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是一個常用的名詞,不時出現于衆人筆下和口語之中。可是要給這名詞適當的定義,則非常困難。不僅各種書刊作者堅持己見,即使我們引用到“資本主義”這四個字,也可能前後用意不同,更害怕旁人頓生誤解。這問題若不得澄清,則可能成爲社會上思想沖突的根源,亦可能影響到各個人的人生觀,使我們對世事惶惑而覺得沒有主宰。
以一個常用名詞而會産生如此多問題,大概因爲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牽涉的地區廣泛,曆時久遠,迄今尚未停頓,且又與現代生活發生了密切的關系。近世紀中主要的戰爭與大規模的動亂,通常都與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資本主義,既可以當作快樂與新生命之原動力,也可以視爲許多失望與災害的淵薮,因而我們無法在理智上或情緒上漠然視之。
雖然一般作家認爲資本主義形成一種經濟生活的現象,首先在13至14世紀之間出現于意大利半島,可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這一名詞卻産生在幾百年後。縱然如此,從開始使用至今已有100多年了,以今日世事變化之劇之速,也可以算得“曾經滄海”。對西方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因爲1929年經濟恐慌的記憶猶新,各界批評資本主義的文字很多,組織工會,防製托拉斯,提出社會福利的立法,亦與當日提倡資本主義者的立場相反。直到東西冷戰之後,才有人以在資本主義的旗幟下自豪,才有人倡說它與西方社會中之自由不可分割。可見得曆史上的資本主義,是一個複雜的多面。資本主義——名目之由來
法曆史家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研究資本主義多年,他的考證如下:
資本主義爲這三個名詞[其他兩個名詞爲“資本”(cap-ita)及“資本家”(capitalist)]之中最帶激動的一個,曾經促使曆史學家及辭典專家拚命追究而尚無定論。據陶查特(dauzat)說,此字眼曾見于1753年之《百科全書》,它並賦予奇特的意義:“富裕之人的景況。”這種說法可能不正確;因爲此一文句迄今未爲後人覓得,僅見于1842年黎察(j.b.richard)所著《新法文廣義》)(enrichissements de la languefrancaise)一書中。可能是由于布蘭(louis blanc)與巴斯夏(bastiat)的爭辯;才賦予這名詞新意義。他在1850年寫著:“我所謂之資本主義乃是有些人撥用資本,不讓旁人介入。”當時“資本主義”這字眼仍不常見。普魯東(proud-hon)間或使用。他的說法亦算正確:“土地仍是資本主義之堡壘。”這也是他的主要論題之一。普魯東給這個名詞下了很好的定義:“一種經濟與社會之
製,當中勞工以勞力使資本産生作用,使之成爲收入之來源,而此資本並不隸屬于這些勞工。”可是六年之後(1867)馬克思仍不知有此名目。
事實上要到20世紀之初,“資本主義”這個名詞才在政治論壇的爭辯中,轟轟烈烈的被視爲社會主義的反面。宋巴特(werner sombart)爆炸的著作《現代資本主義》(der moderne kopitalismus,初版,1902),更將之引進學術界。在很自然的情況下,這個馬克思從未使用的名詞,卻被歸並于馬氏的規範之中。自此,奴隸社會、封建製度與資本主義,被視爲《資本論》作者的三階段之演進。
這名詞在出現過程中的含糊不清,可能是由于它成爲一種政治上的名目。20世紀初年,經濟學家長期的拒絕使用,如紀德(charles gide)、康瓦斯(canwas)、馬歇爾(marshall)、西利格門(seligman)、卡薩爾(cassel)。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後,才在《政治學辭典》(dictionai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中出現;《大英百科全書》遲至1926年版才賦予一篇解釋。《法研究院辭典》則遲至1936年才加以介紹並給它一個啼笑皆非的定義:“資本主義:資本家之整
。”這書至1958年仍未有顯著的改進:“一種經濟
製,內中生産的品物屬于私人或私家行店。”——爲什麼不徑稱“生産工具”?
事實上自20世紀初年以來,資本主義即被重重推壓著不同的意義,而尤以1917年俄革命之後更盛,曾使很多人感到尴尬。有聲望之曆史家如希亞通(herbertheaton)曾提議將之廢棄不用。他曾說:“在各種主義之中,最擾亂聽聞的乃是資本主義。這字眼有了如此五花八門的解釋與定義,任何人都可以說,資本主義與帝
主義相似。”費伯微(lucien febvre)認爲它既然被過度濫用,實應自此放棄。可是如果我們真的放棄,又必立刻感到怅然若失。南非德(andrew shonfield)說得好:“還在繼續使用資本主義這個名詞的原因之一,是沒有人,最嚴峻的批評者在內,得提出個較好的字來代替。”由此我們可以窺見這名詞之發生問題,其來有自。
前劍橋大學講師陶蒲(maurice dobb)分析當代有關資本主義之論文,歸納爲三派。一種注重生産關系之轉變。資本主義一行,生産者開始出賣勞動力,此後對製成品無法過問。這也就是馬克思學派。陶蒲自稱屬于此掀。第二派著重資本主義的精神,亦即新時代的資本家將存積資本當作一種高尚的事業,並且賦予以虔誠的宗教。還有一派則重視自然經濟蛻變爲金融經濟的過程。資本主義之特征,組織上本就預備對付遙遠的市場,于是批發商出資墊買商品,因之也幹預著零售商及生産者的業務。
但在現有的著作中,沒有一派的理論可供我們全部觀摩借用。因爲許多理論並不合于我們所的時間及地點,對一般讀者說來,沈緬于這些理論可能始終不得要領,至少也是事倍功半。
例如陶蒲提及工業資本之形成時,承襲馬克思的說法,指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匠工擴大了本身行業的製造。他們階手胝足掙積了資本成爲資本家,開始雇用勞工,創造新局面,通常是前進的。另一種方式則是將商業資本投入製造,壓製生産,使物以稀爲貴,而大規模的賺錢。他們也不願意高度的分工合作,于是避免了大量的投資,總之就是反動。作者根據英在16、17世紀間不同的行業,提出無數例證。但是在初期存積資本的過程中,工可以爲商,商也可以爲……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問題的重心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