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曾卓>曾卓詩論>“石頭”的見證第2小節

《曾卓詩論》“石頭”的見證

第2小節
曾卓作品

  [續曾卓詩論“石頭”的見證上一小節]情荒漠上的海市蜃樓。即使是愛的折磨,也可以溫暖他的精神上的荒寒。當她回城前,他去爲她送行,受到了冷落。他將她吐出的一堆瓜子殼悄悄藏進了懷中,那是他得到的唯一的愛的果實。

  此外,他的好朋友徐佐也給予他許多激勵。那是個瘦弱的青年,卻有著無窮的精神力量,勤于讀書,善于思考,敢于說真話,因而也經受了各種打擊,有一次還承受了各種酷刑,但從未屈服。他是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他給了林鹄許多開導,並作了榜樣。此外,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中,還是有一些知青保存了他們善良、淳樸、正直的個xing,沒有隨波逐流,而且也逐漸認清了現實。林鹄永遠不能忘記,當一場大雨突然降臨時,知青們不惜將自己僅有的棉大yi、毯子紛紛蓋在糧庫上;爲了搶救一場大火,60幾個知青獻出了生命……

  這些都激勵了他,無形地支持了他。

  在1976年的春季,經受了長期的苦難生活後,他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他的母qin——那位著名的作家的奔走申訴,起到了作用和影響。他也將回到北京去了。面對草原,回想八年來的遭遇和所見的種種變化,他感慨萬千。在這裏,他流過汗,流過血,流過淚,此刻,他還有著留戀之情。一切已經過去的,即使是苦難,通過時間的過濾後,總會升華出一些值得珍惜的東西。因而,他衷心地說:

  “感謝你呵,兵團!給了我一段詩般的傳奇經曆,這種生活本身就是財富!”

  是的,他已不是當年那個稚氣未泯的青年了,他將懷著八年的青春和血淚換來的“財富”,以新的姿態,走向新的生活!

  這部小說在藝術上是有些粗糙的。作者抱的是這樣的想法:“寫,寫,缺少文學se彩,像土坷垃怎麼啦?這是要寫!這是一段千千萬萬人都經曆過的生活,這是千千萬萬條生命!”他是有所爲而寫的。他要寫出自己的遭遇和所見所聞;寫神聖的原則是怎樣變爲欺騙人以至壓製人的符咒;寫滿懷熱情的青年是承受著怎樣的考驗,受到的是怎樣的“再教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寫人民的磨難,草原的創傷,寫他自己在冤屈和淩辱中的掙紮,受傷靈魂的顫動,他的困惑和沈思……他是還留在草原時,在那樣的chu境中,在沈重的勞動後,擠出時間來寫的。他沒有可能從容地構思,認真地琢磨,推敲。他說:“一切都是真實的,不用編詞,不用設計情節,照實說就行。”也許,也限于他當時的文學素養,所以,如果從藝術表現看,可以指出這部作品的許多缺點。如構思不是那樣嚴謹,某些人物的xing格寫得比較簡單,語言不是那樣精煉,等等。但是,它卻具有藝術的一個最可貴的素質:真實。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藝術應該是生活的複寫,不需要提煉,不需要通過作者與題材相生相克的創作過程。可以看出,作者所寫下的種種,也還是經過了選擇的。那當中並沒有那種虛假的精心設計,沒有做作,除了某幾chu(如林鹄只是那麼匆忙地翻看了一遍,卻詳盡地寫出了韋小立的日記;如寫了徐佐在土牢中受折磨的情況,這損害了第一人稱的全書的ti例等)顯得有些牽強外,總ti上,這部作品還是給讀者以真實感。他在作品中直接用了他的母qin——一位知名作家的名字,他引用了幾種不可能是虛構的關于他自己的文件,他沒有隱蔽自己的某些一般人決不願意公開的感情……這些細節也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感。

  另外,由于作者是在一種遏製不住的沖動下寫這部作品的,他將寫這部作品當作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情緒的宣泄,一種撫平傷口的鎮痛劑,在其中織進了他的愛,他的恨,因而,這部作品就有一種迫人的激情。激情不僅是創作的動力,而且作者只有懷著激情才能進入創作對象,才能進入真正的創作過程。生活的真實與感情的真實應該是有機地溶合在一起的,一部作品所以能感動我們,不僅僅是由于題材和情節,而且也由于滲透著作品中的感情。作家的個xing和作品的風格也由此産生。

  另外,可貴的是,作者不是一般地宣泄他的感情,他的這種感情是與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聯系著的。他不是居高臨下的企圖教導讀者什麼。他寫出了他的青春的狂熱;他在打擊下的驚惶、困惑;他在痛苦中的沈思、觀察。這當中也就閃現出一種對未來的希望、理想的光輝。開始時,我們懷著一點好奇心,甚至帶著一點笑意,隨著他進入了草原。看他在狂熱中所表現出來的赤誠和稚氣;看他在涉世中的逞強和意氣;而隨著他命運的變化,我們的心漸漸沈重起來,引起了我們感歎和思索。——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成長。讀者與作者一道探索著前進,並通過作者的ti驗而ti驗生活,ti驗作者的心情。

  這部作品在藝術表現方面誠然相當粗糙,但我珍惜其中所蘊含著的可貴的藝術素質。

  巴金先生說:“有人告訴我一件事,據說有個西德青年不相信納粹在波蘭建立過滅絕種族的殺人工廠,他以爲那不過是一些人的‘幻想’。會有這樣的事!不過40年時間,人們就忘記了納粹分子滅絕人xing的滔天罪行。”(《隨想錄》合訂本後記)

  我希望我們的年輕人知道當年曾發生了怎樣的事情;我希望經曆過那場浩劫的人不要忘記了那些歲月。我們需要正視,而且應該更深刻地認識那場“革命”。因爲它的後遺症一直影響到今天,因爲——還是用巴金先生的話:“唯有不忘‘過去’才能作‘未來’的主人。”

  這部作品,即使是一塊“石頭”,也是從那個時代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也是曆史的見證!

……

《曾卓詩論》“石頭”的見證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海的夢”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曾卓詩論》海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