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農業大隊先前的地名叫李八碗。李八碗自古窮。窮的原因據說是這地方盛陽衰。這裏的男人好吃懶做。他們自己這樣唱:“吃八碗飯,挑八蔸秧,過八個坎,跌八個跤。”李八碗因有其名。而這裏的女人則很了不得。怎麼個“了不得”法,一般人當面語焉不詳,誰要說破,搞不好會惹出人命。
傳說的仍是那位風流倜傥的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離小鎮不足百裏的姑塘之後,又一日來到李八碗(當時自然不叫李八碗)地面,即被賣大碗茶的李鳳迷倒,顛鸾倒鳳之時,趁龍顔大悅,討得娘娘封號。只是這位負心的天子返回朝廷便不認賬,害得一個龍種只好隨母姓了李。這自然終究是傳說而已,無論正史野史,都決沒有出
。遊龍戲鳳,戲的是蘇州的鳳,李八碗連邊也沾不上。然而卻傳得極神。這樣的來曆雖然使李八碗人難免要蒙一些羞诟,但他們心裏頭還是有些得意的。這傳說起碼證明,李八碗的風
對女人有利。
李芙蓉是李八碗土生土長的人。
李芙蓉小名叫“黃毛”(當了鎮長以後,就沒有人再叫了),取其形式。小時候屋裏窮,又生了諸多女兒,等到她投生,差一點溺了馬桶。滿了月就開始喝菜湯,長大了,像一匹黃菜葉子。跟她一樣年紀的人子像麥粑一樣發得老高,她的懷還像瘦伢子一樣癟,洗澡時看一看,平得跟搓
板子一樣,直想哭天。頭上幾根稀稀黃毛,紮一把辮子也不如別人紮兩根辮子的一根粗。哪個也想不到,她日後會成爲一鎮人的父母官。
李芙蓉長到十三歲,屋裏就給她說了人家。一定了,就是別家的人了。因此,高小沒有念完,屋裏就讓她退了學,回來做田還生養債。要是中間不發生什麼事,李芙蓉一旦嫁過去也就跟無數的生靈一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生自滅,無人知曉。世上多一根黃毛不爲多,少一根黃毛也決不爲少。李芙蓉平常也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做事十分麻利潑辣:從田裏歸來,要割柴,要做飯,要掏豬菜,要洗洗連連,夜夜熬到
叫,第二天又上工,並不比別個誤時。能幹歸能幹,娘老子不抓政治思想,也就沒有人給她評勞模,更上不了報紙廣播。在田裏做事,李芙蓉最厲害的是一張嘴。她敢跟生了伢子的老表嫂一起扯開男人的褲裆往裏抹牛屎,再村草的話,在她嘴裏從來不曉得打頓,一串一串像放鞭炮一樣。只不過狗肉包子上不得席面,這種話,說了一籮筐也當不得一句正經話,沒有哪個會把它當成本事的。
忽然有一天,一輛小包車“吭哧吭哧”地開到李八碗屋場上,走下一個上了年紀的人。一看就曉得是老幹部:一件灰幹部裝扣子全部敞著,一雙圓口布鞋,露出粗紗的襪子。他來找的是李芙蓉的公公。原來他跟李芙蓉的公公在同一家人家幫過幾天工。那時候他是搞革命的,從城裏跑到鄉下來避風頭。李芙蓉公公並不曉得這些,從來沒有跟家裏人說過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卻終生記得他剛到那家人家時,李芙蓉公公把碗裏的一個麥粑勻了一半給他。他現在是專員,剛調到這個專區來。上任沒有幾天,就抽了空下鄉來尋當年共過患難的人。他以前多次寫過信不曉得怎樣沒有回音,只沒有想到老人家已不在世上。老人是一九六○年春荒時死的。外頭人說是餓死的。家人說是得了嗝食病(胃癌):煮了粥都是先盡他吃,他總是吃不下,硬逼著喝了兩口,又吐回碗裏讓端給小的。後來就幹脆咬緊牙齒骨,一直到死都不開口。專員不勝唏噓,在老人墳頭站了好久。
專員走了沒有幾天,就從專署和縣政府來了好幾位幹部,說是來寫李芙蓉的典型材料。什麼叫“典型材料”?不曉得,橫直是好事情,要上報上廣播,說不定還有許多想不到的好,比方要用小包車接到城裏走一趟,要跟許多幹部一起吃一桌“加餐”,起碼是八個菜一個湯(紅燒肉盡吃)。李八碗于是像一鍋開了鍋的粥。
李芙蓉被從田裏喊回來泥手泥腳站在自家的堂屋中間,對著幾位端端正正的幹部,一時啞了口,背脊上好像有條蛇在爬。那副樣子好像在別人屋裏手腳不幹淨,被當場捉住。搶了半日裳角,才突然轉身用掃帚把圍在門口的人趕了個燕兒飛,然後進竈間抱出一摞麻兜碗,給幹部們一一沖上茶
,拖過一只三條腳的板凳,低頭坐下:
“麼事?說吧。”
“我們是專署和縣裏派來采訪你的,想請你談談你這些年做的工作。”
“工作?不就是做田麼。”
“做田也是革命工作。請你談談爲什麼做田,怎樣做田。”
“怎樣做田有什麼好說,哪個不曉得?爲什麼做田呢?還不是爲嘴麼,我們這裏分口糧是‘人七勞三’,不出工就只能分人口糧……”
幹部們互相看了一眼:
“我們想請你說說思想認識。”
李芙蓉忽然打住。她悟到剛才這番話算不得“思想認識”,“思想認識”是幹部們開會說的話。她悶著頭想了想,卻不能想出幾句能連得起的這一類話,不由得恨自己開會總是納鞋底。很慌張的時候她看見了敞開的門板上已經開始缺角的春聯,便口念出:
“站在家門口,望到天安門。”
“好。”
找到李芙蓉之前,專、縣幹部先聽了公社的介紹,了解到一個情況:每年春荒回供糧有限,但李芙蓉家的米飯總能吃到接上新谷。這跟李芙蓉有關,因爲是她做飯。這個情況使來總結經驗的幹部們很振奮。專員的意思是把李芙蓉這個典型樹立起來。
李芙蓉的經驗很簡單,每次量好了米,下鍋前又臨時抓出幾把。
“幾把?”幹部們迅速地在本子上記著,突然停下,筆尖還啄在本子上。
“三把吧。”李芙蓉翻翻眼睛,搓了一下開始結殼的泥腳。
這條經驗正式見報時標題是《節約三把米,打倒帝修反》。在李芙蓉後來的講用稿裏,每一把米又分別有自己的任務:一把打倒帝主義;一把打倒修正主義;一把打倒各
反動派。
正值全推行瓜菜代,報紙上大聲疾呼泡食有害。有了一個節食的法子,並且這個法子還有世界革命的意義在裏面,當然就引起了廣泛注意。
李芙蓉先是上縣,然後是越過專署上省城介紹經驗,然後又直接從省裏去了北京。回來的時候,就再不是先前的“黃毛”了。
在鎮上,這件事怕只有傳說中的乾隆下江南寵幸李八碗先人可以相比了。李芙蓉從北京回來的那天,鎮上以及李八碗全鄉的人,擠在鎮政府的院子裏外,密密實實的人堆裏透不出一絲風。那天天氣好,太陽很毒,好多人支持不了多久就暈倒在地上。李芙蓉是……
將軍鎮第11章 李芙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