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夏天住在北京的時候,遇見張我權君,聽到他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中人似乎都忘記了臺灣〔2〕了,誰也不大提起。”他是一個臺灣的青年。
我當時就像受了創痛似的,有點苦楚;但口上卻道:“不。
那倒不至于的。只因爲本太破爛,內憂外患,非常之多,自顧不暇了,所以只能將臺灣這些事情暫且放下。……”
但正在困苦中的臺灣的青年,卻並不將中的事情暫且放下。他們常希望中
革命的成功,贊助中
的改革,總想盡些力,于中
的現在和將來有所裨益,即使是自己還在做學生。
張秀哲君是我在廣州才遇見的。我們談了幾回,知道他已經譯成一部《勞動問題》〔3〕給中,還希望我做一點簡短的序文。我是不善于作序,也不贊成作序的;況且對于勞動問題,一無所知,尤其沒有開口的資格。我所能負責說出來的,不過是張君于中日兩
的文字,俱極精通,譯文定必十分可靠這一點罷了。
但我這回卻很願意寫幾句話在這一部譯本之前,只要我能夠。我雖然不知道勞動問題,但譯者在遊學中尚且爲民衆盡力的努力與誠意,我是覺得的。
我只能以這幾句話表出我個人的感激。但我相信,這努力與誠意,讀者也一定都會覺得的。這實在比無論什麼序文都有力。
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魯迅識于廣州中山大學。
※ ※ ※
〔1〕本篇最初印入《際勞動問題》一書,原題爲《〈
際勞動問題〉小引》。
〔2〕臺灣在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侵占,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恢複。文中說的張我權,當爲張我軍(1902—1955),臺北板橋人。當時是北京師範大學學生。
〔3〕張秀哲 臺灣省人。當時在廣州嶺南大學肄業,曾與人合著《毋忘臺灣》一書。《勞動問題》,原名《際勞動問題》,日本淺利順次郎著。張秀哲的譯本于一九二七年由廣州
際社會問題研究社出版,署張月澄譯。
《而已集》寫在《勞動問題》之前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略談香港”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