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目擊時尚好玩不好轉上一小節]97年春節再補一個傳統婚禮,“別人怎麼辦的我就怎麼辦。”小閻的兩次婚禮從另一個角度爲婚禮重新分類:“爲自己的”和“爲別人的”。
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小閻夫婦來說,“從俗”也並非盲從或被迫。小閻的父很開明,他退休前是長春市城建局局長,現在是九三學社副主席。當初還是他從《北京青年報》上看到廣告,勸女兒參加海底婚禮的——他們原定于1997年春節結婚。但小閻總覺得自己和未婚夫王岩已算“大齡晚婚”了——28歲。他們像許多中
青年知識分子一樣既希望爲自己活,也不得不從父母的角度考慮——不然,他們在
戚、同事、朋友那兒“說不過去”。
海底婚禮爲了自己,熱鬧而鋪張的婚宴爲別人——小閻夫婦希望“兩全”。旅方面透露,參加海底婚禮,回來再補一個傳統婚禮的不止這一對。出境部王建民先生分析說:“我和這些年輕人接觸,覺得他們是比較成熟的一代。他們的婚姻觀念既不完全‘西化’,也不照搬傳統。他們主張的‘回歸家庭’更重視小家庭和個人。他們表現慾強,願意袒露對愛情的態度。他們尊重父母,但他們爲自己而生活。”
幾年前,一對跳傘冠軍的“空中婚禮”曾在人中引起轟動,但那畢竟不適合普通人。這幾年公民出境旅遊方興未艾,在激烈的競爭中,
旅並不一味“低價”,而是在“新、奇、特”上做文章。他們嘗試將旅遊中新奇
漫的項目與婚禮結合,與“彷徨”中的年輕人一拍即和——他們正發愁:傳統婚禮已在攀比風中變成“勞民傷財”;悄悄領證,似乎既對不起父母
友也對不起自己,人生的一件大事就這麼輕描淡寫一筆劃過?真的不在乎無人喝彩?
海底婚禮的嘗試成功了。現在,海底婚禮已成“保留節目”。話說回來,婚禮不是旅遊不是冒險,也不是社交宴會,婚禮有它的不可替代。空中婚禮也好,海底婚禮也罷,它們的真正意義還在于讓我們明白:人們今天需要既有儀式感又有個
的婚禮,而且還要既爲自己又要兼顧周圍的人。現代婚禮是個沒有標准答案的難題。
北京大中型商場的競爭日趨激烈。1996年,在王府井商業街落戶的“世都百貨”自信地加入了這場競爭。這家商場早在開業之前就確定其服務方式要拉開售貨員與顧客的距離——不主動向顧客打招呼、不主動介紹和推銷商品。這種新鮮的、略帶神秘感的服務方式迅速在商界、新聞界和消費者中傳開,人們稱之爲“零幹擾服務”、“無幹擾服務”、“距離式服務”或“隱服務”。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從“世都”一層一直閑逛到四層,幾乎每一個售貨區都沒有放過。除了化妝品櫃臺售貨小的目光顯得“熱切”外,在其他地方,售貨員大都忙著整理商品、登記商品或核對賬目,也有的安靜地站在那裏。
坦率地說,誰在商場沒遇到過這樣令人尴尬的事?在仔細看過商品之後,你發現並不合意,但售貨員忙活一通之後,你不買,他(她)立馬“變臉”,或是接受熱情服務之後你不好意思不買。而在商品極大豐富的今天,哪個消費層的顧客都可能碰到喜歡卻消費不起的商品。“您看中什麼了?”“只是隨便看看。”在“世都”,這樣的回答還真沒聽到。我看中了一件“世界頂尖品牌”的服裝,知道自己的收入還承受不起這樣的消費,但我還是仔細地看了它的款式、質地以及做工;我想買條皮帶,在旋轉貨架旁挑來挑去,又在穿鏡前試來試去,售貨員站在一旁始終未主動和我說話。
“小,我想買一條紮在毛
外的皮帶,你看這兩條哪條更合適?”我問。
“配毛,我看細一點的那條更好些。”小
這才走過來。
“爲什麼你不主動向顧客推薦呢?”
“這是我們店統一規定的。因爲有的顧客不喜歡售貨員太主動,他們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斷。我自己去商場買東西也有這種感覺。”
結果,我買了皮帶,意外地發現包裝袋裏有一個小卡片,上面除了1997年日曆和“世都”的廣告,竟還印著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一段話:“……人人的話都要聽,但是不要隨便出主意;人家的批評要接受,但是你自己的判斷力要保留。你可以盡你的財力所及買講究的服,但是不可以華麗爭奇;大方而不庸俗;因爲
裳時常表示一個人的人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自己要忠實,然後緊接著就是,如日夜相繼似的,你自然就不能虛僞對待任何人。”
第二次逛“世都”,另一位售貨員向我談起她對服務方式的看法:“我以前也在別做過售貨員,顧客一走過來我馬上熱情相迎:‘您喜歡哪一款?’對方十有八九不太高興地說隨便看看,一天下來我們售貨員的自尊心也挺受打擊的。”這位賣
上用品的年輕姑娘換了一個角度來看“距離式服務”。
這次我也觀察到其他顧客的反應。一對歐美中年夫婦似乎對日本餐具感興趣,他們看得很仔細並低聲交換意見。售貨員站在不遠,但沒有因爲他們是外
顧客而“特別關照”。在四層的收款臺旁,我翻了翻商場准備的《顧客意見表),從設施、商品到服務列了不少項目,我注意到填表人在服務方式一項上大都在“舒服”兩字下面畫了“*”。
“舒服”——這樣的評價是感的,而對于一家現代化的商場,對于走進走出的顧客,這是至關重要的。它使“世都”迅速靠近它的目標消費層。
哪種服務方式更適合中消費者
有的商場不以爲然,他們不相信,除了“職業式微笑”、強買強賣、大抽獎大減價外,還有什麼辦法能讓顧客掏腰包。而同在這條街上,曆史悠久的百貨大樓似乎更有話要說。若幹年前,那裏曾出了中服務行業的一代楷模張秉貴,至今人們還向大樓前他的銅像投以敬佩的目光。新聞界促成了一次對話: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專門做了一個節目,請“世都”和百貨大樓這兩家商場對熱情服務和距離式服務的優劣進行辯論,據說雙方最後站到了同一“戰壕”裏,一致認爲距離式服務更能
貼顧容。百貨大樓的一位老售貨員,50年代的勞模給“世都”寫了封信,說她雖然主動服務了幾十年,但現在的情況和以前不同,她因此贊成“世都”的“距離式服務”。而“世都人”怎樣看待當年的張秉貴精神?這種精神過時了嗎?“世都”公關部經理徐十周先生在接受我采訪時,把這兩種服務方式放進中
零售業發展的大背景中來談他的看法。他說:“中
零售業、服務業90年代以前,是封閉式的,是被……
目擊時尚好玩不好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