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第2小節

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上一小節]o,至今難以忘懷。“他設定高標准,也對你有高期望。”後來任英特爾副總裁的卡登說。

  在德州儀器,張忠謀學習到guo際公司的管理經驗,這對後來創辦臺灣集成電路公司很有幫助。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成立後,就采用guo際公司的架構,例如財務製度移植自飛利浦、人事製度移植自德州儀器。

  因爲有在德州儀器的經驗,使他日後堅持專業管理人的原則,在臺灣衆多家族企業中,風格獨特。他會爲員工福利向董事會力爭,例如臺灣集成電路公司一成立,就決定撥出利潤的20%作爲員工的紅利,董事會猶豫,經他力爭才同意。當經營層沒有盡力,業績不佳時,“他也會全力承擔責任,尤其不會偏袒部屬,讓投資者放心。”一位資深主管說。

  更由于guo際大企業嚴格的洗禮,張忠謀更有著堅強的毅力。“你知道,有問題,他都會守那裏。”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張安平記得,7年前,他和張忠謀一起去談判,從下飛機開始,談到淩晨3點鍾,紅著眼睛,近60歲的張忠謀依舊不放棄查證每個數字,仔細問每個問題。

  

◇不做第二

  訪問張忠謀的過去,是一大困難,他可以天南地北,談曆史、談科技、甚至談文學,惟獨不善于談自己,尤其是自己過去的成就。他說:“這一行只能往前看,不能往後看。”

  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個大考驗,ibm將一批自己發展出來的幾項産品移轉給德州儀器,其中之一,而且是最難的,就是由他負責。他領著幾位工程師,不眠不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將這項産品研究發展成功。成果卓著,而且青出于藍更勝于藍,良率(半導ti裏最重要的競爭利器,良率越高,成本就越低)甚至超過ibm的研究。他的表現驚動了當時德州儀器的總裁海格,對他開始另眼相看,希望培植他做德州儀器的研究發展最高主管。

  張忠謀並不是學電子的,他的半導ti知識都是靠這幾年邊做邊學的,而且也只有碩士學曆。德州儀器希望能送他進博士班讀書。“他們問我希望進哪裏讀,我說斯坦福,他們很滿意。”因爲斯坦福是當時全美半導ti研究最好的學校,當然也意味著很難進去、很難畢業,德州儀器的人覺得他很有志氣,要讀就讀最好的。

  3年很快就過去了,張忠謀重回德州儀器,面臨更大的挑戰,也要締造自己的紀錄。

  第一個紀錄,是把一個部門的營業額,一年之間提高一倍半。當時ibm需要一種電晶ti元件,但德州儀器一直沒辦法供應,他的前任負責人開了數十次會議,仍然沒有結論。不是說開發不出來,就是說開發出來,ibm也不會要。但是張忠謀,這位34歲的經理一上任,開了兩次會,就指定幾位工程師一起去發展。在幾年的工作經驗裏,他累積了對ibm足夠的認識,他認爲開發出來ibm一定會大量采購。果然開發出來後,需求應接不暇,營業額和利潤都呈倍數增長。那時候,他已管理3000位員工,營業額5000萬美元。

  德州儀器總把他派到最艱難,但最有成長潛力的部門。35歲升任集成電路部門總經理、36歲升任副總裁,5年後,升任主管全球半導ti業務的資深副總裁。現今全球半導ti第一的英特爾當時不過剛在矽谷成立,營業額也不過幾百萬美元,而德州儀器已雄霸世界第一多年,呼風喚雨。在公司內,半導ti業務占德州儀器的50%,全世界六七萬員工,其中兩三萬員工都歸張忠謀管,那年他僅41歲。這位來自中guo的資深副總裁,已是公司內第三號人物,僅次于董事長及總裁。

  張忠謀躍登華人在美最高層經理人。

  大企業是美guo的典型産物,也是美guo爲白種人建構的最後堡壘,黃皮膚黑頭發的他,如何攻進的?

  他設定高目標:他一出手,就要爭世界第一。

  目標一旦設定,他很少妥協。70年代,英特爾在存儲器市場所向無敵,很多企業抱憾退出,張忠謀堅挺前進,要跟英特爾拼到底。

  他更以堅毅達成目標,例如當他剛回臺灣的時候,只學過兩年漢語的他,堅持在講漢語時。絕不夾雜一個英文字。

  由于他從事的科技行業,日新月異,他勤于求知。“不管他到哪裏,他都要到書店。”一位接近他的人說。

  另一方面,綽號“張大帥”的他也開始顯現威風,他要的報告,今天要就是要,絕不能遲交,作得不好的報告,往往丟回去重寫,給部屬的目標,遠超過他們的能力,“更無法忍受平庸、不努力的部屬”,“他講起你的缺點時,會一條條說盡,你會奇怪,他怎麼有那麼多材料可講。”他的舊部屬,現任臺灣集成電路公司總經理布魯克說。

  xing格過于剛烈耿直,不願與人妥協,阻礙了他晉升總裁之路,例如當年德州儀器總裁菲柏重視消費電子,不願大幅投資半導ti,他在公司每個場合都大聲疾呼,不管總裁在不在場。

  “我是容易發怒,”他承認,“但那是基于做事的熱誠,爲什麼事情總是做不好呢?”基于做事的熱誠,在德州儀器,雖然步步高升,他覺得責任更重,“升遷不應是一個人的裏程碑,”他說,“人有旦夕禍福,美guo企業也可能一夕大局突變,誰能說得准呢?”“一個人最大的快樂,應該來自做成一件事,而不是名利。”

  

◇改寫遊戲規則

  他擬訂策略、督促部屬,爲他們爭取公司資源,不時到實驗室鼓勵徹夜伏案的研究員,往歐洲拜訪客戶,來亞洲建立生産基地……

  在德州儀器的1/4世紀裏,他打過無數場戰役,最著名的兩場仗,不但他記得,他的部屬記得,美guo産業界也都記憶猶新。他推廣當時最新的半導ti製程,席卷全世界50%的市場,成爲産業標准;他首先發動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市場之爭,英特爾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在這場戰役中,能克敵製勝的原因,是他首重擬訂策略,快速行動,到今天,臺灣集成電路公司有此成績,也歸功于張忠謀當初選擇策略的成功。“他是典型的策略家,”一位企業界人士指出。例如在1972年,德州儀器准備發展存儲器,當時市場主力産品是1k(目前爲16m,即當初容量的16,000倍),最大競爭者就是英特爾,但張忠謀決定,要做就做4k才能競爭得過,“他不但有策略,而且策略要超越今天。”他在德州儀器的部屬羅夫說。

  在威勢逼人的guo際大企業裏,經理人一旦出手,就必須能席卷全球,張忠謀擬訂策略後,更要快速行動、主動出擊,他總是push、push、push,絲毫不留情,直到達到他要的爲止。

  在60、70年代,正值電子業戰guo風……

《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半導體曆史的裏程碑——臺灣集成電路公司董事長張忠謀》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