名被押上臺,隨後便是我和潘大年。後來我們三人都被下放到農場勞動。學校複課時,潘大年由于罪過最輕--這當然也是沾了他自己平日謹小慎微的便宜,而最先被調回學校。過半年,老沈也被調回學校。象老沈這種人,好壞事都少不了他,無論把他揪出來打倒,還是給他落實政策,都是由于形勢需要,也由于他是個主要人物,這樣做了就成了當權者工作中的成績。我則不然,我是學院裏的二流教師,家庭曆史又有些問題,便象被遺忘了似的在農場、在春夏秋冬的田野.上整整呆了三年,後經老沈等人向院領導再三請求,才把我調回來。上課不久,竟然鬧起冠心病來,就在家中養病,平時很少出門,只是偶而到老沈家去坐坐。

  老沈受過重創,並不見有很大變化。一心授課和治學。在當時,藝術問題很容易被扯到政治問題上去,搞藝術的人閉口不談藝術已成了正常的事。唯有老沈不這樣,好似他是剛從天際下凡的外星人,對藝術仍是興致勃勃,津津有味地鑽研筆墨上的創新。每當他談起藝術來,就要站起身邊走邊說,好象一個得勝的將軍在談著他的部隊。他以前談藝術時並不如此強烈地沖動,他的沖動中,仿佛有種故意與什麼人、什麼勢力相抗爭的情緒。這情緒過于明顯地外露著,叫人擔心。我曾鄭重地告誡他,並用一種嚇唬他的口氣說;“你難道不懂一句不沾邊的話也能被他們上綱,說打成你什麼就打成你什麼?!你苦頭吃得還不夠,難道中了魔?不到黃河不死心,非得倒了大黴,一個跟頭栽得爬不起來才踏實了?你就不能不說話?不再談什麼藝術不藝術的了?”忽然我停住口,因爲我瞧見他那雙又黑又大的眼睛裏閃耀著一種偏執的、不滿的、挑戰似的光芒,隱隱還有對我的一種牌照。他把手激動地打了一個製止我再說下去的手式。他說:

  “不能!”

  我默然了,垂下頭來。卻沒有怨他如此對待我,因爲我了解他。藝術在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心中的位置,別人是很難想象的。但我懂得,原先我也是這樣,只不過我放棄了,或者說是收藏起來……

  在那個風雲多變的時代,他的chu境並不穩,隨時都會因波濤驟起而覆舟落shui,由于他是名牌貨,又總有一個把柄露在外邊,很容易抓住,好象一塊煮起來還會有味道的大骨頭,成了一些人槍頭上准星裏瞄准的目標。我一直暗暗爲他揪心,同時預感到禍事遲早要飛到他頭上。就象在彈丸紛飛的天空中,一只不肯躲藏的照舊飛來飛去的鳥兒,早晚會被一彈擊中而倒栽下來。但對于他,我毫無辦法,似乎只有等待這場悲劇的來臨。

  現在,禍事果然臨到他的頭上了。他怎麼樣了呢?

  想到這兒,我飯也沒吃,戴上一頂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

  我推開門。只見老沈坐在一張破舊的、掉了漆皮兒的小圓桌前。手裏捏著一個六邊形的白瓷小酒盅悶悶獨酌。他見我來了,沒有起身,只略略拾一擡他胡茬濃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對面。然後才起身,拿一雙極普通的廉價的竹筷子和一個同樣形狀的小酒盅給我。他用筷子頭點點桌上的酒肴,示意我喝酒吃菜。

  桌上擺著幾只碟子,每只碟子裏都是不多一點小菜:炸花生米,香千條,一段鹹糟魚和拌白菜心。另有一只竹沒兒,放兒張餅,蓋著塊發黃的籠展布。碟兒中間有十多只鮮紅的大幹辣椒。老沈是四jll人,他教學時爲了使學生們聽懂自己的話,苦練過幾年京調,家鄉口音竟很淡薄了。

  我也不客氣,只管吃酒。以前我來串門,常常遇到他喝酒,每次都坐下來陪他喝兩盅。今兒所不同的是,氣氛格外沈悶。。老沈也不象往常那樣,端著酒壺一個勁兒地勸喝,並放開公鵝一般的響亮的嗓門,高談闊論起來。即使在這心頭頗感重壓的兩年裏也是一樣。但今兒他坐在我對面卻一句話也不說,低頭不住地喝酒,也不夾菜,白口咬著一根幹辣椒來下酒。這辣椒想必很辣,使我這江南人望而生畏。

  他穿著一件對襟的黑綢面的中式小棉襖,緊緊包著瘦瘦的身子,懷裏照舊是鼓囊的,那裏邊多年一直揣著一只墨綠se的膠皮熱shui袋。他有胃口病,怕風寒,還是長期的高血壓患者,人就過早地顯得蒼老,頭發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頭,但頭發硬,總有一些不服貼地翹起來,散開,並象野草那樣橫豎穿cha著。他又象個貪玩的孩子那樣不愛剪發,長長的鬓發快蓋上耳朵了,發根壓在領口上。他習慣于擡起左手(因爲右手總拿著筆),挖開手指,往後理理亂發。可是頭發亦如其人,頗不依順,才弄平整,頭一動就四面八方地支楞起來。

  他額頂的頭發tuo落不少,這是他艱苦的腦力勞動的見證。前額因之寬展開來,似乎占了整張臉的一半,圓圓的、鼓鼓的、光滑的,象個地球儀,上邊有幾條青筋。很象地球儀上所標示的山脊和河流。每逢他沖動的時候--無論興奮還是惱怒,這些青筋就鼓脹起來。當下又都鼓鼓地凸起了。眉頭緊鎖不展。

  我倆象在小酒店……

《鬥寒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鬥寒圖》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