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車爾尼雪夫斯基>怎麼辦?>譯序第2小節

《怎麼辦?》譯序

第2小節
車爾尼雪夫斯基作品

  [續怎麼辦?譯序上一小節]家也早已開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赫爾岑的長篇小說《誰之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前夜》及其中篇小說《阿霞》的主人公在一生的緊要關頭都曾提出過“怎麼辦?”的問題,作者又都沒有找到答案。《誰之罪?》中的女主人公柳鮑芙·克魯齊費爾斯卡娅在日記中寫道:“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克魯波夫醫生問別爾托夫:“那該怎麼辦呢?”別爾托夫的回答是“不知道”。充滿著對新生活憧憬的娜塔麗雅·拉松斯卡娅詢問羅亭:“您看,咱們現在該怎麼辦呢?”羅亭回答:“向命運屈服”。在長篇小說《前夜》中葉連娜在給父母的最後一封信中說她不知道在俄guo該怎麼辦,所以她不能回俄guo。當人們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刻,車爾尼雪夫斯基以自已作品《怎麼辦?》回答了人們應當如何行動的問題。從yin暗的牢獄中,他向人們發出了革命的召喚。

  《怎麼辦?》的基本情節很簡單。從表面看,它似乎是歐洲的一個傳統的三角戀愛的故事,只是它給予了這種故事以一個新的結局而已。作者本人就說過,在這裏,“不會有極爲誇張的沖突,事情結束時沒有暴風雨,也沒有雷鳴和電閃”。這個故事的梗概如下:房産管理人的女兒韋拉在醫學院學生洛普霍夫的幫助下拒絕了父母包辦婚姻的企圖,tuo離家庭,與原醫學院學生洛普霍夫結合並創辦了一所實行社會主義原則的縫紉工場。兩年後,韋拉與洛普霍夫的好友基爾薩諾夫相愛,洛普霍夫感到韋拉與基爾薩諾夫xing情相投,他們在一起生活會更幸福,于是毅然出走,假裝自殺,使他們能夠結合。以後,洛普霍夫受職業革命家拉赫梅托夫的委托,出guo進行革命活動,數年後由美guo回到彼得堡,與波洛佐娃結婚,並同基爾薩諾夫和韋拉重新會面,兩對夫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著他們所熱愛的事業。

  作者認爲,這是些“善良、堅強、誠實、能幹的人們”。他向他們敞開心扉,說:“你們剛剛在我們中間出現,但人數卻已不少,並且還在迅速增加”。由于“讀者還不是都像你們那樣,因此我還需要寫作,也有可能來寫作。”對此,他的一個同時代人曾經這樣指出過:“被反動派幽囚而與世隔絕的車爾尼雪夫斯基似乎在利用這個形象從yin森的監獄中對我們說:‘這就是俄羅斯現在特別需要的真正的人。效法他吧,如果能做到,就走他的路吧,這是引導我們達到我們所希望的目標的唯一道路。’”普列漢諾夫說:“《怎麼辦?》獲得空前成功的秘密在哪裏呢?……因爲這本小說對廣大讀者非常關心的問題作了生動的,大家都能理解的回答。”

  作爲“平常的正派人”的典型,韋拉、洛普霍夫和基爾薩諾夫所具有的一種最主要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著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和改造俄guo社會的決。心。他們都出身于小市民、小官吏。如基爾薩諾夫的父qin就是一個縣級法院的文書。他們在貧困中長大,社會地位低下。他們“沒有門子,沒有熟人,憑著個人的奮鬥給自己開拓了未來的道路。”他們飽嘗生活的艱辛,對于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製度滿腔憎恨,對于人民群衆的痛苦有著切膚之痛,因此産生了一種強烈的改造俄guo社會的要求。他們在當時的俄guo“眼睛看到的盡是些不愉快現象”,看到的是“只有那些又不誠實又惡毒的人才能過好日子”。但是他們認爲,這一切都是由環境造成的。正如洛普霍夫對瑪麗娅所說的那樣:“現在您在幹壞事,因爲您的環境要求您這樣,給您另一個環境,您也會樂于做個無害甚至有益的人。”因爲在精良的泥土上,有真實生命的泥土上“産生出的新的東西也全部是健康的,因爲基本元素都是健康的”。而在腐朽的泥土、不實用的泥土上“植物不可能長得好”,因爲這塊泥土的“元素本身不健康”,所以産生出來的其他東西“全部都必定是不健康的、劣質的”。這也就是說,爲了消滅社會上的那些“不愉快的現象”,就必須要把腐朽的、不實用的泥土改造爲有真實生命的泥土,即把惡劣的社會環境改造爲良好的環境。他們用“未婚妻”來隱喻革命。洛普霍夫對韋拉說:“願世界上不再有窮人”,“這正是我的未婚妻致力于做的。”他們對革命的前景是充滿信心的。洛普霍夫說,他的“未婚妻”“很有力量,她的力量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人。”“但願不再有窮人,這個願望總有一天要實現的,因爲我們遲早總會安排好生活……。”無疑地,在當時,作者不可能從正面來描寫革命。但是,從字裏行間,人們還是可以感受到革命的信息。比如第章第二十二節所描寫的郊遊,實際上就是當時革命青年的一個秘密的政治集會。集會的中心人物是“穿喪服的太太”,她的丈夫已被捕了。人們議論著惡劣的政治形勢,並且斷言說,形勢越壞就越好,“否極泰來”,因爲形勢越惡劣,革命也就越臨近了。他們盼望著拉赫梅托夫回guo,認爲“現在是他回guo的時候了”,因爲偉大的鬥爭正需要他的領導。他們懂得,鬥爭將是殘酷的:“我是荒野綠林中的一個居民;我的生活充滿著危險”;但是,他們還是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這樣一條鬥爭的道路。在莊嚴的氣氛中,“穿喪服的太太”借用一個蘇格蘭民歌表達了自己的這種決心:“月亮升起了,甯靜又安詳;一個年輕的戰士,即將赴戰場,騎手將子彈上了膛,姑娘對他講:‘聽天由命吧,再勇敢些,我的情郎!’”洛普霍夫、基爾薩諾夫夫婦也深深地被感動了,他們感到,她的選擇也正是他們應當作出的選擇。他們堅信,盡管鬥爭是艱苦的,但未來是屬于他們的。因爲“光明、溫暖和芳香,迅速地驅趕開黑暗和寒冷;腐朽的氣息愈來愈弱,玫瑰的芬芳愈來愈濃……”。他們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在給這個美好的未來作准備”;他們認爲,能夠去從事這種准備工作,是一種幸福。

  “新人”的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他們具有言行一致的實幹精神。作者寫道:“他們每個人都很勇敢,不動搖,不退縮,能夠承擔工作,只要承擔下來就會緊緊抓住它。這是他們的特xing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們每個人都誠實得無懈可擊。”他們所以能夠具有這種特xing,是因爲,作爲平民知識分子,比之貴族革命家,他們的圈子擴大了,他們同群衆的聯系也開始密切起來了,從人民群衆的身上,他們看到了實現自己理想的強大的力量,因此,他們成了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與那些“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無所作爲的“多余人”不能同日而語。洛普霍夫和基爾薩諾夫不僅以嚴肅的態度進行醫學科學的研究,而且還從事實際的革命活動。他們組織了啓蒙活動的小組。……

怎麼辦?譯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譯序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