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租用“航海家尼可號”時,船東堅持必須留用原來船長;湯米答應了,卻指派比爾·柏林漢(bill buningham)負責船只。柏林漢才33歲,卻已當了12年的船長;他喜歡閱讀,知識豐富,與部下同甘共苦,深得愛戴。湯米喜歡他,尤其喜歡他意志堅強、心開闊。“航海家尼可號”在茫茫夜
中,以10節的速度前進。涼風習習,吹來陣陣的海
鹹味。船上燈火通明,大家忙著裝設必須的機械和裝備,擴音機播放著音樂,
花的嘶聲好像是伴奏。
第二天清晨,“航海家尼可號”進入墨西哥灣流的藍海域,天氣清朗,微風徐徐。到了夜晚,船只朝著120 海裏外的測試地點鼓
前進。次日接近正午時,測試舉重機的伸展臂伸出過長,無法停止;絞車費了6 個小時才卷起3000英尺的纜繩,比預計的時間多花了5個半小時。當晚8點,船只只好折回港口。
5 月31日下午,船只二度開航,目的地仍然是同一測試地點。這次舉重機和絞車運作正常,但纜繩的重量壓壞了鋼質卷鼓,使纜繩打結。絞車故障,無法控製纜繩,一切工作停止。船只二度返航。更換鋼質卷鼓費用龐大,而且需時3至4個月。海克曼想出妙招,他用兩個半圓形的鋼製汽缸包在卷鼓的外面,然後焊接起來。只花了6月3日晚上和第二天的時間,就完成了修複工作。
這時,唯恐旁人利用“航海家尼可號”進塢檢修的時間,進入他們的搜尋範圍,湯米租了一架飛機,飛到沈船上空偵查。天黑之後飛機返回,沒有發現任何迹象。
6月5日下午3 點半,“航海家尼可號”三度出航,朝向第二個測試地點前進。自從10天前第一次開航起,湯米就一直翹首盼望,希望收到柏林漢的電話。他希望柏林漢會告訴他,船只正以1到2節的速度搜尋,而不是以10到15節的速度朝目的地前進。
甲板上堆滿了各種器材和零件。穆爾和泰德起了個大早,在後甲板忙著裝配。
爲了就近監視“側輪汽船”的位置,也因爲聲納搜尋範圍仍然涵蓋了“側輪汽船”,湯米命令“航海家尼可號”開到第二測試點。如此一來,他們可以一邊裝配、測試,一邊就近監視。一旦有人侵入,也可以即時前往保護。
6月6日到10日,船只開往第三測試點,測試船只定位儀器、航海儀器和照相滑臺。重複7 次的測試,絞車和舉重機一切正常。終于,他們移往幾海裏外的“側輪汽船”位置進行搜索。
6 月12日下午,“航海家尼可號”從第一搜索線放下載具,開動電腦定位系統開始搜尋。柏林漢依據史格特的指令,調整電腦定位系統,讓船只以每小時半節的速度,緩緩前進。滑臺在9000英尺深的海底悄悄滑行,聲納則在它的前方100 英尺,掃描海底情形。一個半鍾頭之後,到達搜索線尾端,沒有任何發現。船只掉頭,調整搜尋範圍之後,再沿第二號搜索線前進。再過一個鍾頭,仍然一無所獲。第三次的仔細搜尋,一樣沒有收獲。傍晚時,穆爾把滑臺拉高幾百英尺,在同一區域交叉搜尋,電腦熒幕上照樣沒有目標的影像。他們只好擴大搜尋寬度。
近午夜時分,通訊室中的湯米和巴力接到史格特的報告,“聲納發現了東西。傳上來的影像和‘中美洲’號非常相像。”大家興奮萬分,七嘴八,越說越像,幾乎所有的細節都能吻合。海克曼甚至還說:“毫無疑問,這就是‘中美洲’號。下次掃描,一定可以看到船桅。”但湯米仍有懷疑,他認爲桅杆豎得太直。
時間已過午夜,一切工作只好等待明天。13日淩晨2 點45分,載具收上甲板,電瓶開始充電。130年來,“中美洲”號都沒有移動,一個晚上也不至于跑掉。
這時,他們租用的補給船送來一些載具的零件和兩位工作人員,同時接走海克曼。人手獲得補充,湯米立即要求施放載具,以便照相機開始拍攝照片。但舉重機出現故障,直到傍晚才修複。這時天氣轉壞,克拉夫特不肯施放載具,但湯米認爲,這正是學習在惡劣天氣進行工作的好機會。克拉夫特說:“湯米真是又愚蠢又頑固。我當面告訴過他好幾次,天氣不好,就該把載具放在甲板上,不要放到海底。”40年的海上工作經驗,他一向尊重天氣。他知道逆天而爲,就必須付出代價。
經過激烈爭論之後,克拉夫特終于在8 點稍過時,放下載具。然而,天氣逐漸轉壞,氣象預報也指出還會更壞,所以不到兩個小時,湯米就要求收起載具。收回載具費時兩小時,工作完成時,高10英尺,風速3o節。
接連三天的天氣都不適合載具的海底作業;大家利用機會加強載具的各種裝置,增加了可以同時作電腦和錄影機的功能。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先在電腦熒幕看到目標,然後接近到可以使用錄影機觀察的距離。
6 月17日午前,天氣已經適合工作。克拉夫特把載具安全垂到海底時,正好單引擎海上飛機“海蜂號”飛來,空投第一次的補給。補給船來工地一趟需要20小時,而飛機只要兩個鍾頭,所以飛機成了船上工作人員跟外界的“聯絡實”。
穆爾打開載具的工作系統時,兩小時前測試還很正常的聲納竟然出現故障,只剩下錄影機能夠正常作。在800o英尺的海底、能見度只有20英尺的環境中,利用錄影機搜尋物件,只能算是聊勝于無;但是吊起修理後再放到海底,過分
費時間,所以從下午2 點直到當晚10點,他們只好利用錄影機在海底來回尋找。結果除了去年照到的沈積層上的痕迹以外,沒有新的發現。
接著兩天,聲納仍然沒有修複。他們用錄影機來回搜尋9 趟,毫無所獲。明知“側輪汽船”就在載具下方幾公尺,但就是收不到信號,工作人員難免有點泄氣。唯一令人興奮的事情,就在這時發生。湯米認爲工作人員陷入低
,需要
友信件的慰藉,他要求“海
號”在“航海家號”旁邊海面降落,把信件、補給品直接送達,避免上次空投時包裝破裂的事情再度發生。“海蜂號”不能在
上降落,但駕駛員答應一試。降落時,“海蜂號”的擋風玻璃整個碎裂,但駕駛員平安飛回陸地。
6 月21日中午剛過不久,攝影滑臺以四分之一節的速度前進,只有錄影機的訊號傳回。1 點15分,柏林漢通知控製室,補給船“海上探險家號”已經到達船邊待命。他和克拉夫特准備把補給品和材料、零件搬上“航海家號”。史格特要求等到達搜索線尾端時,再並排停船,卸裝貨物。就在這時,熒光幕上沈積層的白光突然轉成不……
尋找黃金船第三節 “航海家尼可號” 1987年初夏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