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俄大作家普希金的全部小說。其中有好幾篇作品我
早就有過譯本,但有些篇似乎還是第一次譯成中文。譯者自不量力,將它們全部譯出,集結成這一冊,主觀願望是想向讀者提供一個較爲完整的本子。
本書是根據蘇聯家文學藝術出版社1960年版《普希金全集》第五卷譯出的,也參照過其他的版本。蘇聯出的《普希金全集》各種版本,注釋有詳有簡,編排大同小異。各版全集中,小說都收進一卷之內(或第五卷,或第六卷),編排
例方面大都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叫“小說”,第二部分叫“未完成的作品、片斷和素描。”但是,第一部分中也收錄了未完成的作品,例如《彼得大帝的黑奴》分明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說,但偏偏又放在第一部分之內——揣摩其用意,大概是因爲這類作品雖未寫完,但文字比較多,已經初具規模了。由于出現了這種情況,各種版本中小說這一卷的第一部分的編目就不盡相同了。例如,文學藝術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中就未收進《書信小說》這一篇,而科學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卻收了進去。譯者以爲,這一篇文字比較多,作品初具規模,便把它譯了收進本書之內。又如,《1829年行軍時前往阿爾茲魯姆旅行記》這一篇,文學藝術出版社1960年版全集第五卷收錄了,而科學院出版社1950年版全集第六卷未收。譯者以爲這一篇不是小說,而是旅行記,因而沒有譯出。除了這兩篇收錄情況略有出入外,其他各篇收錄情況與編排次序都大
相同,譯者依次全部譯出。至于“片斷和素描”這一部分,只從其中選譯了兩篇作爲補充,其余則略去不譯。譯出的兩篇,一是《賓客聚集別墅》,因爲列夫·托爾斯泰在創作《安娜·卡列尼娜》時受到過這一篇的啓發,而我
文學評論的文章多年來不止一次引用過這一條材料。譯者譯出此篇,想把它作爲一份資料提供給讀者。第二是《我們在別墅裏度過了一晚……》,因爲這一篇跟《埃及之夜》是姊
篇,譯了此篇以便讀者對照閱讀。
下面,譯者想就每一篇的創作情況簡略地提供一點資料。
《彼得大帝的黑奴》是一部長篇小說。普希金1827年7月動手寫作,1829年,這部小說的兩個片斷曾在文集《北方之花》上發表。可惜普希金早逝。這部小說沒有寫完,連書名也沒有確定,《彼得大帝的黑奴》這個書名是他死後別人加上去的。
這是一部曆史小說,普希金想在其中再現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用“鐵的意志”改造俄羅斯的整個曆史時代。小說裏有個中心人物,這就是黑人伊蔔拉金姆——其實就是普希金的曾外祖父漢尼巴。
阿蔔拉姆·漢尼巴(1697——1781)是阿比西尼亞(現名埃塞俄比亞)一個酋長的兒子,被土耳其人所俘獲,被解押到君士坦丁堡。一個俄使節買下了他,送給彼得大帝作爲一件禮物。彼得很喜愛他,收他做養子,派他去法
留學,後來又封他爲貴族。他是個軍事工程師,功勳卓著,晉升爲元帥,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才去世。
阿蔔拉姆·漢尼巴兩次結婚。第二個妻子生的一個兒子名叫奧西普,奧西普的女兒娜傑日達便是普希金的生母。普希金從小就對這段奇特的、富有戲劇的家史很感興趣。他在詩中多次提到自己是“非洲人”。他念念不忘要藝術地再現這段家史。1825年初,他給弟弟的一封信中寫道:“你要建議雷列耶夫(十二月
詩人——譯者注)在他新的長詩中把咱們的曾外祖父作爲彼得大帝的隨員加以描繪。他那黑人的嘴臉對整個波爾塔瓦戰役起了奇妙的作用。”關于這位老祖宗的材料,普希金是從老祖宗的兒子,即普希金的伯外祖父彼得那裏獲悉的。此人在他垂老之年住在普希金的田莊米哈依洛夫斯柯耶村附近。詩人去拜訪過這位老人,收集了關于老祖宗的材料。那批材料是他的伯外祖父用德語寫的。
就已經寫成的幾章看來,小說有幾與史實有些出入,或者是因爲普希金沒搞清楚,或者是他有意變更。
——他硬說漢尼巴是“黑人”,其實不是,是阿拉伯人。
——漢尼巴娶的不是俄大貴族的姑娘,而是個希臘女人,名葉甫多基娅。結婚不是在彼得大帝生前,而是在他死後,在安娜女皇執政的時候。因此談不上如小說中所描寫的天子做媒的事。
——漢尼巴第一個妻子對他不忠,有外遇,給他生下個白小子(與小說中法伯爵夫人生下個黑小子正好相反),他終于把妻子送進修道院。這婚後的情節普希金還沒來得及寫。
其他與史實不符之外還有一些。
由此可見,普希金不是在寫傳記,不拘泥于史實,而是在寫小說,心目中始終有個藝術典型化的任務。
《書信小說》寫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爲長篇小說來寫的。小說也沒有書名。詩人死後,別人只得用“書信小說”給它安了個一般化的名字。小說1857年才發表。自從盧梭的《新愛洛绮思》發表以後,書信小說在歐洲頗爲流行。普希金掌握了書信
的藝術,本篇有感傷主義遺風。
《別爾金小說集》的全名爲《亡人伊凡·彼得洛維奇·別爾金小說集》,1830年寫作于波爾金諾村。這一年的秋季普希金特別多産,傳記作者稱之爲“波爾金諾的秋天。”請看他手稿中記載的日期:《棺材老板》——9月9日,《驿站長》——9月14日,《村姑小》——9月20日,《射擊》——10月12日、14日,《暴風雪》——10月20日。這期間,普希金還交錯地寫了許多詩歌。
這個小說集于1831年10月出版。普希金擔心反映不好,故而虛擬了一個作者別爾金,又寫了《出版人小引》,胡謅了一頓此人的身世行狀,真可謂用心良苦。結果不出所料:“讀者對待它們很冷淡,刊物則更加冷淡,”甚至有人稱之爲“滑稽戲”。但是,普希金不爲愚頑的偏見所動搖。下引一段有趣的談話,足資證明普希金對自己才華的自覺。他的一個熟人米列爾問他:“這個別爾金是誰?”普希金回答:“不管他是誰,不管他在哪裏,反正寫小說就應該象他這樣:樸素,精練,鮮明。”
《射擊》以真人真事爲基礎。1822年在基希尼約夫,普希金本人跟一個叫佐波夫的軍官決鬥。當對手向他開槍時,普希金正捧了一把櫻桃當早飯吃。佐波夫首先開槍,沒有射中。普希金沒有開槍就走了,也沒有跟對手講和。小說中僅僅引用了這個事實而已,至于人物格與普希金本人是大異其趣的。
《驿站長》這一篇具有較爲重大的意義,普希金在此提出了“小……
普希金作品選…… 譯後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