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老耿、關尹以後,道家思想彌漫天下,楊朱、列禦寇、魏牟各立一說,于是道家漸次分爲兩派。依武內先生底說法,第一是關尹、列子底靜虛派,第二是楊朱、魏牟底全派。靜虛派主張人當舍自己底慾望,斷絕知慮,順著天賦的真
來生活。全
派以爲情慾乃人類底本
,當舍棄人間底名利,放縱本能的情慾。前一派可以說是消極的道家,爲田驕、慎到所承傳。後者爲積極的道家,莊周底學說從這派發展而來。
齊威王、宣王在位底時代,自西曆紀元前三五七年至前三o一年,五十七年間,齊底都城爲中文化底中心。當時底齊都即今山東!臨淄,城周五十裏,辟十三門,其南門名爲稷門。因爲威宣二王禮聘四方學者,于是天下人物都聚于!臨淄。鄒人孟辄,楚人環淵,趙人慎到,宋人宋南,是外
學者中受特別優待底人物。他們受五金錢及哪宅底厚賜,地位等于上大夫。還有齊
本地底學者,如三位駐子、淳于受、田驕、接于等,也聚于齊都。淳于究是仰慕晏嬰底學者,見梁惠王,一語連三晝夜無倦。惠王要留他,待以卿相之位,辭不受。三驗即駿忌。駱衍、駐爽。《史記·孟子苟卿列傳》載:“齊有三驗子。其前鄒忌,以鼓琴幹威王,因及
政,封爲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驗衍,後孟子。”駐衍是宣王時人,唱五行說,傾倒一時。駐爽稍後,采驗衍之術以紀文,頗爲齊王所嘉許。這幾位都是齊人所稱許,當時有“談天衍,雕龍爽,炙我過充”底頌。對于田驕、接子,當時也號爲“天口接田”。在這班人以後還有齊襄王時底苟子。當時他們底哪宅多在稷門之下,所以齊人稱他們爲“穆下先生”。
在稷下著書底學者,我們從《史記人《漢書》裏還留著些少名字。其中與道家思想有關底,如環淵、接子、慎到、田驕和後世假托底《管子》及《太公書》。環淵爲老子弟子,從楚至齊,爲輸道家思想人齊底第一人。他底學說已不可考,《史記索隱》說:“環淵、接于,古著書人之稱號也。”《史記·孟子苟卿列傳》慎到傳下說“環淵著上下篇”,《漢書》作《蠍子》十三篇。蝸子就是環淵。接子底著述也失傳,《史記正義》記“《接子》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漢書》同,記“《田于》二十五篇,《接子》二篇”。《史記》記“慎到著《十二編》”,《漢書》有《慎子》四十二篇底名目太陌》人唐志》有膝輔注底十卷本。後來連十卷本也不傳,從《群書治要》錄出七篇。馬聰《意林》錄《慎子》佚句十三條,宋以後,只余五篇殘本。田驕底書今亦木傳。駿衍底五行說到戰末年各派也染了它底
彩,在道家思想上最爲重要,當于說莊子以後略論一下。
在舊籍裏,彭蒙、田驕、慎到三個人常並提起。彭蒙底思想如何,已不可考。《莊子·天下篇》引彭蒙之師底話:“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看來,他所師承底是淵源于列子。田驕、慎到底學說也不外是從資虛說演出來底齊物棄知說。《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陳貴齊”,是知齊物論爲田子所特重。齊物論底大旨是“齊死生,等古今”。以爲古今生死乃是大道連續的運行,本不足顧慮,所以對此能夠不動情感,不生執著底便是見道底人。鎮到底學說是從棄知著眼。《莊子·天下篇》介紹他和彭蒙、田驕底思想說:“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虛,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驕、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爲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他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鎮到棄知、去已,而線不得已。冷汰于物,以爲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溪肢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
無形,而非天下之大聖。推拍烷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旅,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日:‘俱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驕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田驕、慎到,都以爲萬物平等,各有所長短,若以人底知慮來評衡,那便違道了。故自身應當絕慮棄知,等觀萬物,無是非,無進退。假如有進退往還,亦當如飄風,如羽毛,如磨石,純是被動,能任自然而後可。知慮于生活上無用,所以不必力求,由此可見天下之尚賢爲可笑。墨子底尚賢論也當排斥。從這理論發展出來,人間一切若得其法,雖然沒有賢智的人來指導也可以治理,結果,只要有了固定的法則,天下便治了。慎到被歸人刑名家就是這個原故。《苟子·解蔽篇》說:“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有法無賢,是稷下道家底一派。這種對于法底全能底態度是道家一派轉移到法家底樞紐。又,《苟子·天論》說:“慎子有見于後無見于先。”先後也是從《老子》底“聖人後其身”及“不敢爲天下先”底意義而來。《呂覽·執一篇》述田驕對齊王說:“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也是《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底意思。可見法家與道家底關系。
還有從齊物思想引出農家一流底實行運動。這派假托神農之言,主張從事農業,自己生産,自己生活。社會分業是不對的,納賦稅給人君是不對的,物價有貴賤,交易用鬥衡,都不對。社會無論是誰都要工作,齊貴賤,同物價,混善惡,一味以歸到自給自養,君臣並耕底境地爲極則。關于這派底學說現已不存,《漢書·藝文志》有《神農》二十篇爲戰時代底著作,而作者不詳。《孟子·勝文公》出許行底名字,想當時這派底宣傳很用力,《神農》書也許是他們所用底至典。因爲許行木主張社會分業,與儒家底王道思想不合,所以受孟子排斥。但《孟子》裏沒細說許行底思想,我們到底不知道他主張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大
說來,不外是道家底齊物思想底具
化吧。《呂氏春秋·審爲篇》記:“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
耕,妻
織,所以見致民利也。”這也許是戰
時隔農家所奉底經句。社會組織越嚴密,人必不能不分工,齊物主義底不……
道教史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