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關鴻>人生問題發端>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

《人生問題發端》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

關鴻作品

  颉剛兄:

  十八日信到,甚喜。

  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對于這個問題本身有討論。你問:“在《論語》上看……何以孔子成了這個時代的中心人物?”我想,我們看曆史上的事,甚不可遇事爲他求一理xing的因,因爲許多事實的産生,但有一個“曆史的積因”,不必有一個理xing的因。即如佛教在南北朝隋唐時在中guo大行,豈是謂佛教恰合于當年社會?豈是謂從唯物史觀看來,佛教恰當于這時興盛于中guo?實在不過中guo當年社會中人感覺人生之艱苦太大(這種感覺何時不然,不過有時特別大),而中guo當年已有之迷信與理xing不足以安慰之,有物從外來,誰先誰立根基,不論他是佛,是妖,是摩尼,是景教,先來居勢,並不盡由于佛特別適于中guo。且佛之不適于中guo固有曆史,遠比景教等大。那種空桑之教,無chu不和中guo人傳統思想相反。然而竟能大行,想是因爲這種迷信先別種迷信而來,宣傳這種迷信比宣傳別種迷信的人多,遂至于居上。人們只是要一種“有說作”的迷信,從不暇細問這迷信的細節。耶稣教西行,想也是一個道理。我們很不能說那薩特的耶稣一線最適于龐大而頹唐的羅馬帝guo,實在那時羅馬帝guo的人們但要一種“有說作”的迷信以安慰其苦倦,而恰有那薩特的耶稣一線奮鬥的最力,遂至于接受。我常想,假如耶稣教東來到中guo,佛教西去歐洲,未必不一般的流行,或者更少困難些。因爲佛教在精神上到底是個印度日耳曼人的出産品,而希伯萊傳訓中,宗法社會思想之重,頗類中guo也。(此等事在別chu當詳說)

  我說這一篇旁邊話,只是想比喻儒家和漢以來的社會,不必有“銀丁扣”的合拍。只要儒家道理中有幾個成分和漢以來的社會中主要部份有相用的關系,同時儒家的東西有其說,而又有人傳,別家的東西沒有這多說,也沒有這多人傳,就可以幾世後儒家統一了中等階級的人文。儒家盡可以有若幹質素甚不合于漢朝的物事,但漢朝找不到一個更有力的適宜者,儒家遂立足了。一旦立足之後,想他失位,除非社會有大變動,小變動他是能以無形的變遷而適應的。從漢武帝到清亡,儒家無形的變動甚多,但社會的變化究不曾變到使他四方都倒之勢。他之能維持二千年,不見得是他有力量維持二千年,恐怕是由于別家沒有力量舉出一個alternative(別家沒有這個機會)。

  儒家到了漢朝統一中guo,想是因爲曆史上一層一層積累到勢必如此,不見得能求到一個漢朝與儒家直接相對的理xing的對當。

  這恐怕牽到看曆史事實的一個邏輯問題。

  說孔子于舊文化之成就,精密外,更有何等開創,實找不出證據。把《論語》來看,孔子之人物可分爲四條:

  (一)孔子是個入世的人,因此受若幹楚人的侮辱。

  (二)孔子的guo際政治思想,只是一個霸道,全不是孟子所謂王道,理想人物即是齊桓管仲。但這種淺義,甚合孔子的時代。(此條長信已說)

  (三)孔子的guo內政治思想,自然是“強公室杜私門”主義。如果孔子有甚新物事貢獻,想就是這個了。這自然是甚合戰guo時代的。但孔子之所謂正名,頗是偏于恢複故來的整齊;(至少是他所想象的故來),而戰guo時之名法家則是另一種新勢力之發展。且戰guo時之名法家,多三晉人,甚少稱道孔子,每每譏儒家。或者孔子這思想竟不是戰guo時這種思想之泉源。但這種思想,究竟我們以見之于孔子者爲最早。

  (四)孔子真是一個最上流十足的魯人。這恐怕是孔子成爲後來中心人物之真原因了。魯guo在春秋時代,一般的中産階級文化,必然是比哪一guo都高,所以魯guo的風氣,是向四方面發展的。齊之“一變至于魯”,在漢朝已是大成就,當時的六藝,是齊魯共之的。這個魯化到齊從何時開始,我們已不可得而知,但戰guo時的淳于髡鄒衍等,已算是齊采se的儒家。魯化到三晉,我們知道最早的有子夏與魏文侯的故事。中央的幾guo是孔子自己“宣傳”所到,他的孫子是在衛的。荀卿的思想,一面是魯guo儒家的正傳,一面三晉的采se那麼濃厚。魯化到楚,也是很早的。陳良總是比孟子前一兩輩的人,他已經是北學于中guo了。屈原的時代,在戰guo不甚遲,《離騒》一部書,即令是他死後戀傷他的人之作,想也不至于甚後,而這篇裏“上稱帝譽,下道齊桓,中述湯武,遠及堯舜”四端中,三端顯是自魯來的。又《莊子·天下》篇,自然不是一篇很早的文,但以他所稱與不稱的人比列一下子,總也不能甚遲,至遲當是荀卿呂不韋前一輩的人。且這文也看不出是魯guo人做的痕迹。這篇文于儒家以外,都是以人爲單位,而于鄒魯獨爲一collective之論,這裏邊沒有一句稱孔子的話,而有一大節發揮以鄒魯爲文宗。大約當時人談人文者仰鄒魯,而鄒魯之中以孔子爲最大的聞人。孔子之成後來中心人物,想必是憑藉魯guo

  《論語》上使我們顯然看出孔子是個吸收當時文化最深的人。大約記得的前言往行甚多,而于音樂特別有了解,有手段。他不必有什麼特別新貢獻,只要魯guo沒有比他更大的聞人,他已經可以憑藉著爲中心人物了。

  魯guo的儒化有兩個特別的采se

  (一)儒化最好文飾,也最長于文飾。抱著若幹真假的故事,若幹真假的故器,務皮毛者必采用。所以好名高的世主,總采儒家,自魏文侯以至漢武帝。而真有世間閱曆的人,都不大看得起儒家,如漢之高宣。

  (二)比上項更有關系的,是儒家的道德觀念,純是一個宗法社會的理xing發展。中guo始終沒有tuo離了宗法社會。世界上自有曆史以來,也只有一小部分的希臘及近代歐洲,tuo離了宗法社會。雖羅馬也未tuo離的。印度日耳曼民族中,所以能有一小部分tuo離宗法社會的原故,想是由于這些民族的一個最特別的風俗是重女子(張骞的大發明)。因爲女子在家庭中有力量,所以至少在平民階級中,成小家庭的狀態,而宗法因以廢弛。中guo的社會,始終以家爲單位。三晉的思想家每每只承認君權,但宗法社會在中guo的中等階級以上,是難得消失的,這種自完其說的宗法倫理漸漸傳布,也許即是魯guo文化得上風的由來。

  本來宗法社會也但是一個有産階級的社會,在奴婢及無産業人從來談不到宗法。宗法的倫理必先嚴父,這實于入戰guo以來專製政治之發達未嘗不合。那樣變法的秦伯,偏谥爲孝公。秦始皇統一後,第一舉即是到峄山下,聚諸儒而議禮,迨議論不成,然後一人遊幸起來。後來至于焚書坑儒,恐俱非其本心。秦王是個最好功喜名的人,儒家之……

人生問題發端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于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