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武則天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武則天

黃仁宇作品

  我開始在美guo教書的時候,常感到一類題材,不易chu置,武則天也是其中之一。要是從傳統的道德立場攻擊她,則明知所謂“殺子屠兄弑君鸩母”半系牽強虛構。並且她在不同名義之下主持中guo的政局半個世紀,其影響之所及與曆代帝王最有流風余韻的相比,並無遜se。所以事實決不會如此簡單,可以由我們以“好”“壞”概括之。而我所講授的,則又是中guo史的綱要,也要與今人有關,因此更難。

  武則天的父qin武士獲隋末從唐高祖發難,曾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所以她也算出身名門,並非“寒微”。只是她在十三四歲之間入宮爲太宗才人。所謂才人半爲侍女,半爲皇帝宮中沒有實際名分的姬妾。太宗去世之後,她就發付感業寺爲尼,在這裏她邂逅了高宗李治。茲後她由高宗的昭儀進爲宸妃,于公元655年立爲皇後,據算應當已在30歲左右。

  她自與高宗見面之後即有控製他的力量,無可置疑。高宗有子8人,前4子出自後宮其他妃嫔,後4子則全系武後所生。以唐朝皇帝姬妾子孫之多,如太宗有子12人,玄宗有子30人,憲宗有子20人,武則天必曾專寵于李治之後宮。

  高宗于683年去世,武則天初立她的兒子李顯爲皇帝,她自己仍臨朝稱製,不出兩月,她又廢李顯爲廬陵王,而另立兒子李旦爲帝,皇太後稱製如故。公元690年她更“革唐命”,改guo號爲“周”,自稱“聖神皇帝”。如此以女主稱帝約15年。到705年的春天她生病才由李顯複辟,是爲中宗。那年年底武則天才與世長辭,官方稱她享年八十一,有些人說她實際年齡爲八十三。中宗複辟後5年據說爲他的韋後所弑,但是韋氏想照樣以女主臨朝稱製的計劃則爲李旦之部屬所推翻。李旦于公元709年複位,是爲睿宗。只是如此一來,李顯與李旦,中宗與睿宗,俱是武則天的兒子,而且茲後唐朝其他15個皇帝也全是她的孫輩和後裔。所以縱是武後的頭銜一改再改,她仍是唐朝的祖先和guo母。以一個篡位而顛倒朝代的人物,又在太廟裏千秋享配,也令修撰guo史的爲難。他們既不敢褒也無法多貶,因此也更造成機會使好多人可以以傳聞混爲史實了。

  武則天還有二chu引人注意的地方:一是她的恐怖政治。她在686年在各chu設銅軌接受密告。又任來俊臣爲禦史中丞(監察院副院長),他和他的特務人員拷訊的工具,慘極人寰,等于逼人自誣而就死地,經來審問的“百不全一”。

  此外武則天的私生活據傳說可以與俄guo的女少皇凱撒琳相埒。她在六十多歲時因寵愛薛懷義,教他入寺爲僧,以出家人的名義入幸禁中。她到七十多歲的時候又以美少年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傅粉施朱yi錦繡服”和她及女兒太平公主燕居作樂。司刑少卿桓彥範上疏彈劾他們,指出“陛下以履恩久,不忍先刑;昌宗以逆亂罪多,自招其咎”。自謂履恩即系鬃發與趾澤間的情愛。武則天置而不問也不追究進谏人。還有一位右補阙朱敬則的疏則更是唐突,引用外間傳聞對武後的批評更爲猥亵,她則批答:“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賞上疏人彩緞百。

  有了這些不仁不正的行徑,武則天仍被德宗朝賢相陸贽稱譽。明朝以“非正規”態度評史的李贽和清朝以正規而又客觀態度評史的趙翼,都對武則天留有好評。

  僅從短距離側視界觀察武則天,我們很難看出她對中guo曆史的貢獻。她在有些地方,也象王莽,即系根據《周禮》及其他原因和個人愛好,將政府機構和各種事物更換其外觀及名稱。洛陽實際是她的首都,她一大權獨攬之後又將之從“東都”改稱“神都”。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則成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門下省爲鸾臺,中書省爲鳳閣。旗幟金se,她所禦的紫宸殿則施以淺紫se的帳幔,八品以下官員過去服青者此時服碧。如果這時候有人驟到洛陽,很可能被這金碧輝煌的神都所炫耀,也可能因爲鸾臺鳳閣把一個大帝guo的政府錯認爲一個動物園。

  可是任何人以爲唐朝的太後變成了大周皇帝,僅在裝飾門面,在各種事物上加入比較鮮明的女xingse彩和美術情調,則是絕對低估了武則天的“革命”。

  中guo史學者通常以爲唐高宗李治軟弱無能,才引起這段“女患”。《舊唐書》雲“帝自顯慶以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現在看來,他所患的好像是高血壓,也妨礙其視力,有多年曆史。所以依賴武則天判斷書牍,又讓她“垂簾聽政”,在皇帝寶座之後得悉召對臣下的談吐,已分別開始于650及660年間施行,除此之外現存史料不能證實他在長期做傀儡皇帝,況且他的好動與好改變,與武後不相上下。武後執政期間改年號16次,高宗就改了14次。最後在位5年間每年年號不同,爲從所未有。他曾決定率後禦駕qin征高麗,因武後苦谏而罷。他又與武後相隨幸東都遊曲阜,封泰山。到臨死的那一天還准備登則天樓門,只因氣喘不能上馬而止,但仍在殿前完成宣讀大赦儀式。他又建造蓬萊宮、合璧宮、九成宮和鏡殿,都具有打破傳統的作風。他之准備封皇太孫,既無前例,他就稱“自我作古”,也就是說讓我來創造這段曆史成例。李治又曾說“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爲戒”。通常曆史家以武後之殿試是中guo考試製之裏程碑,其實公元659年高宗李治“qin策試舉人凡九百人”。有了這麼多的事迹,可見得他縱聽任武則天,讓她專擅,不能就算庸碌。而且高宗在位34年,已經一再在臣下面前標榜他的皇後就是他的分身,他們兩人自稱“天皇天後”,時人謂之“二聖”。所以他生前已經替武則天留下了一個合法的地位。他一去世,遺诏所稱,太子即位,“軍guo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進止”,已經有了皇帝一般敕旨的力量。所以有些高宗朝官,如大理丞(最高法院法官)狄仁傑以後就仕武則天好幾十年,並未被視作爲變節。

  可是這種安排,到底不是舉朝上下所能稱心如意的接受。況且過去高宗自己被立爲太宗李世民之嗣,就曾費過番周折。只因長孫無忌的竭力支持才能在困難中通過。長孫無忌是太宗文德皇後之兄,高宗之舅。唐朝初年曾策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再度支持高宗嗣位後已是三代功臣,兩朝元老,爲宰相30年,又兼太尉,也俨然有漢朝外戚之任大司馬大將軍的聲望。只是他反對立武則天爲後,被高宗臣下誣構,流放黔州,後來又被逼自殺。有了諸如此類的事情作背景,武則天也知道自己過去幾十年的擅權,“黯陟殺生,決于其口”,現在要只身對付滿朝的明爭暗鬥,不能不采取主動的地位。

  高宗去世之……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武則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武則天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