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道教史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上一小節]能實行,乃意中事。齊物主義是教人再反到自然去過禽獸式的生活,雖然實現,未必是人生之福。
《管子書》十六篇相傳爲管件所作。劉向序說:“所校徽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太中大夫蔔圭書二十七篇,臣富參書四十一篇,射聲校尉立書十一篇,太史書九十六篇,凡中外書五百六十四,以校除複重四百八十四篇,定著八十六篇。”漢內府所藏篇教最多,依定本八十六篇算,其中重複篇數,總在四倍左右。現存《管子》分爲《經言》、《外言》、《內言》、《短語》、《區言》、《雜篇》《管子解》、《管子輕重》八部,《內言》亡《王言》、《謀失》兩篇,《短語》亡《正言蔔篇,《雜篇》亡《言昭》、《修身》、《問霸》三篇,《管子解》亡《牧民解蔔篇,《管子輕重》亡《問乘馬》太輕重》丙、《輕重》庚三篇,計亡失十篇。書中最古部分爲《輕言》,但其中底文句有些屬于很晚的時代,從思想內容看來,不能看出是齊宣王以前底作品。並且書中底思想很複雜,新舊材料互混,看來不是出于一人底手筆。大概是稷下先生假托管仲底名字以自尊,而思想上主要的派別屬于道家與法家。故《漢書·藝文志》列人道家,橢》、《唐志倒入法家。諸篇中最顯出道家思想底是《心術》上下篇及《白心人《內業》二篇。《內業》解道底意義,《心術》、《白心》說依道以正名備法。這幾篇恐怕是稷下底道家所傳誦底道經。在《心術》上篇中可以看出由道轉移爲法底傾向。如說:“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流之
,謂之禮。簡物小米一道,殺慘禁誅,謂之法。”在另一段又說:“天之道虛其無形。虛則不屈,無形則無所位越。無所位超,故遍流萬物而不變。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得以職道之精。故隱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以無爲之謂道,舍之之謂德,故道之與德無間,故言之者不別也。間之理者,謂其所以舍也。義者,調各
其宜也。禮以因人之情,緣義之理,而爲之節文者也。故禮者,謂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逾義之意也。故禮出乎義,義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殺慘禁誅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道也者,動不見其形,施不見其德,萬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極。”這是明禮義理法皆出于道德,而此道德同
無間,其所以不同只在所舍及所以舍而已。《老子》以爲“失道而後德”,這裏說道德無間,語辭上雖然有點不同,但終極的原則仍是道。“法出乎權,權出乎道”,這道是天地之道,不會有過失底,所以底下說,“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
法本從道出,所以至公無私。君子能抱持這一道以治天下便不致于喪失天下。《心術汗說:“是故聖人若天然,無私覆也;若地然,無私載也。私者,亂天下者也。凡物載名而來,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實不傷不亂于天下,而天下治。專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遠之證。能專乎?能一乎?能毋蔔藍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問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放日,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這一段與勝于·庚桑楚》所出老子之言很相近,想是當時流傳底道家言。人能得道,一切都可行,知巧也可以舍棄。《白心篇)}說:“孰能棄名與功而還與衆人同?孰能棄功與名而還反無成?”又說:“孰能去辨與巧而還與衆人同道?故日思索精者明益衰;德行修者王道狹;臥名利者寫生危;知周于六合之內者,吾知生之有爲阻也。”因爲“道之大如大,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所以很容易得,容易用。在同篇裏說:“道者,一人用之,不聞有余,天下行之,不聞不足,此謂道矣。小取焉則小得福;大取焉則大得福;盡行之而天下服;殊無取焉,則民反其身不免于賦。”舍一切以求道,就不致于滿,不致于滅亡,而達到虛靜底地位。雖然,道是不可摸捉底,爲政者既舍知巧,就不得不正名備法,所以說,“建當立有,以靖爲宗,以時爲寶,以政爲儀,和則能久。”建設當立在適當與有上頭,雖仍以靖爲宗,而時與政卻是實在的施設。注說:“建事非時,雖盡善不成。時爲事寶也。政者,所以節製其事,故爲儀。”實際的政事是時間與手段底運用。運用得當,天下便治了。所以說,“非吾儀,雖利不爲;非吾當,雖利不行;非吾道,雖利不取。上之隨天,其次隨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隨,故其言也不廢,其事也不隨。原始計實,本其所生;知其象而索其形;緣其理而知其情;索其端而知其名。故苞物衆者,莫大于天地;化物多者,莫多于日月;民之所急,莫急于火。然而天不爲一物枉其時;明君聖人亦不爲一人枉其法。天行其所行,而萬物被其利;聖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萬物均,既誇衆矣。是以聖人之治也,靜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正名自治之奇,身名廢。名正法備,則聖人無事。”這尚法正名底思想與慎到底主張相同。總之,棄嗜慾知巧.恬偷無爲,正名備法,是稷下道家因倡齊物底論調,進而主張絕聖棄知,專任名法底結果。

法治思想發達,便要想到怎樣使人君能保守天下,和怎樣使人民不變亂底問題。能解決這問題才能爲人謀。因此從道家分出來底
謀家便應運而起。當時稷下有些道家講用兵行政底方法都假托太公之言。太公望是齊底始祖,《史記·齊世家》說:“周西伯昌之
美裏,歸與呂尚
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
權皆宗太公爲本謀。”想當時必有一種托爲太公所造底兵書及
謀書,似書·藝文志》道家書籍中有位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以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注裏明說篇中有些是後世爲“太公術”者所增加。梁阮孝緒《七錄》有《太公
謀》六卷,位公雜兵書》六卷,這恐怕是位公書》中《謀》與《兵》底殘本。現在完本固然不存,即如殘本也不能見。現存底《
符經》和《六韬》也是後人僞撰,不足憑爲戰
時代底
謀家言。《史記·蘇秦傳》說秦周遊列
,歸家後,閉居不出,讀惆書
符》,期年,乃作《揣摩》。《揣摩》見于《鬼谷子》,《正統道藏》本列入第七、第八篇。《史記》載鬼谷子爲蘇秦、張儀底師父,但劉向、班固所錄書中沒有《鬼谷子》,《隋志》始列《鬼谷子》三卷,或者是《漢志》縱橫家《……
道教史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