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修養中,語言學習是很重要的。沒有運用語言的本事,即無從表達思想、感情;即使敷衍成篇,也不會有多少說服力。
語言的學習是從事寫作的基本功夫。
學習語言須連人帶話一齊來、連東西帶話一齊來。這怎麼講呢?這是說,孤立地去記下來一些名詞與話語,語言便是死的,沒有多大的用。鹦鹉學
就是那樣,只會死記,不會靈活運用。孤立地記住些什麼“這不結啦”、“說幹脆的”、“包了圓兒”……並不就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北京人來。
我們記住語言,還須注意它的思想感情,注意說話人的格、階級、文化程度,和說話時的神情與音調等等。這就是說,必須注意一個人爲什麼說那句話,和他怎麼說那句話的。通過一些話,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與
格來。這就叫連人帶話一齊來。這樣,我們在寫作時,才會由人物的生活與
格出發,什麼人說什麼話,張三與李四的話是不大一樣的。即使他倆說同一事件,用同樣的字句,也各有各的說法。
語言是與人物的生活、格等等分不開的。光記住一些話,而不注意說話的人,便摸不到根兒。我們必須摸到那個根兒——爲什麼這個人說這樣的話,那個人說那樣的話,這個人這麼說,那個人那麼說。必須隨時留心,仔細觀察,並加以揣摩。先由話知人,而後才能用話表現人,使語言
格化。
不僅對人物如此,就是對不會說話的草木泉石等等,我們也要抓住它們的特點特質,精辟地描寫出來。它們不會說話,我們用自己的語言替它們說話。杜甫寫過這麼一句:“塞不成河”。這確是塞外的
,不是江南的
。塞外荒沙野
,往往流不成河。這是經過詩人仔細觀察,提出特點,成爲詩句的。
塞沒有自己的語言。“塞
不成河”這幾個字是詩人自己的語言。這幾個字都很普通。不過,經過詩人這麼一運用,便成爲一景,非常鮮明。可見只要仔細觀察,抓到不說話的東西的特點特質,就可以替它們說話。沒有見過塞
的,寫不出這句詩來。我們對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須下功夫觀察。找到了它們的特點特質,我們就可以用普通的話寫出詩來。光記住一些“柳暗花明”、“桃紅柳綠”等泛泛的話,是沒有多大用
的。泛泛的詞藻總是人雲亦雲,見不出創造本領來。用我們自己的話道出東西的特質,便出語驚人,富有詩意。這就是連東西帶話一齊來的意思。
杜甫還有這麼一句:“月是故鄉明”。這並不是月的特質。月不會特意照顧詩人的故鄉,分外明亮一些。這是詩人見景生情,因懷念故鄉,而把這個特點加給了月亮。我們並不因此而反對這句詩。不,我們反倒覺得它頗有些感染力。這是另一種連人帶話一齊來。“塞不成河”是客觀的觀察,“月是故鄉明”是主觀的情感。詩人不直接說出思鄉之苦,而說故鄉的月
更明,更
切,更可愛。我們若不去揣摩詩人的感情,而專看字面兒,這句詩便有些不通了。
是的,我們學習語言,不要忘了觀察人,觀察事物。有時候,見景生情,還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加到東西上去。我們了解了人,才能了解他的話,從而學會以格化的話去表現人。我們了解了事物,找出特點與本質,便可以一針見血地狀物繪景,生動精到。人與話,物與話,須一齊學習,一齊創造。
《出口成章》人、物、語言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語言、人物、戲劇”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