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元順帝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元順帝

黃仁宇作品

  元順帝值得我們在這裏特別提出討論,不是因爲他之個xing和作爲,有特長之chu,倒是由于他chu境之特殊。元朝一共有11個皇帝,第一個皇帝世祖忽必烈從他稱帝之日算起,在位34年(之先的12年不稱元朝)。茲後的9個皇帝一共只經曆了38年。而最後的一個順帝卻又在位35年。這35年內,元帝guo由一個無可奈何的局面終至土崩瓦解。最後明軍之北伐,如摧枯拉朽。元朝的覆亡,與其他幾個朝代類似。只是通常我們看到異族入主,北方的遊牧民族以強悍的騎兵南侵,所向無敵。這次卻以多數民族爲主,以長江以南爲根據地席卷華北。元將或死或降。最後順帝直到通州失守,才夜半開大都(北京)的建德門北奔,時爲1368年,也是明洪武元年。兩年後順帝因痢疾死在內蒙古之應昌(多倫北),他的後妃皇孫全部被明軍俘虜,只有太子率十余騎遁去。明朝認爲妥歡帖睦爾在guo破家亡之前夕,不背城一戰,而決心逃竄漠北,是爲“順天命”,所以稱他爲元順帝。

  傳統曆史家以“朝代曆史”爲著眼,順帝禦宇的35年元朝的統治力量與威望都已江河日下,總不外“馬上得天下馬上治之”的必然後果,那麼也就沒有如何值得琢磨、切磋之chu了。

  我們不以爲每一朝曆史盡是他朝之殷鑒。在前述特殊情形這下,倒也有機會看出中guo傳統政治的真髓。而且失敗也不一定是由于錯誤,有時某種人文因素在某種環境之下,注定的無法順利的展開。我們看到一個少數民族雖獲得政治領導權而不願遷就于多數民族政治ti系之需要,其統治不能長久。我們雖一面以今日的眼光批評這種ti製(因爲這是今日讀史的首要目的,也就是要把今人的地位解釋得合理化),一方面卻也領悟到當時限于組織上技術的能力,選擇的機會至少(不然我們就不能了解何以曆史不能縮短,何以中guo不能超次越級立即進入現代)。

  接著元朝的是朱明王朝。洪武帝朱元璋很多的設施,今日看來是極不合時宜的,而當日他偏要那樣做。也只有將隋唐宋元的曆史一口氣的看下去,才能ti會到他的chu境和我們不同,而此中的背景,元順帝的一段也不可少。

  從順帝的本紀我們不容易看出他的個人xing格。傳統的作史者,也有把他寫作一個典型的亡guo之君的情勢。比如說:他喜歡田獵,有一次獵于柳林,凡三十五日。他也有西僧教他“行房中運氣之術”或稱“善秘密法”。若幹私人留下的筆記說他和喇嘛僧有公衆的婬行,甚至牽涉官員妻女。他也在guo事蜩螗之際,于內苑造龍船,“帝自製其樣,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又造宮漏,“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罕有”。此外他教宮女使用各種樂器,在贊佛前舞蹈,都是他“怠于政事,荒于遊宴”的證據。這種說法,與記載其他很多亡guo之君的行止,如出一轍,其真假不論,只是要將元代之覆亡,歸咎于最後一個皇帝之缺乏道德責任感,就有歪曲事實的嫌疑了。

  妥歡帖睦爾原來是元朝宮廷政治的犧牲者。他以先朝皇帝的長子被流放,首先住在朝鮮北部的一個島上,次安置于今日之廣西桂林,他曾讀少量的漢文書,但根柢不深。1333年他13歲突交好運,被幾個權臣迎接出來做皇帝。但是起先7年他完全受製于立他的伯顔(很多蒙古人用這名字,此非滅宋之伯顔)以及當時的太後嬸母不答失裏的勢焰之下。1340年他才利用伯顔之侄tuotuo(也有不少的蒙古人用這名字,詳下)策動政變,將伯顔及不答失裏流放,自主的做皇帝。從他的形迹看來,順帝是有權能的政客,適于生存,富于彈xing,願意將就妥協,擅長利用一個人物或一種機構去平衡另一人物或因素。例如他自己好佛而主持佛教的各種儀節,卻又經常出席經筵聽儒臣講解詩書。在他手下蒙古人和se目人占上風,他卻援引一個漢人賀惟一做禦史大夫和左丞相。賀說這些職位依成例只有蒙古人能任就,皇帝則賜賀蒙古姓名太平,一定要他居此職位,並且诏省臺官兼用南人。他的本紀裏也看不出任何偏激的言辭。他對臣下的谏勸接納與否,也不追究進谏人,我們想象以當時宮廷chu境之艱難,妥歡帖睦爾只能將就現實。他固然沒有領導能力,可是不是他的機警圓滑,也決難在位如是之久。

  順帝的chu境,簡略言之,即在元世祖的時代就已排定妥。忽必烈一心要保全蒙古人血統與語言的完整,這在中guo以小自耕農爲社會主ti,實行官僚政治,利用教化作爲行政工具的條件下,就已經格不相入,即算忽必烈沒有種族主義的心腸,他的政策已經有了種族主義的後果。並且在無形之中,已經將蒙古人的部落思想,帶入大都的政治裏去。甚至成吉思汗的家法,以“忽烈而臺”的選舉方式産生大可汗,也給元朝政治留下了一種不良的影響。忽必烈自己的稱帝,已經違法,以後皇位的繼承人也預先立爲太子(甚至弟兄互爲皇帝與太子)。可是新皇帝在上都登基,蒙古的宗藩諸王具在,並且每年春夏要駐留上都,要是某一派系的堅決反對,即僥幸在位亦難長久。這也和專製時代天子出諸天命是人間最高的權威觀念相沖突。況且元朝的皇後,依成例有她掌握的戶口錢糧,有下屬的職官,更足以代表她出身的門系之利益。這些條件都促成宮廷政治的不穩。順帝以前的9個皇帝之內,英宗和明宗被弑,順帝只9歲,在兵變時不知所終,甯宗只6歲,在位兩月逝世,至今曆史家還懷疑他死于非命。以上還沒有算到成宗與武宗間的安西王阿難答。他也和順帝一樣被簇擁到大都,只是剛稱攝政,還沒有做皇帝,就被執押解到上都見殺。

  自從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朝只有一個皇帝,有帶兵作戰的經驗,此即是順帝的祖父後來稱武宗的海山,他在1299年率領元軍到中亞細亞與窩闊臺的孫子海都作戰。後者始終不承認忽必烈的元朝爲合法,甚至元帝縱是中guo的天子,也不是蒙古人的大可汗(詳本書“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末段)。他糾集了很多成吉思汗的後裔,一度將兩方之間70萬的人口驅逐到中guo境內。海山鎮漠北之後兩年海都去世,他的聯盟瓦解,海山又繼續執行五年的掃蕩工作,永遠解除了元帝guo在西北部所受的威脅,才回上都做皇帝。因之在他手下立戰功者,産生了三位權臣。一是燕帖木兒,一是康裏tuotuo,而最後一位則是上述的伯顔,燕帖木兒和康裏tuotuo都是se目人,屬于中亞的突厥語系,而伯顔屬于蔑兒吉角氏,雖是蒙古人,不屬于元朝皇室的正統。在1333年武宗早已去世,元朝的皇位也經過很多的周折,可是這時康裏tuotuo已經早死,燕帖木兒雖然也參與擁戴順帝,而且將女兒立爲順帝的第……

赫遜河畔談中國曆史元順帝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元順帝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