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令人充滿信心,也令人疑慮不安。撈獲物件的製造日期都能吻合,煤炭也是證物之一。湯米、鮑伯和巴力都認爲,該地的沈船90%就是“中美洲”號。湯米說:“很可能我們找到的就是‘中美洲’號,但就算有97%甚至99%的可能,都不能視爲百分之百。我們心中都還有疑慮,不敢完全確定。”
湯米指定鮑伯分析1986年搜尋1400平方海裏所得的全部資料,編成目錄。這時的鮑伯多了兩樣利器:“側輪汽船”和“銀河”兩現場的實地經驗;新一代的軟硬
設備。他能夠把聲納圖表轉換成明亮、對比鮮明的彩
圖片,還能以掃描或放大的方式
理一切資料。他從第一天的資料開始分析,湯米要求他注意所有細節:大船、小船、地質現象、船運器材、帆船、潛艇,什麼都不能輕易放過。
開頭的49份記錄, 因爲天氣不好、機器能不夠理想,價值不大;到了第120號檔案時,有幾個影像引起鮑伯的注意。這些是當時麥克以1000公尺的距離,利用高解析度影像拍攝的。127 號檔案拍攝的是西南角的目標,當時影像出現時,因爲接運補給而使影像消失。 二度通過該目標時,航海日記有如下的記錄:“左舷200米
有接觸。地質現象?”觀測員的記錄是:“一大片地質特征。”第三次通過時,觀測員的結論是:“目標似爲地質特征,無甚價值。”
鮑伯說:“我看到標爲‘地質現象’的目標,占了畫面將近四分之一的高度。目標物形狀細長,像是一堆東西的中心部位周圍堆了大量的雜碎物件。”仔細量度之後,長度比“銀河”現場的殘骸還長。他關掉熒幕,思考了一陣子,又打開熒幕,詳細審視……終于他大叫:“這是一艘船!不是地質現象!它不但是船,而且大得多,輪廓也完全符合!”
“銀河”的影像因爲周圍雜碎物件堆積太多,使船只的輪廓模糊不清。別的影像則都能看出船只的外貌——細長而尖銳。但是鮑伯知道,滿載煤炭、而且沈在海底100 多年的木殼船,外表應該是模糊的圓形。他說:“聲納人員固然都是最佳人選,但他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影像,難免會誤認爲地質特征。可是我已經研究了整個夏季,知道這是一艘船。它的外表真像‘銀河’;如果它是‘中美洲’號,我們可就在錯誤的船只之上,
費了115天了。”
這時鮑伯心中百味雜陳,既充滿了挫折感。又滿懷興奮。整個夏天一無所獲,現在似乎又面對著完全符合、令人振奮的新資料,“我認爲答案就在這些資料當中”。
雖然凜冽的冷風吹襲著光禿禿的樹枝,鮑伯還是沖到人行道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街道,思起伏:影像中間部分高出海底大約30英尺,不正是引擎間嗎?影像兩邊球莖狀的硬物,不正是兩個側輪嗎?但是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太匆促?步調應該緩一緩,也不該這麼一廂情願。可是鮑伯又忍不住認爲,“銀河”已經不是唯一的目標了。
回到辦公室時,湯米和巴力都忙著打電話。鮑後回到電腦室,打開電腦,對著影像狐疑著:“會不會真的只是地質特征呢?”
當天傍晚,鮑伯把巴力帶進他的辦公室,打開電腦,把他的看法告訴巴力,並且解釋影像上面的量度。巴力認同他的說法:“這個比‘銀河’大得多。輪廓大約可見,還可以看到兩邊的側輪。”
鮑伯還是以幾個月來克製、低調的口氣說:“我只能說,就已有的資料而言,這個現場符合‘中美洲’號的特征。它像是木殼的殘骸,中央是引擎室,還有煤炭。”
第二天,鮑伯再度詳細研究影像,量度每個長度、寬度和厚度。仔細記錄之後,他又把“銀河”的各種數據列在旁邊,作爲對照。
他詳細比較兩的影像,發現“銀河”的
調相當一致,而新發現的這張則不,顯示內容物件比較複雜。 他用拍立得相機把兩
的影像各拍了四張, 送給湯米:“這是‘八六’和‘銀河’的資料。‘八六’發現了奇異現象。”
湯米一看,記得那就是一天清晨5 點,克拉夫特把他叫醒觀看的地點。當時克拉夫特爲它取了“地質”的代號。湯米一看,揚揚眉頭,點點頭,就把圖片鎖進抽屜。鮑伯說:‘他跟我一樣,非常珍視這些資料。”
後來湯米告訴鮑伯,幾乎所有的特征都能符合,然而不是連專家都上過當嗎?深載具已經取得一些深海沈船的資料,可是聲納影像的判讀仍然沒有把握。湯米說:“我只能說,‘銀河’不再是90%的目標了,因爲我們獲得了新的資料。”由于新現場和“銀河”相似之
很多,也因爲它們都不同于其他現場,所以湯米另外爲它取了一個代號:“銀河二號”。
湯米和鮑伯坐在電腦熒幕前掃描、放大、變換顔,仔細檢查“銀河二號”的資料。希望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取得所有可能的資料。他們用盡了所知的一切電腦程式,探討各種可能的意義。有一個地方,雜物實在太多,簡直就像兩條沈船疊在一起。
湯米之所以專找深海沈船,這就是原因之一。在深海海底,兩艘沈船重疊的機會少之又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湯米認爲那絕對是同一艘船的殘骸碎片,“接下去的問題就是:我們該怎麼辦?”既然有了兩個目標,所需的探勘方法各不相同,1988年的工作計劃應該如何擬定呢?煤炭需要清除,木頭需要移動,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聲納探測工作。湯米終于決定兩現場平行進行。
“銀河二號”離岸近了40英尺,因此與其在捷克森維爾港外測試裝備,不如直接到二號現場測試,即使不幸沒有任何收獲,至少也有助于對“銀河”的了解。
進行1988年的工作,需要一艘工作船。在湯米的心目中,這艘船除了該有的功能之外,必要時還必須能夠保護工作現場。如果他們自己擁有一艘工作船,不但支配方便,可以爭取時效,船員們也不必在每一個工作季開始時,就必須重新適應一艘新船。
湯米和部分東商討自行購置工作船的可能
,並且指派克拉夫特調查適合的船只,探詢船東的價碼、改裝費用,以及在6月1日完成改裝、出海工作的可能
。
東寇克在12月向湯米表示,願意購買一艘工作船,以最低的租金租給湯米,如此一來,湯米可以省下一筆資金,進行別的工作。雅士比非常贊同這個建議,所以湯米要求克拉夫特加速進行采購工作。
2 月,克拉夫特找到了“北極漫遊者號”。這艘船沒有後工作甲板,前甲板也不大,但實驗室、艙房、儲藏室都合乎理想。唯一不理想的地方是船身不夠大。克拉夫特的理想船身是長200英尺、寬50英尺,這艘只有180英尺長、33英尺寬。但最後還是以16.7 萬美元成交,稍加整修之後,立即開回捷克森維爾港上遊的綠泉灣,進行改裝。
克拉夫特和柏林漢帶領各種機匠工作了兩個月,把“漫遊者號”改裝成爲深海打撈工作史無前例的高能船只,並重新命名爲“北極發現者號”。而船只改裝工作進行之時,穆爾和史格特也帶著一群技術人員,在哥倫布市不眠不休地趕造
下載具。
預定6月初出海的計劃,因爲載具推進器製造商的耽擱,直到7月中旬,船只還在港內。穆爾趁著這個機會,大大加強載具的照明、光學功能、活動,以及
作能力。
工作人員兵分兩路、日夜工作的同時,湯米也馬不停蹄地尋找投資者。寇克出資購買工作船,爲湯米減輕了不少的資金壓力。5月間,吳爾夫投資了100萬美元,但出海工作的資金仍然沒有著落。吳爾夫的投資起了一點帶頭的作用,除了老東再出資150萬美元,他們又另外募集了100萬美元。到了8月,湯米有了新募的350萬美元,加上原來的結余,足以應付整季所需。但是工作計劃已經整整耽擱兩個月了。
8月10日,下載具運到捷克森維爾,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推進器。8月14日,原先答應5月交貨的推進器總算運到,大家都已等得怒氣沖天。8月19日,“北極發現者”到達捷克森維爾,再停留一周進行裝配、調整,並和電腦連系。這時許多
東已經相當焦慮,不肯容忍任何拖延。湯米迫不得已,只好決定帶著尚有瑕疵的推進器出海,希望到達現場之前,能夠完成調整。
柏林漢已經學會如何收放,所以克拉夫特不再陪同出海。這時已是8 月底了,大西洋適宜海上工作的天氣已經不多了。亦凡公益圖書館(shuku.net)掃校
……《尋找黃金船》第六節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 1987年冬天到翌年春天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七節 “北極發現者號” 1988夏末”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