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辦?》的作者尼古拉·加夫裏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一八二八--一八八九年),是十九世紀中葉俄的一位傑出的革命家、思想家、革命民主主義的戰鬥旗幟,一代新人的思想領袖。俄
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曾把他比喻爲希臘神話中盜天火予人間的英雄,稱他爲“俄
文學中的普羅米修斯”。
車爾尼雪夫斯基于一八二八年出生在薩拉托夫一個牧師家庭。一八四二年進入薩拉托夫正教中學。一八四六年五月,考入彼得堡大學曆史語文系。在大學期間,接近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組的成員,並逐步形成了革命民主主義的觀點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一八五一年,回到薩拉托夫,在中學任語文教員。一八五三年,重返彼得堡,開始爲《祖紀事》雜志撰稿,後又應涅克拉索夫的邀請到《現代人》雜志編輯部工作。在《現代人》雜志上,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如《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俄
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等。他還積極從事秘密的革命活動。一八六一年撰寫了革命傳單《告領地農民書》,並指導過革命組織“土地與自由社”的活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作爲俄羅斯公認的革命領袖和導師,車爾尼雪夫斯基遭到反動派的敵視和仇恨。一八六二年六月,《現代人》雜志被勒令停刊八個月。七月七日,反動當局捏造罪證,逮捕了他,把他囚禁在彼得保羅要塞將近兩年。在獄中,他以驚人的勇敢和頑強的毅力繼續著革命的寫作活動。從一八六二年十二月開始,他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創作了長篇小說《怎麼辦?》。
一八**年二月,沙皇政府判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礦場服苦役,並終身流放西伯利亞。他在監禁、苦役和流放中度過了整整二十一個年頭,始終保持著崇高的氣節,堅守著革命的陣地。在流放期間,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序幕》等。一八八九年他才獲准回故鄉薩拉托夫居住。長期的苦役和流放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他與世長辭。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長篇小說《怎麼辦?》是矗立在俄文學史上的一座巍峨的豐碑。如前所述,它是作者在被幽囚于彼得保羅要塞期間寫成的。從一八六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至一八六三年四月四日,作者用了一百零十天的時間,完成了這部文學巨著。他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去創作的。小說的思想和形象使他激動不已,以致有時他不得不去演算一些微分學的習題,心情才能平靜下來。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這位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藝術升華。小說最初發表在一八六三年第三期到第五期的《現代人》雜志上。不久被沙皇政府查禁。盡管如此,它還是在當時俄
的進步青年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且産生了極爲強烈的影響。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的文學批評家n·h·特卡喬夫在小說《怎麼辦?》一八八○年法文譯本的序言中指出:“當時在青年小組中討論的主要問題就是怎麼辦的問題。要把
家從卑劣的政治和經濟專製製度的壓迫下,從這種製度使之陷入的崩潰的絕境中解救出來該怎麼辦?要把銘刻在青年心中的道德和社會主義理想貫徹到個人和社會生活中去該怎麼辦?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自己的小說中談到了這一切問題……。”著名的民主主義批評家d·n·皮沙列夫指出:“小說的真正意義--在于它創造
的綱領,因此它成爲了年輕一代的旗幟……。”著名畫家列賓
切地回憶道:“在文學作品中有兩個主人公作爲供人仿效的楷模在大學生中占了優勢,即拉赫美托夫和巴紮洛夫。《怎麼辦?》這本書使人入迷,不僅僅是那些被讀爛了的破舊不堪的書籍一冊冊在人們中間流傳,還有手抄本……。”普列漢諾夫認爲,“在每一個出
的俄
革命家身上,都有過許多拉赫美托夫氣質。”實際上,這部作品不僅被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俄
青年奉爲“生活的教科書”,而且被後世譽爲“代代相傳的書”,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都曾從這部小說中吸取過“精神力量和對美好未來的信心”。傑出的保加利亞無産階級革命領袖季米特洛夫就說過:“我應該說,在過去和後來一直都沒有另一部文藝作品像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小說這樣使我受到深刻的革命教育。”革命導師列甯也十分喜愛這部作品。他熱情贊揚“這種作品能使人一輩子精神飽滿。”“在它的影響下,成百成千的人變成了革命家。”
車爾尼雪夫斯基寫作《怎麼辦?》一書的時候,正是俄解放運動進入第二階段--平民知識分子或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時期(一八六--一八九五),平民知識分子開始占據了社會鬥爭的前臺。
《怎麼辦?》的副標題就是“新人的故事”,它所描寫的正是六十年代的正面典型--平民知識分子的形象。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在當時,這種典型才誕生不久,但他們是“時代的産物”,“時代的象征”,他們的力量正在成長壯大起來。
小說描寫的是十九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俄。在這個時期,一切社會問題都歸結爲與農奴製及其殘余作鬥爭。圍繞著對待農奴製的態度,俄
出現了兩種曆史力量和兩種曆史傾向,即貴族自由派和以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爲首的革命民主派的鬥爭。貴族自由派不能容忍農奴製度,可是又害怕革命,害怕能夠推翻君主製度和消滅地主政權的群衆運動。他們希望“從上面”來解放俄
。而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爲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則宣傳農民革命的思想,推翻一切舊權力的群衆鬥爭的思想。
一八六一年的“農奴製改革”實質上是農奴主實行的資産階級的改革,是對農民的一次殘酷的掠奪。廣大農民用“騒動”來回答沙皇所恩賜的“改革”。平民知識分子青年則用層出不窮的“學”來響應農民的騒動。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爲革命民主主義陣營的思想領袖很快就采取了積極的行動。他除了利用《現代人》雜志這個合法刊物宣傳革命思想外,還
自撰寫了《告領地農民書》的秘密傳單,揭露“二月十九日法令”給農民帶來的慘痛後果,號召各地農民積蓄力量,准備革命。沙皇政府用殘酷的鎮壓手段來對付群衆的革命要求。一八六二年下半年,俄
形勢急轉直下。“光明時期”轉瞬即逝。沙皇政府向革命發動了進攻。在反革命恐怖統治的高壓下,農民騒動暫時趨向消沈,反動派重新鞏固了自己的統治,自由派日益公開地表示擁護沙皇,而不堅定分子則紛紛離開鬥爭。“怎麼辦?”這就是當時擺在俄
人民面前的問題。
其實,一些優秀的俄貴族作……
怎麼辦?譯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