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
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職
系。而紛擾的戰
能爲秦所統一,無疑的,它們也是幕後的重要功臣。
旅遊者從西安到骊山所看到黃褐的土壤是黃土地帶的東南邊際。這土壤纖細有如面粉,令人設想幾百萬年前經過風力的轉運,堆積在一個廣大的地區。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層可能是在冰河時期結束時受到極大的壓力所粉碎而成。當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
力沖刷而沈澱于東部,又經過長期間的堆積,才聚成今日之深度。這種現象給中
曆史的展開,有好幾重影響:因爲黃土之纖細,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製之犁及鋤。周朝的開
,與推廣農業互爲表裏,顯然是得到這種土壤特
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00年,中
社會即已在文化上表現出均勻一致。它的基層細胞的組織與小塊耕地的
作結下不解緣,也表現出家族的團結。凡此都經過無數成文資料的證實,井非某一種資料強作此說。
黃土還給中另一種影響:黃河中遊由北至南將黃土地區割成兩半,其縱長500英裏。它也在內地接受幾條支流的彙入,其結果是黃河的流
中夾帶著大量的泥沙。通常河流的
內夾帶著5%的泥沙已算相當的多,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夏季裏可能高至12%,而黃河的流
曾經有過46%的紀錄。其中一條支流曾在一個夏天達到了難于相信的含沙量63%。所以黃河經常有淤塞河
,引起堤防潰決泛濫,造成大量生命與財産損失的可能。這河流的
量在洪
期間和枯
期間幅度的變化又大,更使潛在的危機經常惡化。按理說來,有一個最好坐落于上遊的中央集權,又有威望動員所有的資源,也能指揮有關的人衆,才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當周王不能達成這種任務時,環境上即産生極大的壓力,務使中樞權力再度出現。所以中
的團結出于自然力量的驅使。
《春秋》中有一段記載,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齊侯乃召集有關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築有礙鄰的
利,不在天災時阻礙谷米的流通。這“葵丘之盟”在約350年後經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會後各
仍自行其是。《孟子》一書中提到治
的有11次之多,可見其重要
。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責當時人以洪
沖刷鄰
的不道。我們不難從中看出洪
與黃河暨黃土地帶牽連一貫的關系。孟子所說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統,才有安定。由此看來,地理條件和曆史的發展極有關系,尤其是當我們把地理的範圍放寬,曆史的眼光延長時,更是如此。
上述谷米之流通尤其值得考慮。中地區的降雨量極有季候
,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現于夏季3個月內,在此時期風向改變。並且中
的季節風所帶來之雨與旋風有關,從菲律賓海吹來含著
氣的熱風需要由西向東及東北之低壓圈將之升高才能冷凝爲雨。于是以百萬千萬計之衆生常因這兩種變數之適時遭遇與否而影響到他們的生計。如果這兩種氣流不斷的在某一地區上空碰頭,當地可能雷雨爲災,而且有洪
之患。反之,假使它們一再的避開另一地區,當地又必幹旱。前人缺乏這種氣象的知識,只在曆史書裏提及六歲必有災荒,12年必有大饑謹。其實在1911年民
成立前之2117年內,共有
災1621次和旱災1392次,其嚴重經過官方提出。亦即無間斷的平均每年有災荒1.392次。
在《春秋》裏經常有鄰的軍隊越界奪取收成的記載。饑荒時拒絕糧食之接濟尤其可以成爲戰爭的導火線。《孟子》書中提到饑荒17次之多。在一段章句裏提及公元前320年,魏
的
君因爲他的轄地跨黃河兩岸,曾告訴亞聖當災荒嚴重時他須命令大批人民渡河遷地就食。在這時候魯
已擴充其疆域5倍,齊
已擴充其疆域10倍。不難想像,當日各大
要較小
家占有顯明的優勢。它們所控製的資源能夠在赈災時發生確切的功效,所以在吞並的戰爭中也得到廣泛的支持。當諸侯爲了好大喜功而作戰的時候,一般民衆則隨之爭取生存。如是的競爭只有像螺旋式的使兩種因素的加入越來越多、越大。
此外另有一種氣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權的發展。雖說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可以相差極大,但是全中的平均雨量卻有定型。這現象不難解釋,帶著
氣的熱風,愈吹入內地,被蒸發的程度也愈爲增高。而且沿海下雨就已減少了空中的
氣。此中值得注意的是所謂“15英寸等雨線”。這線從中
東北向西南,當中的一段與長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則使青海與西藏和中
本部分隔。這等雨線之東南,平均每年至少15英寸的雨量是常態,符合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所說,“中原農業茂盛,人口繁殖”。提及線之西及北,他則說:“幾千英裏內人類全然不事農桑,他們不直接的倚賴土地上的植物爲生,而在他們自己及植物之間加入一種機械作用。”這也就是巧妙地說出這群人爲遊牧民族,他們與牲口來往于幹燥的地區,讓牛羊自覓
草。牧人的生計不能轉變爲種稻人的生計。
中的農民和塞外的牧人連亘了兩千年的鬥爭紀錄,回顧起來,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尤其是氣候不利的時候,馬背上的剽竊者就不由自主地打算襲取種田人,後者通常有半年的積蓄。零星的侵略可能擴大爲戰事,防守者則企圖報複,有時也全面出擊以圖先發製人。
在時間上講,亞述人的壁畫在公元前9世紀即描畫著騎馬的弓箭手,可是全部遊牧成爲一種部落習慣和隨著而來的騎兵戰術則出現較遲,並且經過一段長時間,才傳及東亞。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民族的威脅已相當嚴重,這時已有將北方幾個小家所築土壁結合起來構成一座相連的城塞之必要,這項工程終使秦始皇在曆史上名傳千古。所以這種局勢的展開也指出中
即使在
防上也要中央集權。全
的
防線大致與15英寸的等雨線符合,這是世界上最長的
防線,不僅爲無數戰士留下了辛酸的記憶,也是中
婦女流淚的淵薮。總之它在地理上構成第三個因素,注定著中
農業社會的官僚機構必須置身于一個強有力的中央
系之下。
孟子去秦始皇統一只50年,他已經和法家一樣,贊成中需要一個中央的權威。只不過始皇以殘暴的力量完成帝
的統一,而亞聖還在以好意勸說……
中國大曆史土壤、風向和雨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