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革命,大概沒有什麼事情能像出這樣迅速地改變一個中
人的社會地位了。而在這變化中,也沒有什麼人像中
男人們那麼容易感受到失落了。從小生長在一個傳統的男
社會裏,中
男人一向在社會上和家庭裏有著無可爭辯的主宰地位。而且,許多人在出
前,都屬于社會中令他人羨慕的階層。但是,一出
,一些人在社會上的地位迅速跌落。他們不但在現實中無法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在心理上也很難承受這種急劇變化所帶來的沖擊。相比之下,一直
于受壓抑地位的中
婦女,倒比男人們少點兒社會等級意識,多點兒適應變化的柔韌
。
當一個男人在社會上開始失重之時,往往也就是他婚姻天平漸漸失去平衡之日。許多在內時被視爲天作之合的婚配,一到海外,便會顯出裂痕,甚至很快出現斷裂。
海外留學生活,有時就好像是一場檢驗婚姻質量的破壞試驗。留學生的婚姻被置放在全新的社會環境裏,經受著意識形態、金錢、文化和兩
觀念的高強度的震蕩。
導致中留學生婚姻破裂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最致命的也許是丈夫們最終無力從經濟上承擔起支撐家庭的重擔。在一個以金錢爲衡量事物價值標准的社會裏,一個不能養家糊口、不能養活自己的人,不但會被別人認爲是沒有價值的人,甚至連自己都會懷疑自己的“自我價值”。當一個男人在事業上遇到挫折時,他的婚姻往往也會隨之出現危機。維持一個婚姻,僅僅有愛,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在海外,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婚姻更是難以僅僅靠感情上的紐帶來維系的。
在美生活的幾年中,像這樣的婚姻悲劇,我看到和聽到了許許多多。我有時想,如果沒有出
留學,許多婚姻在
內也許並不會破裂。當然,不破裂的婚姻並不就一定是美滿的婚姻。在海外留學的生活中,留學生的婚姻要承受許多在中
社會沒有承受過的壓力和沖擊,而夫妻雙方也都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重新發現、認識和適應對方。
在采訪中,我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多數中留學生夫妻在經過奮鬥而終于在美
團聚時,頭三個月裏,家裏總是充滿了爭吵。無論是丈夫先出來還是妻子先出來,都是如此。雙方對環境適應程度上的差異多多少少會影響雙方關系的和諧。三個月後,如果是丈夫先出來的,事業上有成,或能掙錢養家,雙方會很快重新適應起來,婚姻關系往往能夠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是妻子先出來,事業上比丈夫成功,並一直是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者,而丈夫遲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婚姻關系則難免會破裂。
爲什麼會如此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即使到了美,中
男人們仍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要求繼續扮演他們在中
社會和家庭中所扮演的傳統男人的角
。如果他們扮演不了,他們的婚姻也就失去了舊日的基礎。
再一次解放的中女
。她們失去的只是傳統的鎖鏈,獲得的卻是自由。
1988年,一位中年知識婦女隨一個文化代表團去歐洲訪問了一圈。作爲代表團中唯一的女,盡管不是團長,她在各種場合都受到了外
人“女士優先”的待遇:有人爲她開門,有人爲她讓路,有人她爲提箱子,有人爲她扶座椅。回
後,她感歎說:“這次才知道什麼是做一個女人!”
讓這位女士大爲感動的不過是些西方社會爲許多現代女權主義者所大力反對的傳統禮貌習俗,但她那“什麼是做一個女人”的感受卻是頗具現代女意識的。
中革命曾爲中
女
帶來過一次社會意義上的解放:中
女
在政治上獲得了平等權利,在經濟上獲得了平等待遇,在法律上獲得了平等地位。
然而,中革命並沒有爲中
女
帶來一種兩
意義上的解放。她們仍然生活在一個以男
爲中心的社會,遵循著這個社會要求她們遵循的規則,扮演著這個社會要求她們扮演的角
。
一代年輕的中女
,在出
留學之後迅速意識到,她們不能只當女兒、妻子或母
,而應當學做一個女人了。
當中女
逐漸懂得,她們的一切,包括思想、感情和身
,都只屬于她們自己,而不屬于別人時,她們的“
觀念”自然會趨于開放。
一個在加州州立大學學美文化的35歲的男博士生,面臨畢業,發現找對象結婚和找工作就業一樣難。他感歎說,在校園找個女朋友還不算太難,可想找個老婆就不容易了。“現在這邊的中
女孩子全變了,談戀愛行,有的上
也行,甚至同居也行,就是別談結婚。說,要結婚,你先找到工作或先辦下‘綠卡’再說。她們在
內時可不是這樣,”他說,“一個個談戀愛時,都‘守身如玉’似的,一旦真的‘失身’,便死活要嫁給你了。”
在這裏,失落的只是中的男人們,中
女
失去的只是傳統的鎖鏈,獲得的卻是自由。她們要像男人一樣享受生活中的一切快樂,包括過去一直是男人專利的“
”。
一個29歲在澳大利亞悉尼留學的女士,在當地一家中文雜志上發表文章說,作爲伴侶,西方男人要比中
男人強多了,因爲他們更
貼、更敏感、更樂于滿足婦女。這位曾在上海做過記者的女士在文章中還說,十個西方男人中,會有八個在
上表現出
,兩個表現“馬馬虎虎”;而中
男人,十個中大概有兩個能算得上“馬馬虎虎”,其余的就糟透了。她說,她的結論是基于她一些朋友的和她本人的個人經驗——她先是嫁了一個澳大利亞丈夫,分居以後,又有了一個法
男朋友。這篇文章在悉尼華人界引起了軒然大波,雜志社爲此收到了大量中
男士寫來的抗議信。後來,憤怒的男
讀者們專門舉行了一次“抗議”集會。據說,與會者多達500人。在對文章作者的衆多責難中,有一條是“缺乏愛
精神”。
然而,當“們”一旦大膽地往前走起來,她們是不大管“哥哥們”的吵鬧的。
欣賞她的人說她活得潇灑,鄙薄她的人稱她爲“恥”。不過,旁人說什麼,她都不在乎,她只求自己活得高興。她35歲,1989年來美
,在首都華盛頓的一所大學讀教育學。她出
後和
內丈夫離了婚。她人長得漂亮,身後從不乏追求者,但這次卻不急著結婚了。她要抓緊機會盡情享受自由的單身生活。對此,她從不掩飾。她私下裏說,自己以前根本不懂得“
”,是出了
才懂的。有時,她會帶點炫耀地說:“美
男人有的真棒,那感覺就是不一樣。”當有人問她怕不怕染上艾滋病時,她爽快地回答說:“讓他們戴上套就是了!”
中女
的女
意識,一到了
外便迅速高揚起來,這不僅僅是因爲西方文化觀念的影響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還在于她們在經濟上的完全獨立。經濟上的獨立使得她們能夠在社會生活中不再需要依附男
而能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運。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那些能讀下學位、找到工作、在海外自己生存下去的中
女
,往往對有缺陷的婚姻感到難以忍受,追求起愛情來也更爲勇敢;相反,那些依靠丈夫而無法在
外社會自立的“陪讀”的太太們,常常不得不退回家庭,扮演起遠比在
內時更爲傳統的女
角
來。
《留學美國》第十七章 中國婦女的第二次解放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十八章 中國情節”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