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對話中,金庸和池田討論了另一共同喜愛的法作家雨果。兩人均激賞雨果對人生的深刻觀察和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詳細評析了《悲慘世界》和《钏樓駝俠》(即《巴黎聖母院》)這兩本你代表作的主要人物。
池田:在我們兩人的青年時代所共同愛讀的書籍之中,有維克多·雨果的許多作品。雨果是以"人之光"照亮世界的大文豪,是不屈不撓的人道主義鬥士。在我與您對談的文學舞臺上,他是一個不可以欠缺的"主角"。
金庸:對,不可不談!
池田:我初讀雨果的作品是十五歲左右的時候,正當第二次大戰之中,我的四位兄長都被驅入了戰爭漩渦,而我自己則在病患之中,那是令人懷念卻無法進行學習的日子。在那樣的時候,讀到雨果的巨著《列·米歇拉布雷》,所受到的是比海還深,比天空更廣大的人精神的強烈與優秀的教誨,我當然深受感動,使我從黑雲密布的時代和人生中掙
出來,看到了一道希望的光明。我的恩師戶田先生也十分喜愛雨果,特別是在恩師所主辦的讀書會上,我們通過雨果的《九三年》,知道了暴力的悲慘,學會了人道的尊重、與發衆的"同甘共苦之心"。(中略)
金庸:先生說在艱苦的戰爭歲月中,閱讀雨果的大作《列·米歇拉布雷》,相信這是lesmiserables一書的日本譯名,中文譯爲《悲慘世界》。這個中文譯名相信是留學日本的中著名僧侶文人蘇曼殊所譯。此書法文原名的意思,直譯是:"那些悲慘可憐的人們","悲慘世界"四字頗爲恰當地譯出了這意思。……我最初讀《悲慘世界》,也是十五六歲之時,讀的是《蘇曼殊全集》中的譯本,那只有一個開頭,譯到主角尚凡讓偷主教的銀器被捕、得到主教寬恕而代爲隱瞞,以後就沒有譯下去了。
池田:書中的密裏耶爾主教是作爲"神職人員"的應有態度來描寫的。譬如,有這樣的描寫:他說,"最漂亮的祭壇"是"被慰藉的、對神懷著感謝的不幸人的心"。他自己過著樸素的生活,嚴以律己,充滿著給人無限的慈愛之心。他把那些不幸的人們稱爲"患者"和"病人",自己作爲一個"醫生"以付諸奉獻的"獻身"之行動——不問宗教,不問宗派爲何,應當是任何宗教神職人員的實踐行動之理想。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現實中卻多的是"比庸俗還庸俗"的墮落的神職人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金庸:我早已聽說過,池田先生敢于對那咱墮落的神職人員作對和批判。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言,遠遠在大仲馬、梅裏美(我也很喜歡的另一位法小說家梅裏美,《卡門》的作者)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于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池田:我曾這樣說過:雨果是"詩",有著不斷燃燒的"靈魂之火",有著包容萬物的"宇宙的律動",有著對被折磨的人們的"恸哭",有著對虛僞和不公平的"憤怒"。而且,也有著對凜凜正義的"渴望"。維克多·雨果是我青春的伴侶。不,也可說是我一生的伴侶吧!雨果是"人之光",是照耀在爲眼前苦惱的一個"人",然後痛擊造成這樣"悲慘"現實的社會,構想著所有人都能共生的理想世界,進而向自然、大地、堪稱生命搖籃的"宇宙"擴展開去。從微觀的世界向宏觀的世界凝視不動,包容、孕育的"強力的目光",是雨果作品的特
。
金庸:適如所言。
池田:《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對于在現實社會中貧困、與那些隱匿于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上述雨果的社會意識,就是您所熟知的那種"歐洲合衆
"的理想未來。那就是對歐洲列強各
,就像南北韓一樣一線分割,卻不斷地進行流血的角逐的世紀中,提出在大領先于時代的偉大構想,實在是令人歎爲觀止。
金庸:我了解到雨果的"人之光",是通過他的小說而不是詩歌。外
詩歌譯成中文,不易令讀者感動。進一步果的
漫派戲劇例如《艾那尼》(hernani),很早就有了中文譯本,我在其中激昂的吟詠中感致函激情和"魂之熱火"。
池田:比如就有這樣的話:"側腹淌血的人記憶猶新侮辱人者常糊裏糊塗就忘記了自己的惡行,但受辱者卻會頑強地留著被侮的印象,永久地揮之不去。"這就是我們可以聽的一生與肆虐者戰鬥的雨果呼叫的話語。
金庸:雨果的大仲馬一樣,都因爲受到莎士比亞與司各各特的強烈影響而撰寫漫派出的曆史冒險小說,英
小說家斯蒂文森也因此非常之喜愛大仲馬。1993年春天,我受愛丁堡大學的邀請,前去作了一次關于小說的演講。我先來一個開場白。
池田:您怎樣致開場白,我很有興趣聽聽。
金庸:這段話有點長,我是這樣說的:昨天我和妻子在愛丁堡市中散步,在華爾特·司各特爵士的塑像前站立凝望良久,想像他小說中所描寫的英雄和美人。我又想到了愛丁堡市的另一位大小說家羅伯特·史蒂文森。據說,大仲馬每當遇到英人,一定熱情款待,以報答他從司各特爵士小說中所得到的教導。今天我到愛丁堡來講小說,只有一句話,我之會寫小說,全仗得到愛丁堡兩位大師的教導指點,那是華爾特·司各特爵士和羅伯特·斯蒂文森。我不敢說來講什麼心得和意見,我是來向貴市的兩位大師致敬和感謝。
池田:這是您的自謙,愛丁堡大學的人聽了一定深受感動。雨果有一篇題爲《論華爾特·司各特》的文章,他在文中圍繞"詩人的使命"而談,果然如漫派的骁將一樣有著詩的能源、語言的承擔、鍛煉人的指導力等,十足確信地談著。不是背向社會歸于自閉,而要真心地面向社會並與之相結合,與世間的悲慘、矛盾戰鬥下去。這裏所揭橥的"詩人的使命"就是雨果的文學,也許是,這些有關司各特的作品的評論,在某種意味上而言,雨果與之有很大共感吧!
金庸: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書名中文譯作《鍾樓駝俠》,突出了這個"俠"字,此後電影和卡通片也都采用了這個譯名。聖母院位地巴黎市中心,是天主教的大教堂,雙樓並峙,建築宏傳瑰麗,雨果這部小說以這大教堂爲背景。
……
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大文豪雨果:以人性之光照耀世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