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美國、日本和德國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美國、日本和德國

黃仁宇作品

  自從1689年英guo進入資本主義ti製之後,世界形勢起了很大變化。英guo的新ti製,使農業上的經濟因素與工商業並爲一元,公私組織也凝結爲一,彼此都受金錢的管製。這是一種優勢的組織。于是在公私場合之中、有心與無心的情況下、在平時及戰時,英guo都以這種優勢淩駕鄰guo未曾改組的ti製。首當其沖的是法guo。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時,1704年布侖翰(blenheim)一役,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即賴英倫銀行的經濟動員,打敗路易十四的部隊(第四章)。此後亘18世紀,英法兩guo又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美guo獨立戰爭,兵戎相見。在財政壓力下,法guo終于爆發大革命。而法guo內部情形複雜,更不容易進入數目字管理的方式,其經過容後(第七章)論及。

  長時間內,這樣的壓力也及于殖民地與尚未構成民族guo家的地區。這些地方企圖獨立創設民族guo家的時候,其領袖人物通常以民主自由解放、維新等名目爲號召。然則在各人人身經驗之外,這些口號及運動要不外在政治ti系中樹立一個各種經濟因素都能公平而自由交換的原則,于是新型的法律,不倚賴人事關系、不低頭于社會階級的權威,即能廣泛地推行。在資金全面的流通、人才不分畛域的雇聘,和技術的支持因素全盤活用的三個條件之下,範圍只有越做越大,資本也愈積愈多。其間雖有程度之不同,任何一個“維新”的guo家,無法完全tuo離上述我們認爲資本主義這一套技術的安排。倘非如此,其社會的下層結構即無從全面自治,更談不上自主的成長。蘇聯與中guo的革命,好像已經tuo離這種程序。可是因其下層無法固定,只好藉教條的禁锢和警察權的督責加強管製。且其下端既爲牽強組織而成,由上向下的壓力也始終不能放松,其數目字也始終無法累積。現在看來,這種辦法仍不外是過渡期間的ti製,主要的目的是以戰時的姿態存積資本。如慾恢複經常持久的ti製,仍要引用以上一般原則,雖說其強調guo家資本和社會資本,有社會主義xing格,但組織上並沒有別開生面另起爐竈。這些情形也待下章縷列。

  法guo的舊ti製(ancien regime)、帝俄和傳統中guo改造困難,乃因其過去有中央集權的ti製,其組織上向來不按上述的安排。反之,一個guo家或一個社會過去愈缺乏中央集權的經驗,愈有以數目字管理的潛力,改造比較容易,常能捷足先入資本主義ti製。其造成內部各因素能自由交換的情形也不一致,而各按其本身在曆史上發展的程度爲轉移。以下是美guo、日本和德guo不同的例子:

  

guo--自然地進入資本主義?

  美guo之成爲一個資本主義的guo家,似乎比較容易解釋。簡而言之,不外將一個在英guo試驗成功的ti製推行于一個空曠的地區。因其缺少既成因素的阻礙,所以這運動不受挫折,又富于資源,所以環境上更利于創造。

  但事實之發展並不如此簡單。第一,北美洲並非英guo獨占之殖民地,17世紀法guo已擁有加拿大,西班牙也占領了佛羅裏達(florida),紐約和赫德遜河畔一帶則是荷蘭人移殖地,更西南則有瑞典人創立的“新瑞典”。第二,美guo獨立前的13個州並沒有共通的ti製,弗吉尼亞(virginia)和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是由已立案的商業公司開拓的殖民地,紐約則是第一次英荷戰役後的戰利品,爲約克公爵的私産。賓夕法尼亞(pennsylvania)和馬裏蘭(maryland)雖然也由私人出名領有,卻分別用以扶助教友會及天主教徒的被迫害者。喬治亞(georgia)在18世紀由慈善事業者創建,收容在英guo負債而被監禁及其他類似之人,使其有自新之道。如此,不容易使這13個地區共同推行某種ti製。

  說到資源,大陸領土尚待開辟,需要的資本多而獲利遙不可期,不如西印度群島有蔗糖,新西蘭有shui産,加拿大有木材,這才是投資者的近途。北美洲也沒有南美洲發現的大量金銀,更減少了這地區的吸引力。

  可是從長遠來看,以上條件反使以後的美利堅合衆guo成爲資本主義guo家中的臺柱。所謂資本主義guo家固然需要一個新型商業管製的方式,可是本質上的實力仍有賴于生産,所以農業與工礦仍不可少。其要點則是農業生産組織也能使當中各種因素公平而自由地交換,與商業社會的習慣相通。工礦則不只注重貴金屬,首先以煤鐵爲主,其次則注重煤油。英guo在北美洲的殖民地從這些條件上發展,先在低層結構裏打下一個穩固的基礎,日後飛黃騰達,事半功倍。只是南部以奴隸服勞役,和這公平與自由交換的原則沖突,終要待南北戰爭來解決,不過這已是19世紀的事了。

  最初以商業xing質爭取急利的拓殖,都遭慘敗。以普利茅斯(plymouth)商人爲中心的gu份公司,希望在緬因(maine)覓取金銀,忽略了農業的生産,又和印第安人發生沖突,生存者放棄拓殖事業悄然回guo,公司失去了特許狀。倫敦商人拓殖于弗吉尼亞,3年之內,派往的900人只有450人殘存,以後雖再招募gu份,終鮮成效,1624年該公司的特許狀也被宣布作廢。

  以後英guo在北美洲拓殖成功,而且各chu都能各按情形進入資本主義ti製,是有幾個條件作背景:一是宗教上的寬容。當日英guo殖民地對宗教的chu置不是絕對的自由,有些地方還有零星排斥非本地正教異端的事情。但是既缺乏一種全guo的教會在後主持,則各種不同的信仰都有立足的機會。當時人以他們自己習慣的方式禮拜,以他們自己崇信的教條教育兒女,符合各人人生之宗旨。新大陸的自由使他們感覺賓至如歸,各村鎮教友的聯系也增加了地方自治的力量和地方的各別xing格,都與個人主義及民主習慣互爲表裏。這些因素有助于資本主義之發展。二是社會上的向上流動xing(upward social mobility)大。北美洲初開拓時,勞力供不應求,有人曾估計,美guo獨立之前,一半移民以“契約勞工”(indentured laborer)的方式入境。這期間橫渡大西洋的船費大約每人6鎊到10鎊,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很少人能負擔。航行從10星期到12星期,途中病死的機率極高。在特殊情形之下,有時一半到90%的旅客,一入船艙之後,即沒有機會再見到陸地。一般勞工男女都有,以自己人身爲質,冒險渡洋,抵達美洲之後,由船長將他或她的契約轉賣與人,被賣者即爲買主無值的做工,通常5年至7年。經過如此艱苦奮鬥……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美國、日本和德國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美國、日本和德國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