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禺熱”正在興起。
他的劇作,特別是在解放前的劇作,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
他的劇作,特別是他解放前的劇作,越來越多地被改編爲戲曲、電影,甚至芭蕾舞劇;他的劇作,特別是他解放前的劇作,又被一個又一個重新搬上舞臺。
這“曹禺熱”並非是人爲的結果,它伴隨著席卷祖
大地的思想解放
而來,又伴隨著對曆史反思的熱
而深入。它是曆史醞釀的迸發,是現實發展的必然。它像是一個聚焦點,凝結著新時期現實的熱力和曆史的能量。
如果說,全解放前,十年動亂前,對曹禺及其劇作,也有過或高或低的評價;但是,總是有一層
影籠罩著,有一種無形的網蒙蔽著。此刻,一旦沖決種種“左”的束縛,打破傳統的局囿,曹禺劇作的價值,猶如被塵埃掩蓋的珍珠,又重新放出光輝,還它以曆史的本來面目。
在中現代文學界、戲劇界,對曹禺的研究達到空前的gāo cháo。據王興平、劉思久、陸文壁編輯的《曹禺研究專集》所提供的研究資料統計:從1978年到1983年,全
報刊共發各種論文、劇評、專著等共322篇(部)。據筆者了解,單是專著,至今已出版了五部:《〈雷雨〉人物談》(錢谷融)、《曹禺劇作論》(田本相)、《曹禺的戲劇藝術》(辛憲錫)、《曹禺年譜》(田本相、張靖)、《論曹禺的戲劇創作》(朱棟霖),湧現出一批有見地有深度的論文,並且初步形成了一支曹禺研究的隊伍。這不但是前所未有,而且在中
現代作家研究中,也是比較突出的。
這批論著探討的課題比較廣泛,從作家的生平和創作思想、劇作專論、人物典型剖析、創作方法、藝術風格、藝術技巧、戲劇語言,直到版本考訂等,應有盡有。從研究方法來說,也有新的時代特,綜合研究、比較研究等獨具一格。研究者屏棄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力圖從中
現代文學和中
話劇發展的曆史中,從美學的角度來評價和探討曹禺劇作的價值和成就。其中最突出之點,是曹禺在中
現代文學史和中
話劇史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評價。當人們撥開了種種迷人的雲霧,就看得更爲明晰而肯定了。朱棟霖的評價是有代表
的,他說:曹禺,就是中
現代戲劇史上,爲時代呼喚而誕生的“集
人物”中一位傑出藝術家。
他自1934年發表《雷雨》以來,先後創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劇作,從而奠定了他在中現代文學史、現代戲劇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戲劇強烈集中地表達了“五四”新文學主題,呼喚出被壓迫者的心聲,以個解放的革命民主主義力量,有力地沖擊了中
封建主義與黑暗社會,並以《雷雨》、《日出》、《北京人》爲代表,在現代文學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
他發展了我悲劇藝術,進一步開拓了悲劇文學的表現領域,爲悲劇創作提供了典範。
他高度的戲劇文學成就對我現代話劇文學樣式的成熟起了決定
作用,奠定了這個“五四”以來新生文學樣式在我
的地位。
曹禺,就是這樣以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傑出的曆史貢獻,回答了時代的呼喚!①
1983年11月7日,《戲劇報》爲紀念曹禺創作50周年,召開了一次小型座談會。參加座談的有唐皘、劉厚生、晏學、方傑、田本相。同年,《戲劇報》第12期以《立于世界戲劇之林的中劇作家——曹禺》爲題,發表了座談會的發言。與會同志對曹禺對中
話劇所作的曆史貢獻,給予高度評價。唐皘以文學史家的眼光,稱曹禺是“開中
話劇一代風氣”的劇作家。他說:
我很喜歡曹禺的劇本。我有這樣一種看法:中的話劇跟現代小說、現代詩歌的情況不同。小說方面,魯迅的《呐喊》一出來,起點就很高;詩歌方面,郭沫若的《女神》也是這樣。而在話劇方面,許多老一輩作家田漢、歐陽予倩、丁西林、熊佛西等做了許多工作,寫過不少好作品,筚路藍縷,爲話劇開拓了一條道路。但真正能夠在現代文學史開一代風氣,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的劇作,恐怕還得從曹禺的《雷雨》算起。……曹禺恐怕是我
最早寫出《雷雨》這樣能演又能讀的大型劇本的作家。特別是他通過話劇這種形式,把中
人的精神氣質表達出來了,起點很高。對一個23歲的青年來說,確實了不起。
唐皘還說,曹禺爲什麼會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是因爲他同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樣,盡管都接受外來影響很大,但卻能取人之長,爲我所用,在借鑒中把自己民族的東西又提高一步,具有真正的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他稱贊曹禺的劇作“真正把中人的靈魂畫出來了”。晏學指出,曹禺的劇作是“中
話劇藝術成熟的標志”。我也認爲,曹禺是一位“走向世界的劇作家”。
伴隨曹禺研究的熱,是他的舊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家》等,又重新在各地上演。耐人尋味的是,被冷落壓抑了數十年的《原野》,又被搬上銀幕,搬上舞臺,學術界對這個曆來有爭議的劇作,又重新展開再評價和再探討,形成一
小小的“《原野》熱”。
應當說,由淩子改編執導的電影《原野》,起了帶頭作用。此片于1981年11月在香港公映,受到觀衆的熱烈歡迎。令人遺憾的是,此片至今未在全公映,在內部放映中卻不胫而走,受到電影界的普遍贊揚。它確實具有一種美的震撼力,在改編中它淡化了原作的神秘
彩和格外厚重的抑壓恐怖氣氛,它把原作提純了。誘人的故事,富于奇特
彩的人物,濃烈的感情,顯得更加集中,更加精煉。攝影師羅丹以其銳敏的藝術美感把畫面拍得極有光彩,令人心醉。兩位主要演員都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表演得十分出
。淩子在《反封建的長詩》①等文中,稱《原野》是曹禺劇作中最好的一部,這就一反過去對《原野》否定
的批評,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了。1982年8月,曹禺看過電影《原野》後,受到鼓舞,他對主要演員劉曉慶說:“很好,很動人,你演得比我寫的還要好!”他隨即爲她題了八個大字:“誠重勞輕,求深願達。”他一方面看到《原野》引起了觀衆的興趣,爲此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他也感到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對我說,“對于電影《原野》,我一直弄不懂,拍了電影又不讓上映。長期以來,《原野》始終被無形的帽子壓著。《戲劇電影報》有篇文章:《金子不是破鞋》,想來也是有所針對的吧!”他終于敢談自己對《原野》的看法了。繼電影《原野》之後,四川人民藝術……
曹禺傳(田本相)第33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