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中國大曆史亞聖與始皇上一小節],就算它各爲1500英裏吧。都又務必有近接的各州環繞,那麼也可以讓馬裏蘭州直接與俄亥俄州接壤。這還不算,各州內的縣、鄉、鎮,也算全部方整。實際上如此磚砌的設計不可能全部認真的付諸實施,只是當日地廣人稀,有些矛盾的地方也可以馬虎不計。上層領導人只憑一種抽象觀念即可以將全部人衆組織起來。
周朝的製度,向稱“封建”,英文總是譯爲feudal,其實封建製度與歐洲的feudalism(封建製度)只有某些方面相似,而且其相似在精神方面,而不一定在實質。大致說來兩方都是以世襲貴族掌握地方政府。周代的諸侯.有王室的家屬、商之子孫,和現有各部落
家的首長。他們按
之大小,理論上以五等面積,封爲五級。這些諸侯各按所封地距
王都城的距離而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理論上封地都
在九條大型方格的地帶裏,各與
都同心。事實上這種方格在地圖上也畫不出來,況且當時西安也不是全
的中心。可是這間架
的觀念則不難領會。
雖說有如此大刀闊斧而不合實際的觀念,周公很多的創設還是可以在事實上證明,而且下及纖細之。其中奧妙不難解釋:他所有組織
家的方案著重在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規(natural law)。雖說遷就融通之
所在必有,其下級則務必先竭心盡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同時上級也不時向下級施加壓力。及至最後真是力不從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中
政治思想家受官僚主義影響,經常重視形式,超過實質,可算其來有自了。年久月深,當初技術上的需要,日後也就被認爲是自然法規之一部。
周公另一創製是將封建與宗法關系結爲一。每個諸侯的疆域內,必有宗廟,它成爲地區上神聖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大衆供奉,保持著一種准
屬的關系(所以時至今日,很多中
人的姓氏,源出于當日部落
家的名號)。在領域內不僅公侯伯于男的名位世襲,即主持
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他們在周朝成立時,即各在領地內擁有地産。他們也兼有軍事領導權。在周朝的前期,世襲的武士兼統治階層,與一般人衆有別。
周朝全的耕地據說構成一種“井田製度。一“井”,包括約40英畝方整的土地,每邊各以三分,割成9個等方塊,每塊約45英畝。八家農戶各耕耘外圍的8塊方地,並共同耕種當中一塊“公地”,亦即公侯所領之地。這樣的安排,不必全照規定一成不變的辦到,卻好像已在廣大的區域內施行。顯然當日農民認爲在中央地區無代價的工作,有如一種公衆的義務。流傳所及,今日中文字裏公衆之“公”也與公侯之“公”無別。
說是周朝創造了封建製度,井不言過其實。事實上周人借著封建,廣泛地推行了農業。因爲封建又與宗法相連,才保持了全局的穩定。這後來被稱爲“儒教”的和平共存的原則,日後被孔子一再稱頌,而將它歸功于文王和周公。以上一再提及的注重形式超過實際,又盡力于儀節的種種特
也與以農立
的中
結下幾千年的不解之緣。這也就是說周朝統治中
達800年,不可能沒有留下永久的影響。有時即使曆史家也很難區分究竟某種特
是周之
格抑是中
人之
格。

可是周朝王室在一個廣大的疆域內作爲多數農業小家的宗主,實際上保持著發號施令的力量,不過約250年。最初的世紀內,新耕地不斷開拓,“蠻夷戎狄”逐漸自漁獵生活改爲耕耘,周朝責成他們進貢,朝廷對各種爭端的仲裁也頗有力量。只是在公元前8世紀或甚至還要早時,以上種種積極因素逐漸失效。公元前771年,
都西安被入侵的戎人毀滅,
王被殺。王子東遷,以後的周朝在曆史上稱爲東周,從此政治上長期衰退,直到周的領域全被秦
吞並,而秦最初也是向周臣服之
。
傳統上東周又被分爲兩個階段。可是兩段之間,並不銜接。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爲“春秋時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爲“戰時代”。如此稱呼,純系根據兩部曆史書籍而來。《春秋》是魯
的史書,以春去秋來的方式記載前一階段的重要事迹。《戰
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敘述秦統一之前約182年各
間的軍事與外交,兩書各有獨到精采之
。
在這兩階段間,中社會産生了一種革命
的變化,衍進了好幾世紀才成定局。周朝的組織是使一切事物按照固定的方式維持一成不變的關系,可是人口激增之後,環境更變,這種安排已無法維持。原來各
間的無人地帶,此時已不存在,各
當面接觸之後沖突時起。外交問題,也影響到內政。周王本身靠自有的地盤繼持他的軍事實力,喪失了這領域之後,對諸侯的仲裁也鮮有成效,更使王室窘迫的則是各
的進貢也告終止。
可是全部經過,並不是只有衰退和今不如昔。很顯然的,社會的流動起先使貴族間的等級不容易保持,繼之則連貴族與平民間的界限也被沖破。生産增加,銅錢開始流行,教育普及。迄至東周末葉,以平民出身的學者也周遊列
,說辯于諸侯之間,而尤其是進入戰
這一段曆史上號稱“百家爭鳴”的時代,各種政治哲學興起,既富有內容,又多品目,茲後2000年的中
曆史中再也無此精到之
。所謂百家爭鳴的百家,實際不過約20家。除了儒家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家和法家。道家對世俗的權威無好感,認爲“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他們崇信宇宙間的一元組織,願意回歸到原始的簡樸,抵抗各種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爲威迫或是利誘。所以道家有支持泛神主義、抒情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趨向。這些思
對當日政治之狂瀾不能挽救,只能使明達的人退而爲隱士。以後道家以一種“到自然去”的指向,策勵藝術家和詩人。他們主張的極有限度的政府,也在不少農民造反的場臺裏賦予大衆
的意識,成爲他們解放的宗旨。法家和歐洲18世紀實證主義(positivist)的法理學家很相像。他們認爲法律表彰著統治者的意志,不受習慣的羁絆,也不受世俗的道德所約束。但是中
的法家在整個社會需要團結與凝固的時候展開,因此不免留下了極壞的印象。通常他們支持獨裁者,以賞罰爲不二要義,而這些獨裁者心目中的法律則不外軍法和戒嚴法。
我們該如何說明周朝末年的大混亂?我們該如何解釋此中矛盾;一方面有人在勸說所有的王侯與政治家要具有恻隱之心,要和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一樣的慈悲爲懷,另一方面卻有人提倡只要目的純正, 便不怕手段不純正,以致施行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式的政治現實主義,弄到焚書坑儒,而這些事迹都發生于基督降世之前百年。

如果中曆史和其他各
文化有唯一最重要的歧異,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的統一全
。隨著青銅時代的終止,全
立即展開政治的統一,這種政治上初期的早熟,創造了一個驚人的紀錄,在此後千百年間樹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傳統。
傳說周武王渡黃河滅商的時候,有800個商的附庸,參加他的征伐。雖說我們無從證明每一個都是一個部落家,只以數目之衆,即表示當日自主之單位爲數必多。在春秋時代,紀錄留下了170個
家的名目。當諸侯互相吞並的時候,其中之一——楚,就獨自吞並了百余
中之40個。迄至孟子之日,只有12個可以在地圖上畫出,其中也只有7
可以實際算數。這樣的兼並不斷的繼續下去,一直發展到周之封建所劃分的各
疆域全部作廢,最後,所有土地歸一人管轄,治下延伸到東亞大陸的一大部分。
在東周的550年內,戰爭的方式也有很大的改變。春秋時代軍隊人數少,戰鬥不出一日,交戰時保持騎上風度。交戰者按儀節行事使戰鬥藝術化,符合封建時代的道德標准。一到戰時代,這樣文明的作風已蕩然無存,強
已有今日歐洲各
的疆域規模。作戰起來其凶殘也不下于現代人物。一到戰
末年,每方投入戰鬥的兵員近50萬,實爲常事。野戰之後又包圍城市,可以連亘數月。有好幾個
家已做到全民動員的地步。至少有一次,有一個
君命
內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到一個前線的重鎮集結。當時戰死的人數和加于俘虜的殘酷事例,不論是否經過誇傳,足以使現代的讀者戰栗。在這樣鮮血淋漓的紀錄中,不免令人懷疑許多作家提及中
人的和平
格是否名副其實。
中因秦而統一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樁大事。如此大規模螺旋式的發展,其程度愈加深,速率也愈加快,在世界其他各地無此事例。很多背景上的因素無從全部縷列。可是有了現代科學的知識,我們自信可以將此中主要的原因概述有如下章。由此也可以看出爲什麼盂子提倡全
慈悲爲懷這種平平之論,足以在如此的長時間內,得到如此熱烈的支持。亞聖與始皇,恐怕他們自身還沒有
會到的時候,某些客觀因素已經把他們生平事業牽連在一起了。
《中國大曆史》亞聖與始皇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土壤、風向和雨量”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