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宋太祖趙匡胤第2小節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宋太祖趙匡胤

第2小節
黃仁宇作品

  [續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宋太祖趙匡胤上一小節]公上”。北宋政府也因襲五代ti製,以樞密院主軍事,三司(鹽鐵、戶部、度支)管財政,彼此都是中央政府裏最緊要的官署。又以文知州軍事,並且打破了唐末以來地方首長派遣縣級官的習慣,重新整個的任命州縣官,因之又要著重選舉,是以宋朝的考試製度,采取三年循環製,已確實正規化。

  以上各種設施都有刺激guo家經濟的趨勢。宋朝在商業方面的收入,如茶樊鹽酒超過以前各代。政府又大量鑄錢,貨幣之擴充,在太祖時已開始,以後疊增到年五百萬貫的數量,如是兩年的鑄錢數,就要超過四百年後朱明全朝代二百七十六年所鑄之總和。如此一來,宋朝的礦産也打破以前的紀錄。北宋以開封爲guo都,南宋以臨安(杭州)爲guo都,專著重shui陸交通的便利,在這一點沒有多方考慮到軍事上和guo防的需要,也是各主要朝代之所無(但是趙匡胤主張定都于長安或洛陽,因趙光義反對而罷)。

  以上所述與一般曆史書並無出入。這又和“大曆史”有何關系?

  從遠距離的觀點看來,第二帝guo經過北魏的孕育,隋及初唐間繼承著間架xing的組織和ti製,使這個扁平ti的社會發育滋長。經過中唐之後,質量上的進步,使各地區參差不齊,其繁複的情形,超過初唐租庸調的系統所能概括。又在安祿山叛變前後,李唐王朝企圖重新掌握局勢的諸種辦法,如“括戶政策”,用募兵創設十個guo防區,削藩鎮,成立神策軍,以宦官作監軍,都只有局部的功效,與其官僚製度和立guo精神相反,而兩稅製只有一紙通令,更促進分化的作用,如此只有使唐朝瓦解,及五代十guo的出現。

  五代十guo是一種分裂的局面,概言之,也可以稱爲軍閥割據。然則軍人注重實際,以部曲管理場院,固然將稅收增高,但是以地方分權的精神主持之,針對各chu狀況,也能造成政府與民間的一種聯系。又有唐朝留下來的一套法令,所以趙匡胤雖武人而能自製,又得了趙普這樣的一位賢相,定立了先安內而後攘外的宗旨,就能將一個分裂的帝guo,重新湊並攏來。其注重軍事技術與財政組織也成爲北宋一貫的作風。

  可是在諸事發展順利,統一依計劃完成之際,趙宋王朝也預先替自己埋伏了一些日後的困難。以中央集權代替地方分權,又重新歸返到官僚ti製,截斷了治理者與被治理者在各地區中一種自然的聯系,並且各chu數字幅度上的相差更大,技術上更不容易掌握。上面已經說及,中guo已展開一種在南方以shui運占優勢的經濟ti製與社會和一個在北方以畜牧爲主的ti製與社會。前者過于自信本身外表上和數量上的優勢,沒有設想到兩者在曆史上長期的抗衡,可能決定于彼此在時間上和組織上堅韌xing的差異。而且補給線的長短,也與戰場上的進出有很大的影響。

  這些因素不可能由當事人一眼看得透徹,即使幾十百年之後,整理曆史原始資料的曆史家仍沒有看清。趙匡胤在公元976年去世之日即算按照傳統“蓋棺論定”的立場看來,也算得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物。而注意事業上的成功,也是宋太祖趙匡胤自己的一生宗旨。他曾在武成王廟觀兩廊所陳曆代名將的畫像,當場指示應當“功業始終無瑕”的才配享。因之班超、秦叔寶等二十三人進升;張飛關羽等二十二人被退,管仲則特製塑像奉祀。這也與傳統的習慣,總是要哼吟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沈湎于一種悲劇的情調才算得有見識的態度完全相反。只是個人的傳記可以蓋棺論定,曆史卻無法蓋棺論定,也沒有功業無瑕的朝代。經過太祖的創業,宋朝的曆史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現象:一個以軍人爲首腦而組成的guo家,自始注意guo防,偏在軍事上的作爲,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它的民間經濟,也有突出的現象,它卻不能掌握這種優勢。它企圖注意實際,不受抽象的觀念所蒙蔽,而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領導之下,所産生的特出人物,偏是哲學家爲多。而“學究”首先出現爲一種官銜,其成爲一種被譏諷的對象,也始自宋朝。我們如何解釋這些矛盾?

  以下各節當提出我們初步的見解。但是即從以上的現象,也可以斷言以短距離近視界的眼光解釋中guo曆史,有它能力所及的限度。

……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宋太祖趙匡胤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澶淵之盟”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