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時,何賢眼看著日漸蕭條的農村,還有困難的家境,他便向父母表示不讀書了,苦苦地請求大人准許他辍學,離家去幹活,好讓哥哥多讀些書。他想到廣闊的天地,闖一條創業的路子,嘗試獨立謀生。
“讓我到外面去闖一闖吧!”小何賢叫叫喊喊。
母們經不起小兒子的要求,無奈說:“好吧,你出外不同在家,要好生做人啊!”話音未落,兩位
已不覺珠淚滿腮……
而父何澄溪,眼見當時農村的經濟每況愈下,衰落不景,自己所經營的油糧小商店充其量只能維持一家人的溫飽,想想兒子的未來,也就點頭同意了。1921年,南
春早,小兒先飛了,他只有13歲,是今天孩子上初一的年齡……
這天,何賢起了個大清早,或者說,他壓根兒一夜沒睡著。
母給他卷起棉被和一張龍須席,幾件換洗
衫。哥哥也快手快腳地把那幾本連環畫塞進弟弟的行囊。于是,何賢挑著行李擔,由兩個母
和哥哥何添伴隨著,默默無言地來到石樓嶽潭鄉的碼頭……
母們柔腸寸斷,落淚漣漣。哥哥何添,感到身邊朝夕相伴的弟弟突然要遠行,一臉的失落,拉著寶貝弟弟的手一陣陣發呆。
惟獨何賢,興奮不已,毫無傷悲之,感到好像突然添了翅膀,沖動著一種將要振翅高飛的喜悅。
少小離鄉,少年氣盛。何賢血氣裏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兒。這情景,大概是一種中
式的東方情懷吧。娘舍不得兒,卻又扯不住兒的襟;望子成龍心切,卻又經受著陣陣的痛……
半個世紀以後,何賢回憶起當年離家的情景,眼睛裏依然閃著驕傲的淚光。他是傳統的中家庭教育出來的弄
兒,既懂得“男子漢,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也深知“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
廣州沙基,即今天的六二三路,有一間規模不大的叫做穗興祥的上海糧莊,零售油、糧、花生等。何賢的父常常去那裏買花生榨油,因此與穗興祥的老板相熟。從前父
去進貨時,也不時地帶上何賢,小何賢的聰明與勤快,也頗得穗興祥老板的好感。
當時廣州的商家,有讓自家子侄去別人店鋪做夥計以資見習的習慣,還有“孩子由別人管教更聽話”的信條。何澄溪見穗興祥老板喜歡何賢,遂提出讓何賢去那兒當夥計的想法,對方聽了二話沒說,一口應承下來。而現在,何賢出外闖蕩,自然順理成章地來到穗興祥裏做雜工。按老規矩,入店做夥計要行拜師禮。何澄溪擇好吉日,帶上禮物同何賢一道拜了師。
小小穗興祥裏,先向趙公元帥的牌位行禮,一拜財神;接著向老板行禮,二拜師父;最後向其他夥計行禮,三拜師兄。禮畢,何賢就算正式當上穗興祥的夥計了。店裏人叫他阿賢。阿賢生得敦厚樸實,一副硬身板。盡管在店裏年齡最小,可做起事來不分大小,都勤力勤爲,所以店裏上上下下都喜歡他,也最愛與他打交道。
何賢生倔犟,吃軟不吃硬。倘若你好聲好氣地說:“阿賢,麻煩你給我買包美的香煙吧?”話音未落,他便咚咚地跑出去,一會兒工夫就匆匆趕回,連煙帶找回的四五個銅板一一呈到你手上。如果你吆喝他替你跑
賣命,天經地義的模樣,他就會裝聾作啞,不買你的帳。做小夥計是店裏最辛苦的差事,每天天蒙蒙亮,何賢就必須起
,燒竈煮飯,然後給老板一家和師兄們打洗臉
,再將店鋪打掃一次。他做妥了這一切後,別人才開始起
,幸好父
黎明即起的家訓幫了他的忙,現在他每天都能准時起
,不會因貪睡誤了活計。何賢爲人聰明、誠實,經過他手的錢,不曾差錯一分半厘。一有空,他就留心店裏的上海老板和顧客之間是怎樣買賣的。他羨慕上海人經商的辦法,留心老板的一買一賣。一個算盤,你減一子,他增一珠,彼此不做聲,原來是在討價還價了。看的多了,久而久之,就覺察出老板經營成功的秘訣:掌握市場情況、貨真價實、講究信用。上海人經商的經驗,對何賢後來事業的發展起了良好的作用。
《何厚铧家族傳》5、起步闖蕩穗興祥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6、店鋪難展大志向”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