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海外百感集>留學美國>第七章 生命的意義

《留學美國》第七章 生命的意義

海外百感集作品

  在中guo社會,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一生。

  過去,從上什麼幼兒園到上什麼小學中學,從讀什麼課本到穿什麼yi服,中guo人都沒有太多的選擇,因爲那年代,幼兒園和小學、中學都是按地區劃片兒招生,而商店裏的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一樣匮乏。大學高考招生製度恢複以後,考大學成了一次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一旦考進大學,生活又會重新回到正常軌道:你會被編在一個班裏,分到一個宿舍,白天按著排定的課程表和全班一起上課,晚上和一部分志同道不合或道合志不同的同學一個宿舍睡覺。三年或四年以後,大學畢業,來不及挑挑揀揀,guo家就給你分配好了一個工作。然後,你的生活筆直得可以一眼望到頭:你會以社會認可的方式談戀愛、結婚;根據街道計劃生育委員會的計劃生一個孩子。如果沒有犯政治錯誤的話,三十多歲時你可能會分到房子,四十多歲時可能會得到一定提升,六十多歲時會光榮退休。然後,大早上可以去練一陣子氣功或晚飯後背著手溜個彎兒,就這樣一直到死。死後多少還會有個追悼會。

  大多數中guo人已經習慣了這種沒有選擇的生活,往往不覺得這種生活的可怕,反而覺得這樣活著輕松。生活在這樣缺乏選擇自由的社會裏的人,久而久之,便如同馴服了的動物漸漸失去了野xing和活力,渾身透著一種“惰xing”。

  但是,出guo留學在改變了許多中guo青年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態度。

  一個1982年來美的39歲的留學生回憶說,當年,他們那些從考場拼殺出來的名牌大學尖子們,出guo前的最後兒個月,都被集中到北京語言學院,參加出guo人員培訓班,進行外語強化訓練和外事紀律教育。集訓結束時,大家都耐心地等待guo家派遣,以爲像畢業時分配工作似的,guo家也會把你“分配”到一個guo外大學去。可就在這時,他們卻被突然告知,他們必須自己寫信去聯系美guo大學,並爭取獎學金,guo家教育部門無法代爲安排。guo家只能保證提供路費和第一年的生活費。他說,當時聽了,大家一下子都傻了。

  中guo社會主義的計劃教育ti製和美guo資本主義的自由教育ti製就這樣銜接起來,而中guo教育溫室裏的花朵也就這樣開始去經受海外自由競爭的風lang

  對于大多數自費留學生來說,出guo留學更是一件需要自己作出決定、自己爲之奮鬥並准備自己付出代價的事情。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guo年輕一代ti會到了自由的含義。

  成千上萬封入學申請信從中guo大陸寄出,飛向美guo幾千所著名或不著名的大學:從常青藤院校到社區大學;從語言學校到神學修道院。

  令人感動的是,美guo大學幾乎有信必複,而且,總是附有一大包印刷精美的材料。在中guo,人們已練就了給任何單位寫信都不期望有回音的功夫,所以,當一個住在北京胡同或上海裏弄裏的青年,突然接到一封從美guo某大學寄來的、專門寫給自己並有系主任qin筆簽名的回信時,不能不有一點受寵若驚的感覺。

  面對這種美guo式的更具挑戰xing和靈活xing的入學競爭,習慣于參加全guo統考、然後在家靜等成績和錄取通知的中guo學生發揮出了在中guo人身上已經迷失了很久的進取精神,很快就學會了主動推銷自己,並創造出許多具有中guose的技巧。

  美guo大學的入學申請表中總有一欄是“自述”,要求申請人講一下自己的“學術動機”,即爲什麼會對這一專業感興趣,以及今後的研究計劃。美guo人是相當看重這一點的,就像guodang組織很重視審查申請入dang者的“入dang動機”一樣。對于許多中guo學生來說,“出guo”往往是目的,而“留學”不過是手段。這是一次人生機遇的把握,而不僅僅是學術專業的選擇。這裏需要的是戰略思考,來不得一點lang漫。爲了加大被guo外大學錄取的機會和爭取獎學金,不少人不得不改換自己的專業,尋些“冷門”。當然,“自述”中絕不能這麼說,而應該一開頭便講:“我從小就熱愛……”雲雲。接著是自己如何一往情深、如醉如癡、百折不撓、獻出一生……。專業可以是弱智兒童教育,盡管師範學院畢業時,死活不願去教書;也可以是梵文,盡管對印度和佛教的知識僅限于讀了一遍《西遊記》。

  大學成績單是另一個可以有所作爲的領域。由于中美教育製度不同,課程設置不同,記分符號不同,再加上語言不同,成績單一經翻譯,多少會有所增se。“馬列選讀”變成“西方哲學”,“guo際共運”變成“guo際政治”,“政治經濟學”成爲“宏觀經濟學”,“德育”課可以酌意譯爲“倫理學”或“心理學”或“人類學”,等等。就連宣讀“十三大”或“十四大”報告之類的政治學習,也可以說成是“政治學”或“中guo政治研究”。至于優、良、中、差如何化爲abcd,各家都有各家的標准。另外,還有許多出奇製勝的高招。比如,爲了表現“個xing”,可以給教授隨成績單一起寄去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藝術創作”,或者,如果認爲自己長得足夠英俊、漂亮的話,還可以把自己的“玉照”印在成績單上,以期在教授那裏增加自己的“印象分”。我的一位朋友,曾將自己在一次會議上因作爲工作人員而和前總書記趙紫陽偶爾拍在一起的照片寄到guo外的一所大學,立即令guo外的教授們對她刮目相看。

  在80年代席卷全中guo的“出guochao”中,我們看到了無數人生的悲喜劇。無論其中有多少事情讓人感歎,讓人悲哀,讓人看不慣,讓人痛心疾首,難以否認的一點是:中guo人開始擺tuo掉身上的“惰xing”,重新具有了活力。

  這或許是中guo民族精神的張揚。

  一個大家族,如果子女們沒出息,一定會都守在家裏,爲一點遺産打得頭破血流、你死我活;相反,子女如果有出息,一定會走出家門,開創自己的事業。

  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大家族。80年代,千千萬萬中guo青年敢到海外去闖天下,或許竟是下一世紀中guo興盛的先兆?

《留學美國》第七章 生命的意義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八章 國家與個人之間:單位”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留學美國》第八章 國家與個人之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