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上一小節]雲四起,旦夕之間,新産品會取代舊産品、新製程取代舊製程、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此時,要席卷全球,就必須大力投資研究發展,推出新産品,讓顧客選擇增加。
他不但快速推出新産品,而且定時降價,奪取市場。今天看來這並不稀奇,而在當時這是“撼動産業界,改寫遊戲規則,”一位半導從業人士說。例如,德州儀器開發出新産品後,張忠謀就和客戶協定,每季降價10%,而且他說到做到,即使成本一時無法降低,他也信守承諾,顧客紛紛轉向德州儀器。競爭對手如摩托羅拉,不但疲于應付,更無招架之力。
定期降價策略,後來被電子業廣泛采用,但10年前,當張忠謀與英特爾總裁格魯夫(他比張忠謀晚進半導行業甚久)會晤時,英特爾仍堅持微
理器不降價,張忠謀就斷言,如果不降價,英特爾就不可能奪取高市場占有率。幾年前,英特爾果然開始調降微
理器的價格。“要嚇退競爭者,這是唯一的辦法,”他說。
今天,半導戰
風雲依舊,只是規模更大、更狠,一出手就是你死我活。往日,一個廠只要幾千萬美元,現在動辄上10億美元,執臺灣半導
牛耳的張忠謀,責任更重大,“當初如肉搏戰,現在則如核大戰。”他說:“打了40年,我還要打下去。”不管是肉搏戰、遊擊戰、核大戰,在場場戰爭中,張忠謀總是身在其中,也身先士卒。最重要的,是在那1/4世紀中,他身在世界級企業,往來世界級企業中,打的是世界級的仗,培養出世界級企業人的
襟,不服輸的他,不但要做世界級,還要做世界第一。
因爲與當時德州儀器新任總裁菲柏意見不合,張忠謀決定離職,雖然董事長再三挽留,他還是決定另辟事業第二春。“沒有舍,就沒有得。”他說。
1987年,張忠謀以在美華人最高企業主管回到臺灣,多年往來于際,張忠謀看出臺灣的製造優勢。從作業員到研發人員,都具有一定
准。“臺灣重教育,人又肯學,”張忠謀說。在腦子裏迅速整合資料及平日思考所得,他下了個大賭注,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代工公司——臺灣集成電路公司。美
《商業周刊》指出:“他的決定成爲半導
曆史的分
嶺。”
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之時,臺灣半導業仍是一片荒原,公司成立之後,帶動了臺灣半導
業投資熱
。“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是催化劑,將半導
業一片荒原點化成綠洲,”臺灣宏基電腦總裁施振榮說。
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把臺灣的製造業名聲推至頂,美
第一家芯片設計公司altera,委托全球各大半導
廠製造,拿到日本做,要12個星期,拿到新加坡做,要6個星期,在臺灣集成電路公司,4個星期就好了。
在波士頓268號公路上,沿途布滿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analougue device把低層次産品留在美做,高層次卻運往臺灣給集成電路公司做,打破臺灣只能做低價位、中等價位産品的刻板印象。“他們十年如一日,産品有一貫的品質,”總裁捷瑞如此評價張忠謀的公司。
1997年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已經連續風光三年,營業額每年倍增,獲利率從35%到40%,到50%,1997年盈利5.35億美元。10年後,張忠謀要求臺灣集成電路公司營業額要做到美元100億,那時,這家從臺灣起家的高科技公司,在半導業的影響力,將與位于美
矽谷的英特爾不相上下。
今天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停車場上一字排開奔馳轎車,客戶爭相從歐美及臺灣各地前來拜訪。一位客戶估計,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要幫他們多生産1000片晶園,他們就可賺30萬美元。“臺灣集成電路的業務人員,只要負責說‘不’就行了,”一位半導業人士半開玩笑說。
風光的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讓人很難想象1987年到1990年的艱難曆程,總經理難産,銷路打不開。當時廠長曾繁城還記得,1990年,董事長張忠謀在聖誕節帶著兩位部屬,在冷清清的辦公室裏,做下年度經營計劃,三人相對苦著臉,不知道下年度的客戶從何而來。
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在美辦事
更是捉襟見肘。今天在矽谷,擁有40人的臺灣集成電路公司美
辦事
,當時只有一位業務代表。他家住東岸佛羅裏達州,星期一從佛羅裏達坐6個鍾頭飛機到西岸矽谷,周末回家,拜訪客戶,介紹臺灣集成電路公司。“一年多,沒有帶進什麼客戶,只有每次來臺灣,向我舉起大拇指說,我的方向正確。”張忠謀說。
張忠謀認爲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既然是際公司,希望能找外籍人士,擔任總經理。他找了幾位前任部屬,包括英特爾副總裁,和現任總經理布魯克,但這些人都不願來臺灣,張忠謀說:“加上我這個代工的馊主意。”
尋尋覓覓,終于找到原任美通用電氣公司半導
部門總裁的戴克,張忠謀與他促膝長談後,終于說動他,認爲專業代工有前途,值得加入。但不到一年,戴克也因家人不能適應臺灣而離職。
意志雖然堅強,現實依然殘酷,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挂牌營業後,原來3家設計公司,或是生意欠佳,或是已找到韓、日本廠商代工,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只能靠著少量訂單苟延殘喘。通常客戶都等需要時再訂,貨源很不穩定,“吃飽了這頓,不知道下頓在那裏”,一位工作人員說。
對于41歲就領導世界第一大半導部門的張忠謀來說,現在卻必須從頭做起,真的能如此釋然嗎?
“有挫折、有失望。”他說。
遇到此刻,他會把過去的成就,拿出來重新評估,“産生新的勇氣、新的信心,就能重新沖刺”。
他更認爲有挫折,才能自我更新,每個人都應該設定目標,達到了,再設一個更高的目標,逼迫自我達到。
這家新誕生的公司,好轉契機來自英特爾。“那時沒有iso 9000,英特爾的認證等于際通行證,”一位半導
業界人士指出。英特爾積極尋找海外代工,加上與臺灣集成電路高層人士的交情,安迪·格魯夫最後同意,分給它們部分代工,但是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必須先通過英特爾的品管測試。接著的一年多,臺灣集成電路公司上上下下,領會到英特爾的仔細、挑剔,但也學會了品質觀念。
半導200多道製程,他們一站一站檢查,檢查通過後,才到下一站。如果將來要換機器、換製程,都得先經過他們准許。英特爾挑出200多個問題,要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改進,“我們看來都是小問題,他們卻決不妥協,”一位資深主管說。
臺灣集……
《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