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余光中>橋跨黃金城第2小節

橋跨黃金城

第2小節
余光中作品

  [續橋跨黃金城上一小節]拉格叫做黃金城。

  而在這一片高低迤逦遠近交錯的燈網之中,有一排金黃se分外顯赫,互相呼應著淩shui而波,正在我們東南。那應該是——啊,有名的查理大橋了。首西欣然點頭,笑說正是。

  于是我們振奮精神,重舉倦足,在土黃的宮牆外,沿著織成圖案的古老石階,步下山去。

  而現在,我們竟然立在橋心,回顧剛才摸索而出的古寺深宮,忽已矗現在彼岸,變成了幻異蠱人的空中樓閣、夢中城堡。真的,我們是從那裏面出來的嗎?這莊周式的疑問,即使問橋下北逝的流shui,這千年古都的見證人,除了不置可否的潺潺之外,恐怕什麼也問不出來。

2 查理大橋

  過了兩天,我們又去那座著魔的查理大橋(charles bridge,捷克文爲karluv most)。魔濤河(moldau,捷克文爲vltava)上架橋十二,只有這條查理大橋不能通車,只可徒步,難怪行人都喜歡由此過橋。說是過橋,其實是遊橋。因爲橋上不但可以俯觀流shui,還可以遠眺兩岸:凝望流shui久了,會有點受它催眠,也就是出神吧;而從橋上看岸,不但左右逢源,而且因爲夠遠,正是美感的距離。如果橋上不起車塵,更可從容漫步。如果橋上有人賣藝,或有雕刻可觀,當然就更動人。這些條件查理大橋無不具備,所以行人多在橋上流連,並不急于過橋:手段,反而勝于目的。

  查理大橋爲查理四世(charles,1316——1376)而命名,始建于一三五七年,直到十五世紀初年才完成。橋長五百二十公尺,寬十公尺,由十六座橋墩支持,全用灰撲撲的砂岩砌成。造橋人是查理四世的建築總監巴勒(peter parler):他是哥德式建築的天才,包括聖維徒斯大教堂及老城橋塔在內,布拉格在中世紀的幾座雄偉建築都是他的傑作。十七世紀以來,兩側的石欄上不斷加供聖徒的雕像,或爲獨像,例如聖奧古斯丁,或爲群像,例如聖母恸抱耶酥,或爲本地的守護神,例如聖溫塞斯拉斯(wenceslas),等距對峙,共有三十一組之多,連像座均高達兩丈,簡直是露天的天主教雕刻大展。

  橋上既不走車,十公尺石磚鋪砌的橋面全成了步道,便顯得很寬坦了。兩側也有一些攤販,多半是賣河上風光的繪畫或照片,shui准頗高,不然就是土産的發夾song針、項鏈耳環之類,造型也不俗氣,偶爾也有俄式的木偶或荷蘭風味的瓷器街屋。這些小貨攤排得很松,都持出營業執照,而且一律不放音樂,更不用擴音器。音樂也有,或爲吉他、提琴,或爲爵士樂隊,但因橋面空曠,shui聲潺潺,即使熱烈的爵士樂薩克斯風,也迅隨河風散去。一曲既罷,掌聲零落,我們不忍,總是向倒置的呢帽多投幾枚銅幣。有一次還見有人變戲法,十分高明。這樣悠閑的河上風俗,令我想起“清明上河圖”的景況。

  行人在橋上,認真趕路的很少,多半是東張西望,或是三五成群,慾行還歇,仍以年輕人爲多。人來人往,都各行其是,包括情侶相擁而吻,公開之中不失個別的隱私。若是獨遊,這橋上該也是旁觀衆生或是想心亭最佳的去chu

  河景也是大有可觀的,而且觀之不厭。布拉格乃千年之古城,久爲波希米亞王guo之京師,在查理四世任羅馬皇帝的歲月,更貴爲帝都,也是十四世紀歐洲有數的大城。這幸運的黃金城未遭兵燹重大的破壞,也絕少礙眼的現代建築龃龉其間,因此曆代的建築風格,從高雅的羅馬式到雄渾的哥德式,從巴洛克的宮殿到新藝術的*道,均得保存迄今,乃使布拉格成爲一具ti而巨”的建築史住物館,而布拉格人簡直就生活在藝術的傳統裏。

  站在查理大橋上放眼兩岸,或是徜徉在老城廣場,看不盡哥德式的樓塔黛裏帶青,凜凜森嚴,猶似戴盜披甲,在守衛早陷落的古城。但對照這些冷肅的身影,滿城卻千門萬戶,熱鬧著橙紅屋頂,和下面,整齊而密切的排窗,那活潑生動的節奏,直追莫劄特的快板。最可貴的,是一排排的街屋,甚至一棟棟的宮殿,幾乎全是四層樓高,所以放眼看去,情韻流暢而氣象完整。

  橋墩上灑著不少白鷗,每逢行人喂食,就紛紛飛起,在石欄邊穿梭交織。行人只要向空中抛出一片面包,尚未落下,只覺白光一閃,早已被敏捷的黃喙接了過去。不過是幾片而已,競然召來這許多素yi俠高來高去,翻空蹑虛,展露如此驚人的輕功。

3 黃金巷

  布拉格堡一探,猶未盡興。隔一日,茵西又領了我們去黃金巷(zlata ulicka)。那是一條令人懷古的磚道長巷,在堡之東北隅,一端可通古時囚人的達利波塔,另一端可通白塔。從堡尾的石階一路上坡,入了古堡,兩個右轉就到了。巷的南邊是伯爾格瑞夫宣,北邊是碉堡的石壁,古時厚達一公尺。壁壘既峻,宮牆又高,黃金巷蜷在其間,有如狹谷,一排矮小的街屋,蓋著瓦頂,就勢貼靠在厚實的堡壁上。十六世紀以後,住在這一排陋屋裏的,是號稱神槍手(sharpshooers)的炮兵,後來金匠、裁縫之類也來此開鋪。相傳在魯道夫二世之前,這巷裏開的都是煉金店,所以叫做黃金巷。

  如今這些矮屋,有的漆成土紅se,有的漆成淡黃、淺灰,蜷縮在斜覆的紅瓦屋頂下,令人幻覺,怎麼走進童話的cha圖裏來了?這條巷子只有一百三十公尺長,但其寬度卻不規則,闊chu約爲窄chu的三倍。走過窄chu,張臂幾乎可以觸到兩邊的牆壁,加以居矮門低,牆壁的顔se又塗得稚氣可掬,乃令人覺其可qin可愛,又有點不太現實。進了門去,更是屋小如舟,只要人多了一點,就會摩肩接踵,又仿佛是擠在電梯間裏。

  炮兵和金匠當然都不見了。興奮的遊客探頭探腦,進出于迷你的玩具店、shui晶店、書店、咖啡館,總不免買些小紀念品回去。最吸引人的一家在淺綠se的牆上釘了一塊細長的銅牌,上刻“佛朗慈·卡夫卡屋”,頗帶梵谷風格的草綠se門楣上,草草寫上“二十二號”。裏面是一間極小的書店,除了陳列一些卡夫卡的圖片說明,就是賣書了。我用七十克朗(crown,捷克文爲korun,與臺幣等值)買到一張布拉格的“漫畫地圖”,十分得意。

  “漫畫地圖”是我給取的綽號,因爲正規地圖原有的抽象符號,都用漫畫的筆法,簡要明快地繪成生動的具象:其結果是地形與方位保持了常態,但建築與行人、街道與廣場的比例,卻自由縮放,別有諧趣。

  黃金巷快到盡頭時,有一段變得更窄,下面是灰se的石磚古道,上面是蒼白的一線yin天,兩側是削面而起的牆壁,縱橫著斑駁的滄桑。行人走過,步聲跫然,……

《橋跨黃金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橋跨黃金城》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