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許地山>道教史>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

《道教史》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

許地山作品

  假使老胭是西曆紀元前四百年前後底人物,離他最近的後學應是關尹、楊來和列子。關尹與楊朱和老胭特有關系,可惜他們底著作不傳,我們不能詳知他們底思想。《漢書·藝文志》載《關尹子》九篇底書名,但現存的《關尹子》乃是後人僞撰,並非原書。楊朱底思想只存于《列子·楊朱篇》,他底生平更無從知道。列子底著作,在《漢書·藝文志》有《列子》八篇,但現存的《列子》也不是原本。現在且從別的書上略把這三位底思想述說一下。

甲 關尹子

  《史記·老子傳》載老子出關時,關尹問道,老子乃作帕德經》五千余言,他或者是承傳老聘學說底第一代弟子。《呂氏春秋·不二篇》說老、關底學派,以老貴柔,關尹責清,柔與清底區別,單憑一個字,無論如何不能找出。傳爲劉間所上原《關尹子序》也沒將書中大意揭示出來,從“章首古月“關尹f曰’四車”至“使人冷冷輕輕,不使人狂”數句,也不能得著什麼意思。收獻通考》記此序不類劉向文字,恐怕關尹底著作早已佚了。我們從《莊子·天下篇》中可以窺見他底思想底一斑。

  以本爲精,以物爲粗,以有積爲不足,活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關尹老聘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謙下爲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爲實。

  關尹自:在已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shui,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荷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嘗先人,而嘗隨人。

  從這幾句看來,前面“以本爲精,以物爲租”等句是老、關共主之說,“在已無居,形物自著”等句是關尹底特說。他們同在chu世法上立論,而關尹則主以心不爲外物所擾爲歸。他底學說是清靜說。在《老子》裏也有主靜底文句(三十七章(五十七章),或者關尹是發揚這論點底人。

乙 楊子

  楊子底生平更屬暗昧,現在只能從《列子》人莊子》、《韓非子》等書窺見他底學說底大概。《列子·黃帝篇》記楊來于沛受老胭底教。此外,《苟子》底排十二子八《解蔽》,《列子》底《周穆王太《仲尼》《力命》、《說符》諸篇,《莊子·天下》,《史記·太史公自序》都見楊來底名字。《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有“陽生貴己’底評人孟子八《莊子》也往往有“楊墨”底稱呼。可見他底學說在戰guo時代極普遍。雅南·沈淪訓》說:“兼愛、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而楊子非之。全xing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這話與孟子所記底意義相似。《楊束篇》裏,禽滑法與楊朱底論辯,也可以看出老、關思想與楊子底關系。文裏記著:

  楊朱日: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guo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ti偏格。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世;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問楊來自:去子ti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爲之乎?

  楊子日:世因非一毛之所濟。

  禽子日:假濟,爲之乎?

  楊子弗應。

  合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日:子不達夫子之心,否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爲之乎?

  日:爲之。

  孟孫陽日:有斷若一節得一guo,子爲之乎?

  禽子默然有間。

  孟孫陽日:一毛微于肌膚,肌膚微于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ti萬分中之一物,奈何輕之乎?

  禽子日: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聆、關尹,則于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喜言當吳。

  孟孫陽因顧與其徒說他事。

  從這利己底論辯,禽子直把楊朱底見解列入老、關一流。他底思想,《孟子》評爲“爲我”,《目覽》評爲“貴己”,在《老子》裏,名與身孰qin?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七十二章)等等文句都是楊子學說底淵源。人每以楊子爲極端的縱慾主義者,但在《楊朱篇》裏找不出這樣底主張。則淮南子·沈淪訓》“全xing保真,不以物累形,楊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一句看來,楊子底學說只是保全xing命而已。

  楊朱所以主張保全xing命,只因人生不樂,凡有造作,皆足以增加苦痛,不如任其自然更好。《楊朱篇》中揭示他底態度如下。

  楊朱日:百年之壽大齊,得百年者,千無一焉。設有一者,孩抱逮昏老,幾居其半矣;夜眠之所洱,晝覺之所遺,又幾居其半矣;痛疾哀苦,亡失憂懼,又幾居其半矣。

  量十數年之中,迫然而自得,亡介焉之慮者,亦亡一時之中爾。則人之生也奚爲哉,奚樂哉?爲美厚爾,爲聲se爾。而美厚複不可常厭足,聲se不可常玩聞。乃複爲刑賞之所禁勸,名法之所進退,逞逢爾競一時之虛谷,規死後之余榮,偶偶爾鎮耳目之視聽,惜身意之是非,徒失當年之至樂,不能自肆于一時,重囚累桔何以異哉!

  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知死之暫往,故從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爲名所勸;從xing而遊,不逆萬物,所好死後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爲刑所及。

  名譽先後,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同篇又說:

  孟孫陽問楊子日:有人于此,貴生愛身,以嶄不死,可乎?

  日:理無不死?

  以新久生,可乎?

  日:理無火生。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

  且久生奚爲?五情好惡,古猶今也。四ti安危,古猶今也。世事苦樂,古猶今也。變易治亂,古猶今也。既聞之矣,既見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猶厭其多,況人生之苦也乎?

  孟孫陽日:若然,速亡愈于久生,則踐鋒刃、人湯火,得所志吳。

  楊子日:不然。既生則廢而任之,究其所慾,以俟于死。將死則廢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盡。無不廢,無不住,何道遲速于其間乎?

  生雖不樂,但故意去找賊xing命也不必。人能舍棄貪生好利、愛名羨位底心,便是一個至人。常人受這四事所驅使,所以弄得人生越來越壞。楊朱尤其反對儒家所立底仁義道德,以爲那都是戰賊人類本xing底教訓。天下之美皆歸于舜禹周孔,天下之惡皆歸于維纣,但四聖生無一日之歡,二凶生有從慾之樂,雖死後有不同的毀譽,究竟同歸于盡,自己一點也不知道。空有其名,于生無補。爲人犧牲自己,不過是被名利等所引誘,實在不是人類本xing,甚至變成一種虛僞的行爲,爲人生擾亂底原因。生民之所以不得休息,只在壽、名、位、貨。有這……

道教史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章 老子以後底道家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