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京華聞見錄第7節上一小節]了那二百元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六個年輕人中,有一個犯了一次錯誤,但自己糾正了。這使我感到高興啊!”
聽了這件事以後,我心中對吳老愈加尊敬。他使我聯想到了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
對年輕人寬宏若此,真不愧老教育家風範。
因吳老身不好,業余時間又在寫作,我怕去看望他的次數多了,反而打擾他,就再未去過他家。
我最初幾篇稚嫩的小說發表,將刊物寄給他。
他回信大大鼓勵了我一番,而且稱我“曉聲文弟”,希望我也對他的作品提出藝術意見,使我愧怍之極。信是用毛筆寫的,至今我仍保存。
半年後,我出差在外地,偶從報紙上看到吳老去世的消息,悲痛萬分。將自己關在招待所房間裏,失聲恸哭一場……《北極星》和《布集》,我都非常喜愛。我們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中的一篇《延安的紡車》,便收在《北極星》中。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愛《布
集》。
我將《布集》放在我書架的最上一檔,與許多我喜愛的書並列。
吳老,吳老,您生前,我未當面對您說過這句話,如今您已身在九泉之下,我要對您說——您是我在北京最尊敬的人。不僅僅因爲當年您使我的姓名免于羞恥地出現在全第四次“高教”會的簡報上,不僅僅因爲您後來對我的引導和教誨,還因爲您的《布
集》。雖然它是那麼薄的一本小集子,遠不能與那些大部頭的長篇小說或什麼全集、選集之類相比,雖然它沒有獲得過什麼文學獎。您真摯地召喚並在思想上、情
上實踐著“布
精神”。這種精神目前似乎被某些人認爲已經過時了,似乎已經不那麼光榮了,似乎已經是知識分子的“迂腐”之論了。
您在給我的信中卻這樣寫道:“我所謂的‘布精神’,便是不爲權,不爲錢,不爲利,不爲名,不爲貪圖個人一切好
而思想,而行爲,而努力工作的精神。知識分子有了這種精神,才會有知識方面的貢獻。共産
人有了這種精神,才會有實現共産主義理想方面的貢獻。因而‘布
精神’不但應是中
知識分子的精神,尤其應是中
共産
人的精神……”
吳老,您是老知識分子,您亦是老共産員。從這兩方面,我都敬您。您是將“布
精神”,作爲一個知識分子的品格原則的,也是作爲一個共産
人的品格原則的。您對這種精神,懷著一種兒童般的執著锲而不舍。但願我到了您那樣的年紀,能有資格毫不慚愧地對自己說:“我不爲權,不爲錢,不爲利,不爲名,清清白白地寫作,清清白白地做了一輩子人,沒損害過侵占過或變相侵占過老百姓一丁點利益!……”
如今穿布的知識分子少了,穿布
的共産
人少了。穿布
的共産
的領導幹部少了。因爲有了的確涼、的卡、混紡、其他什麼什麼的。共産
如果成了布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的今天,未免滑稽可笑。但共産
如果成了失掉“布
精神”的
,那則不滑稽也不可笑了,而令人心中産生別的一番滋味了!
您正是在身後留下“布精神”的一息微歎,召喚著一種
風,召喚著一種
的幹部之風啊!
現實真真有愧于您生前那兒童般執著的信念和寓言般樸素的思想啊!我們這個家,我們這個民族,因民族心理的積澱和種種曆史淵源所至,一向是崇尚權力的。而封建王權便是以這種崇尚爲其社會基礎的。這是我們民族愚昧的一面。人類不應受王權的統治,而只應受知識的統治。這叫人類文明,或曰“精神文明”。有一個時期我們的社會似乎有一
崇尚知識的良好風氣開始發端,但很快又被對金錢的崇拜所滌蕩了。
金錢,這個討人喜愛的怪物,吞噬著某些中人的靈魂,吞噬著某些中
共産
人的靈魂。
前一時期,省委書記有兼某某公司經理者,市委書記有兼某某公司經理者,地縣委書記們更趨之若鹜,甚至連軍區司令員副司令員,也成了戴著紅領章紅帽徽的買賣人。是爲老百姓嫌錢麼?還是賺老百姓的錢?更有他們的妻子兒女,假經商之名,堂而皇之地行走私之實。不走私,外銀行何以能夠幾萬十幾萬地立戶頭?
連《參考消息》上都登了,大概總不至于是無中生有,階級敵人對共産的誣蔑吧?
不是說“先使一部分人富起來”麼?應該是先使人民中的一部分人富起來才對啊!倘我們共産的幹部們,都利用職權,著急慌忙地,爭先恐後地先使自己富起來,還算什麼“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
”?
中是中
人民的中
。中
的一切財富,巨細無遺,都是中
人民創造的。任何侵吞、揮霍、
費人民財産的行爲,都不應是中
共産
的幹部們的行爲,都是醜行,都應受到法律的製裁。人民希望是這樣。如今人民對
也只有希望而已。希望“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不變;希望
風徹底好轉;希望
內有幾位“包龍圖”,鏟除邪惡,輔佐“朝綱”;希望改革之舉成績更大,彎路更少。而最大的希望則是——
內損公肥己、以權謀私者們不再繼續下去。人民是既痛恨他們,又拿他們沒辦法。因爲人民已將權力交給了他們,就像李爾王將王杖,交給了對自己始而恭順繼而飛揚跋扈的女兒女婿們一樣。
老百姓有句話——“再一再二不可再三”。這也是希望。中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仁義最厚道的老百姓。他們很通情達理。江山是老共産
人打下的,打下了江山的人們有資格伸手向人民要好
。人民給,而且人民已經給了。包括他們的子孫輩們伸手向人民要或者就是像拿自己家裏的東西一樣去拿,去撈種種特殊的好
,人民也能寬宏地沈默著。中
的老百姓真是太仁義太厚道了。但是中
很窮啊!中
老百姓的生活普遍還很窮啊!要達到小康,還得努力奮鬥到本世紀末呢!人民給不了那麼多,人民負擔不起。什麼事情都得慢慢兒來,也得容人民慢慢兒給。別撈得太急了。即便是再一再二又再三,老百姓也還是只有希望而已。哪個
家的老百姓比中
的老百姓更仁義更厚道呢?哪個
家的老百姓比中
的老百姓更善于忍耐,更善于在忍耐之中仍懷抱著不泯的希望呢?以權謀私者,一心只想自己先富起來,全不將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者,是應該感到羞愧的。
就在幾天前,哈爾濱市一家製本廠廠長來找我,還講到這樣一件事:他們廠要買一臺某種型號的印刷機,難以買到,就有人好心地爲他介紹了一位經商的幹部子弟。
對方說:你們要買的印刷機我有,可以賣給你們,但你們得給我百分之十的“個人勞務費”。給,明天就可提貨。
一臺印刷機十七萬元。百分之十——一萬七千元。問:“給開發貨票嗎?”
答:“‘個人勞務費’,開什麼發票?”
拿家生産的機器轉手倒賣,一張口就敢一萬二萬的要“小費”,還美其名曰:“個人勞務”,這叫幹什麼?!而且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持介紹信爲擴大再生産買不到,怎地竟會在某些人手中囤積居奇?他們靠的是哪方面的權力?
一天,我正在辦公室寫作,父來叫我,說家中來了一位個子高高的外
人。
我到北京後,素少交際,更從未結識過外人,心中不免十分疑惑。
回到家中,果見一外人靜坐以待——申·沃克!
自從他離開複旦後,我從未見過他,以爲他再也不會到中來了。
想不到他竟從天而降,我們彼此的高興心情,不必贅述。
我向父介紹道:“這是我的朋友,瑞典人。”
沃克站起身,頭觸到了吊燈罩子,噼裏啪啦掉下無數塑料飾穗。
他臉倏地紅了,立刻彎腰去撿。他那高個子,彎下去就很困難。只好曲一膝,跪一膝,像一個高高挑挑的外小
,正行著曲膝禮時一條
抽筋了。
我忍笑幫他撿。
父則冷冷地瞧著他,又冷冷地瞧著我,不知我什麼時候,在什麼情況之下認識了這個外
人,而且稱他爲“朋友”。父
是怕我出了點名,忘乎所以,犯什麼“
際錯誤”。父
習慣于將“裏通外
”說成“
際錯誤”。對與外
人交往這種事,父
的思想認識仍停滯在“文革”時期,半點也沒“開放”。
他常說:“別看那些與外人交往的中
人今天洋洋得意的樣,保不准哪一天又會倒黴,到時候哭都來不及。”
沃克將那些被碰掉的塑料飾穗全部接過去,從容不迫地往吊燈罩上安裝。
我見父那種表情,怕沃克敏感到什麼,又補充介紹道:“在複旦時,我們倆一個宿舍住過呢!”
沃克安裝完畢,對父笑笑,落座,也說:“我和曉聲是非常好的朋友,我在中
交往的第一個朋友。那時還是‘四人幫’時期呢,我們的友誼是經過了一些考驗的。”說著轉臉瞧我,意思是問我——對嗎?
“正是這樣。”我對他說,也是對父說。
父“哦,哦……”應著,退出屋去,再未進來。
如今,一個中人能稱一位外
人爲自己的朋友,倘若這外
人又是來自所謂西方世界,諸如瑞典這樣一個“富庶
家”,並且還是一位年輕的博士,那麼仿佛便是某些中
人的不尋常的榮耀了。
我稱沃克爲自己的朋友,不覺得在名分上沾了他什麼光。他視我爲朋友,也肯定不會自認爲是對我的一種擡舉。他的博士頭銜,在我看來也並不光芒四射。他獲得這學位的論文——《中古代民歌研究》,還是在大學時我幫他搜集資料、抄寫卡片,互相探討之下完成的。
他這次是到駐中的一個辦事機構工作的。他從“青年報”上看到介紹我的小文章,才詢問到我的住址的。
以後,他幾乎每星期六晚上都到我家中來做客。他喜歡喝大米棗粥,喜歡吃炸糕,黃瓜罐頭,還喜歡吃餃子。我們就每個月讓他吃上兩頓餃子,更多的日子只以粥相待。
……《京華聞見錄》第7節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8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