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威尼斯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威尼斯

黃仁宇作品

  我讀書和教書的一段經驗,是在成人教育的範圍中,要提出有關曆史的新題材時,與其循規蹈矩的從疆域沿革世系製度說起,不如先引導出一件非常的事迹。在敘述這事迹時,自然會牽涉到相關的背景。表面看來,這種作法好像缺乏系統。實際這才是將讀者或聽衆亟要知道的情事直接盤出,既有示範功用,追敘也有重點。所犧牲的是表面上的名目和程序,所獲得的則是時間上的經濟與活用的功效。

  我在小學、中學以至大學讀書的時候,在西洋史裏只注重英guo、法guo、德guo和帝俄的發展,很少提及意大利。只知道威尼斯是一座shui中的城市,卻沒聽過她曾攻占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管理這城市內3/8的面積,又據克裏特島(crete)爲殖民地,而且她的海軍不僅在地中海,在世界上也占數一數二的地位,達幾個世紀之久。過去我們對這些事迹漠不關心,今日則應廣爲宣揚,這是因爲世界的曆史業已改變,中guo的曆史也在改變。撫今追昔,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已和前人不同。從前在學校裏認爲世界史裏屈指可數的大事,如彼得大帝、拿破侖、俾斯麥的功業,固已失去煊赫的地位。民族guo家(nation states),有別于朝代的guo家(dynastic states)的興起,也難再于20世紀的末期被視爲令人song懷激動的曆史新聞。而今天一般讀者亟要知道的,則是何以其中有些guo家富強,有些貧弱,有些由盛而衰,有些則成爲後起之秀。

  威尼斯稱霸于地中海之日,大略爲西元1000年至1500年之500年間,和中guo之宋(960-1279)、元(1271-1368)兩朝及明朝(1368-1644)的前期同時。在這500年的前端,歐洲所有的民族guo家全未登場。即到後端,英guo與法guo雖有現代guo家的雛形,也未成熟。而德guo與意guo之出現,尚在中guo清朝之鹹豐同治年間,還是幾個世紀以後之事。這也是我們不能把曆史上每一個guo家當作和其他guo家相類似的單位,從它的疆域沿革上著手分析的一大主因。

  現在我要提出的一段非常事迹發生于西元1355年。這年4月,威尼斯的統領華立羅(marino faliero)被36人組成的法庭裁決犯有叛guo罪,chu以死刑。這事情不僅成爲曆史家反複研究不能完全定奪的一件疑案,也是以後文學家和藝術家籍以發揮自己情緒的一種題材。19世紀初年,歐洲“lang漫主義”(romanti-cism)大興。畫家德拉克洛瓦(delacroix)以油畫渲染曆史上的驚險情事著名。他有一幅“華立羅之死刑”證實被枭首的統領yin謀發動政變,企圖做獨裁者,實系guo民公敵。所以畫上犯人的屍ti僵仆在統領官邸的石梯之前。監刑的十人委員會(council of ten,即威城的公安委員會)委員之一站在陽臺上,一手抓著行刑所用的劍,上面尚是鮮血淋漓,當衆宣布,統領叛guo依然罪有應得,很有孟子所說“聞誅一夫纣矣,未聞弑君也”的意涵。

  可是lang漫派詩人拜倫(lord byron)與德拉克洛瓦同時,對此事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拜倫費時三個月,作成一部五幕劇,據他自己說,他考慮作此劇已有數年,內中情節以盡量接近曆史爲原則。他筆下的華立羅不僅是英明的guo家領袖,也是大衆英雄。他替威城作戰,曆經幾十年,在血淚星霜中,戰功赫赫,而且他又關心民瘼。和當時威城的貴族驕奢婬佚,不把小民看在眼裏,極盡盤剝淩辱之事,明顯對比。華立羅希望喚起下層民衆,尤以政府管轄的造船廠(在威尼斯稱arsenal)的員工,推翻現在的統治階級,組織民主化的政府。事雖不成,這悲劇式的英雄在臨刑前慷慨的宣揚他高尚的宗旨,仍使殘害他的人爲之低頭。

  爲什麼這兩人的借題發揮會如此南轅北轍?我們且看曆史的記載:

  華立羅事件開始于1355年的giovedi grasso節日,聖馬可廣場內有各項競技和雜耍。事後統領依成例在官邸(即在聖馬可教堂和廣場之側,今日仍在)設宴。一時威城權要麇集。有一個年輕人叫做斯東諾(michele steno)半瘋半醉地對與會的一位女賓表示熱情,超出常情之所能容,華立羅命令將他逐出邸外。但是不知如何斯東諾竟又跑到邸內的會議室,在統領所常坐的椅背上塗寫了兩句韻文,意思是華立羅的妻子,貌美年輕,不幸已有外遇。

  在華立羅控告之下,斯東諾被四十人委員會(council offorty,有司法權,詳下)審判,但是只被判禁足兩月。以他冒犯統領情節之重,而chu罰如此之輕,華立羅已在冒火。事有湊巧,當時又有一個管造船廠的平民管理員,叫做伊沙內羅(bertuc-cio isarello),來向統領訴苦:只爲拒絕雇用一位貴族引薦來的船工,被這貴族毆打。統領回答,這城市裏的特權階級跋扈,他自己尚受製于人,也無能爲力。伊沙內羅就說只要統領有決心,現況不難改變,如是他們已經有了發生政變的機謀。

  造船廠的工人早已對現狀不滿,他們又依成例間常充任統領的衛隊,所以組織他們造反,是合于邏輯的。經過華立羅的同意,伊沙內羅協通了20個同謀者,每人又召集40個下屬。對這些下屬卻沒有講明白yin謀的動機和目的。當年威尼斯正和熱那亞(genoa)作戰,鳴鍾即是傳告敵艦已入海沼內侵,根據規定,城中的貴族也要到廣場集合。華立羅預定4月15日晚上,在聖馬可廣場鳴警報,趁這慌亂之中,參與yin謀的800人即不難將這些貴族或殺或擒,可望一網打盡。然後華立羅宣布改組政府。

  可是事機不密,參加的員工中有人透露出消息,qin友開始互相警告,不要在此時此刻進入廣場,以免禍及。十人委員會聞訊開始調查,首先他們在一座寺院裏秘密開會,以決定統領本人是否與聞yin謀。既獲悉華立羅確系主犯,即開始在統領官邸,實際也是威城的政府衙門內公開審訊。十人委員會依成例擴大爲36人的特別法庭。華立羅被判有罪。4月16日黃昏,伊沙內羅被絞死。17日清晨華立羅受刑。刑畢官邸的大門開放,讓群衆觀視,當晚屍ti送到一個荒島上埋葬,不設墓碑。

  在官方的記錄裏,這案件只用兩個字寫出(non scribtur),可譯爲“不書”,意謂:“我們就不要再提及此事了吧!”官邸的會議室,向來有曆任統領的畫像。在華立羅的位置chu,則用黑紗蓋著,上書“在此者爲華立羅,因犯罪而被斬首”。直到1520年……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威尼斯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威尼斯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