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甲12歲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很快在全
擴展開來。大概萬德尊也覺得總是把添甲關在家裏,讀那些“之乎者也”的老書,已經不合乎時代的
流了。添甲10歲那年,德尊就送他到坐落在天津官銀號的漢英譯學館學習過英語,讀的是《泰西三十轶事》之類的課本。添甲對新文學也很感興趣,德尊怕耽誤了添甲的前途,便和妻子商量,決定讓添甲去報考中學。添甲非常高興,他早就羨慕那些洋學生了。穿著整潔的學生服,每天到學堂去念書,那該是多麼惬意的事。
20年代初,天津已經有了幾所官立和私立的中學。但最出名的是南開中學,在全都是有名氣的。于是便決定報考南開中學。添甲在讀家塾時,文科底子打得很厚實,加上他又在漢英譯學館學過英語,便考南開中學的
班生——初中二年級。他考的成績不錯,很快就接到了錄取通知書。能夠被南開中學錄取,這是很不容易的,使添甲格外興奮。他不知中學生活是個什麼樣子,還未入學就對未來的中學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
1922年9月初的一天清晨,一輛亮锃锃的人力車沿著海河邊的馬路輕快地跑著,車上坐的就是添甲。不能再叫小名了,該叫學名萬家寶。海河灑滿了陽光,波光粼粼,家寶滿心歡欣。不到8點鍾便來到學校。
南開中學坐落在天津南開二馬路。當家寶跨進校門,迎面便是一座灰的樓房,都管它叫“東樓”。他走進東樓,便爲過道左側的一面大穿
鏡吸引住了。鏡子上端有一副橫匾,上邊刻著:“面必淨,發必理,
必整,紐必結。”這時,他趕緊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臉,順手把頭發也梳理了一下,又從頭到腳把
服整理了一遍,紐扣也順次檢查過了。他在家裏是從來不管這些小事的,他隨便慣了。夏天,他經常光著上身,他怕熱,家裏人總說,“添甲,穿上件
服吧!光身子多不
面”。他才不管這些呢!但剛進學校門,就看到這些規定,他就不敢稍怠了。緊接著又讀下去:“頭容正,肩容平,
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忽怠”,“顔
宜和,宜靜,宜莊”。讀過這些鏡箴,他隱約感到學校和家裏是兩樣了,這裏規矩太多了。
隆重的開學典禮開始了。高亢整齊的歌聲,莊嚴的軍樂奏過之後,禮堂裏鴉雀無聲。司儀宣布:由校長張伯苓先生致辭。只見張校長向講臺走來,高大的身軀,挺著腰板,步伐矯健,氣宇軒昂,給人以不苟言笑的嚴肅之感。陡然間,禮堂裏響起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這位校長著滿口的天津腔調,聲音宏亮,講話時揮動著手臂,顯得果斷有力,充滿信心。據說,每個學年的開學典禮上,張伯苓校長都要重複他辦學的信條,對那些高年級同學來說,那些信條都能背誦如流了。盡管如此,學生們仍對他佩服得很,愛聽校長的訓話。家寶對校長的講話沒有全聽進去,他時常是這樣的,不能全神貫注地聽完別人的講話,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想他自己的事情去了。但張校長的講話,有些他還是聽進去了,特別是講到“公允公能”的校訓。張伯苓校長說:“公允公能者,即培養學生愛
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服務之能力。”後來,家寶經常聽校長講,就記在心裏了。
南開中學是同張伯苓的名字聯結在一起的。
張伯苓(1896—1951),名壽春,天津人。他的青少年時代,正是中在帝
主義侵略下淪爲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代。1891年,他入北洋
師學堂學習海軍,夢想習武救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海軍被日本海軍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清廷喪權辱
,訂下了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使張伯苓大爲震驚。他覺得習武救
之路行不通。于是,他接受了資産階級維新派辦學以“開民智”的主張,以爲
家“自強之道,端在教育,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材”。他憤然
離海軍,棄武而從事教育。在天津名紳嚴範孫的家塾中教西學。嚴範孫對西學新知識懷有濃厚興趣,他的“教育救
”思想十分強烈。他在天津有著很高的聲望,而且也有雄厚的資産。這樣,嚴範孫就從各方面支持和援助張伯苓辦學。張伯苓興學的目的比較明確,就是謀求
家獨立,免除列強侵擾,使
家富強昌盛。他不止一次說:“我們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們中
現代化,俾我中華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適當的地位。”在嚴範孫的家館中,他教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等,把現代自然科學引進私塾之中,其本身就沖破了封建窠臼。在課程上,已具備中學的雛形。1904年,他與嚴範孫赴日本考察教育,參觀日本各類學校。他們對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興教育之事實甚爲感動,回
後創立敬業中學堂,即南開中學的前身,全盤效法日本。博物、法製、曆史、經濟等課本,甚至學校的教學儀器標本均由日本引進。他還邀請日本速成師範生數人來校任教。當時,社會上的保守勢力對他竭盡攻擊之能事。但是,張伯苓沒有屈服。1917年,他又遠渡重洋,到美
哥侖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學習,並實地考察美
教育情況。回
後又進一步推行美式教育,教員除聘請美
人外,多用美
留學生;教材除
文、中
曆史外,又一律采用美
中學和大學的原文課本。實行積點(分)製和選科製。圖書、試驗儀器也無不從美
引進。
張伯苓辦學有一個探索過程,開始照搬日美教育,後又逐漸結合中情。從20年代以後,他深切感到,教育不振興固然爲中
之病態,而教育不聯系中
情尤爲中
教育之大病,從而提出智德
之育不可偏廢,以及“公允公能”之校訓。這都是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逐漸形成南開中學的教育傳統和特
。家寶進入南開中學時,學校已經有了一套課堂教學和課外教育活動相結合的
製,有了一支相當強的教師隊伍和管理有方的教學生活秩序,充滿活力和生機。
家寶一進入學校,就投入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中。南開中學以教學嚴謹認真著稱,基礎課都是聘請最好的老師擔任,考試製度嚴格,倘遇學生作弊,當場抓卷,當天挂牌分,決不姑息。期末考試兩門不及格者,一律留級。家寶在這種緊張的嚴格的教學秩序中,經受著磨煉。使家寶感到安慰的,是學校還安排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活動,經常請許多專家、學者來作學術報告。他還記得梁啓超曾來南中講學,題目是《情聖杜甫》。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但卻開闊了視野,得以
自看到這位大學者的風采。曹禺說:“記得那年,我才13歲,學校辦暑期補習班,聽過梁啓超的講演,題目是《情聖杜……
曹禺傳(田本相)第4章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