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道教史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上一小節]終,而《莊子·養生主》卻記載老子死底故事。今本《史記》說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溢日胭”。《索隱本》載“名耳字響”,而無字溢。以李爲姓,《正義》與《索隱》底說明都是神話,爲什麼名胭,也沒有的解。《漢書·藝文志》“老于鄰氏經傳四篇”往說,“姓李名耳”,恐怕以老子爲姓李是劉向父子底時代流行的說法。《呂氏春秋·仲春紀·當染篇》“舜染于許由、伯陽”句下,高誘注說:“伯陽,蓋老子也,舜時師之者也。”時代越後,老子所授底徒弟越古,越到後來,他便成爲開天辟地以前底神靈了。以伯陽爲老子底字,葛洪底《神仙傳》是本于高誘底注而來底。以老子爲周守藏室之史底傳說或者本于《莊子·天道篇》,而《孔子世家》采用其說。但《天道篇》所記全是假托,不足憑信。
《技記》又說老子或是老菜子,或是周太史像。太史館是秦獻公時人,後于孔子百余年。他底唯一事迹見于《史記·周本紀》所說“始周與秦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這個是周命將終,秦柞當興底預言,總是出于秦孝公以後底話。司馬遷也不能斷定,所以說,“或曰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索隱》與《正義》都不以老子即太史檐爲然。其次,老萊子即老子底說法也不可信。司馬遷自己對于這層也有疑窦,所以用“或曰”底語氣。或者自“或回老萊子亦楚人也”,至“與孔子同時雲”一段,只明老萊子也是個道家,不一定就是老子。《史記·老子傳》記老萊子著書十五篇(《漢書·藝文志》作十六篇),言道家之用,明示與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是兩個人和兩部不同的著作。老萊子在《楚策》裏是教孔子以事君之道底人;《莊子一h物篇》也記他與仲尼底談話。此外,《大戴禮·衛將軍文于篇》也記他對于孔子底批評。關于老萊于底文獻只此而已。然而《
策》所記只能視爲戰
時代底傳說;《外物篇》與《衛將軍文于篇》都是漢代作品,所說無疑是漢人底話。還有劉向底《列女傳》記老萊子七十斑農娛
底故事,恐怕也是小說家言罷。看來,老萊于底名字在先秦時代人知道底很少。老萊子十五篇今不傳,現在僅見于李善《文選注》所引《屍子》底逸文一句,說:“屍子曰:《老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奇者固也。’代文選》魏文帝《善哉行注》)總而言之,以太史情爲老耿,恐怕是像
同音所致;以老萊子爲老子,爲楚人,恐怕也是影射者聘或學宗道家而冠以“老”字底罷。冠老字底著作如《老成子》、《老萊子》,多與道家有關,也許是一種稱號。
老子與關尹底關系,依《史記》,《道德經》是爲關尹而作。關尹底名見于《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篇》,說:“老胭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貴齊,陽生貴己,孫胺貴勢,見良資後。”《莊子·天下篇》也將老子和關尹並稱。可見在戰
末年,關尹學派與其它學派並行,因爲貴精。貴虛、貴齊等派與老子底貴柔,很接近,漸次混成道家底派別,老關底關系想是這時代底假托。說老子壽百六十余歲或二百歲,也是從戰
末年道家養生底思想而來底。
現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個問題。《漢書·藝文志》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可惜現在都見不著,無從參證。從經內底章句與思想看來,因爲矛盾之甚多,故可以斷定其中必有許多後加的文句。如果現存的《老子般經過後人增改,在文
上應當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韻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七章),又在同一韻文裏,有些類似騒賦,有些同于箴銘;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術,甚至有些
人經注。僅僅五千文底一小冊,文
便那麼不一致,若說是一個人一氣寫下來底,就未免有點牽強。《史記》說,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從現存本看來很難說與漢初底本子相同,有許多可以看爲漢代加入底文字。如《莊子·天下篇》所引老胭之言:“人皆取先,己獨取後。”‘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余。巋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爲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苟免于咎,以深爲根,以約爲紀。”“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于物,不削于人。”這些文句都不見于現存的《老子》。其它如“知其雄……”,“知其白……”,“受
之振”,“曲則全”,“深根”,“挫其銳”,則散見于今本《老于》,但表現法和思想多與今本不同。這大概是由于引用者底誤記,或傳誦間所生底讪訛吧。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輯者以爲是老子底話而成,故此現出許多斷片的格言。漢代著作所引底《老子隊乎都與今本不同。如《韓非》底懈老》、捕者》,雕南》底《道應訓》、視道訓》、特俗訓《诠言訓》認間訓x韓詩外傳》入史記·貨殖傳》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是後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從思想方面看來,今本《老幹》有許多不調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寶”不能與排斥仁義禮名底態度相融洽。不重視善惡區別底道家思想,也不能與七十九章底“天道無,常與善人”相調和。“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也不與崇尚無爲底見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孫祭掃、列記鄉
天下,生死、攝生(五十章),長生久視(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公”(六十二章),“聖人用之,以爲官長”(二十八章),簡直不是道家底話。又衆人與我底分別(二十章),天道與人道底對舉(七十七章),都與說柔弱,說退,說屈等精神不和。這些都可看出《道德經種所表示底思想底混雜。再進一步考察起來,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與它沖突之
。拿“失道而後德”(三十八章)來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一章)與“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二十三章)比較;“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三十八章)與“大道廢,有仁義’汲“絕仁棄義,民複孝慈”比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幾句與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二十章),“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二章),“善,人之寶杯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比較起來,不能不說彼此痛矛盾
很多。
今本《……
道教史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