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

黃仁宇作品

  從以上各章節來看,資本主義在一個guo家展開時,人文因素勢必經過一段劇烈的變化,然後過去農業社會管製的方式才能代以新型商業管製的方式。換句話說,這也就是全guo進入以數目字管理的階段,自此內部各種因素大ti受金融cao縱。

  有了這些例證,我們在賦予資本主義的定義(第四章)之外,仍可以回顧以前(第一章)所作的假說,將資本主義在曆史上演進的必有條件,列舉于下:

  資本主義在曆史上展開時,表現爲一種組織和一種運動。它要存在于一個guo家,務必做到資金廣泛的流通,經理人才不分畛域的雇用,和技術上的支持因素(如交通、通訊、保險、律師的聘用等)全盤活用。既打開如是局面,則信用之通行必受法製保障,然後所有權和雇傭才能結成一張大網,而且越編越大,終至民間的社會經濟ti系與guo家互爲表裏。

  這樣的一種看法,包括著一個“整ti”的觀念,資本主義帶著整tixing,它能在一個guo家內暢行而且成爲不可改變(irreversible),乃是由于得到司法權的承認,其下層機構裏各種因素概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換。

  實際的發展固然如此,思想理論的形成則未必如此。讀者務必領略曆史上很多大事超過當時人的人身經驗,不可能由時人將全局看清,預爲籌謀,構成藍圖然後依計劃完成。大部分的時候,是個人僅面對局部産生的問題,因時就勢,順shui推舟。只到局勢明朗化,才由後人以局外的眼光推斷前人之作爲,在曆史上連綴而成一種龐大的組織與運動。資本主義之形成,綿延持續,在每一個guo家內之展開,甚且跨越世紀,又與其他人文因素錯綜重疊,如此更不容易預先構成一種思想的ti系。

  所以,探究資本主義思想系統之構成,只能從當時人的文字中尋覓各種原始觀念,將它們結聯補綴而成。我建議本章從以下的方針著手:

  (一)將重點放在17世紀的英guo。17世紀英guo是西歐最重要guo家之一。它已經有了很好的農業基礎(爲當時威尼斯所無),並有全guoxing的法製系統(爲荷蘭共和guo所無),因此它進入資本主義的ti製,造成一個原型(prototype),此後給其他guo家的影響至爲深長。即是在側面造成思想上的根據,也以英guo作家最爲活躍。不論內戰前後或是散發政治傳單,或是著作專論,他們的文字都與時局有關。當日並沒有被認爲是推行資本主義的根據。可是連綴起來,則痕迹顯然,可見得這種曆史上的組織及運動之稱爲資本主義者,是有思想界的支持,而且前人領導後人,後人又擴充前人的見解,一脈相承。所以本章以17世紀英guo思想界的文字當作主流,以便和這guo家的行動配合,但並不擯斥其他言論,其有重要xing者仍摘要錄入。

  (二)將18世紀及以後的理論另行列入,不與主題混淆。根據事實分析,英guo在光榮革命前後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詳上第四章)。支持這種組織與運動的思想也已成熟,在人身方面可以以洛克爲代表,這是本章之主題。18世紀以降的評論出于資本主義已成熟之後,如亞當·斯密在資本主義範圍內強調自由放任政策之重要,抨擊英guo當日對殖民地的chu置。馬克思揭露産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所留劣迹,又用唯物辯證法重新評判資本主義,已經屬于上述主題之外。又因20世紀之初社會學被重視,更引來韋伯及宋巴特等引用新方法檢閱資本主義。雖說以上各人的見解可能使我們對資本主義産生與前不同的看法,但他們僅爲評議者而非創造者及推進者,這當中有很大的區別。至于東西冷戰之後,西方guo家內産生了一些維護資本主義的言論,本書開卷時業已提及,以後還要在結論時檢討,更不屬于本章之範圍。

  (三)站在技術的立場將17世紀以前的資料照時間的程序安排,並著重三個階段。大凡資本主義社會之産生,必先創造一個guo家的高層結構和社會上新的低層結構,次之則要重建或改組當中製度xing的聯系(institutional links)。實際推行資本主義之組織及運動時,其程序不一定如此。談理論的各種文字也有出入,可是它們對以上三個題目分別發揮的趨向,卻極爲明顯。我們也要注意這三個階段,作爲我們分析檢討之憑藉。

  

馬基雅弗利和《君王論》

  在上述前提下,我們提到曆史上的資本主義,不能不先自16世紀初佛羅倫薩的作者馬基雅弗利說起。此人著書立說時,西歐尚未完全tuo離中世紀的se彩,馬丁·路德還未展開宗教改革的運動,如果我們徑說馬基雅弗利是資本主義的開山老祖,不免贻笑大方。但他在文藝複興進入gāo cháo時強調唯物論,並且在他的名著《君王論》(the prince)中以譬喻法,再三指出一個guo家的首腦有維護屬下人民安全的義務,而人民所注重的安全無非身家xing命財産,則他的用意已與上述在新舊交替之際重創高層結構的宗旨相符合。只是這樣的一個高層結構的造成,又要維護人民之生命財産,其所産生的社會形象,不可能是16世紀初期人士包括馬基雅弗利所能預料。

  我們有了今日的曆史眼光,則可以看出此高層結構對外獨立,對內保障自由(liberty),更經過一段長時間之演進,不可能與日後之代議政治及資本主義無關。

  從曆史上來看,馬基雅弗利是一個惹是生非的人物,批評他的人認爲他公開的提倡政治上yin險毒辣不顧天良。現代社會裏有一種說法,叫做“爲了目的不擇手段”(end justifies means),也可以謂由馬基雅弗利開其先河。

  馬基雅弗利生于1469年,當日的意大利正“四分五裂”。西北角爲威尼斯及其大陸之領域,正北爲米蘭,中西部爲佛羅倫薩,橫跨中央將半島截爲南北兩部則教皇之領域。更南爲西西裏王guo(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包括西西裏島,也包括意大利半島之南部。但是這五個單位仍未將意大利分割至盡,每一單位內仍有許多小單位。由于政局不穩定,所以常引起德(由神聖羅馬帝guo出名)、法、西各guo及瑞士之雇傭軍侵入參與內戰,人民深受荼毒。馬基雅弗利出身名門,至他已家道中落,但仍以本身能力做到佛羅倫薩的保安秘書,並以外交官的身份出使各guo及羅馬教廷,1512年佛羅倫薩又再度政變,馬基雅弗利因此去職,並曾一度被拘禁,出獄後鄉居著書,《君王論》及《李維十書講解》(discourses of the first ten booke of livy)均于1513年成書……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資本主義思想體系之形成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