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10節 反對本本主義

《毛澤東傳》第10節 反對本本主義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堅持從實際出發,是毛澤東極爲突出的特點。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鬥爭,再到開辟贛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不管局勢怎樣險惡,他從不放松對周圍環境的現狀和來源進行周密的調查研究,努力按照不斷變化著的實際情況來決定行動方針,並且十分注意通過實踐的檢驗來修正或充實原有的想法。這是他所以能夠不斷提出創見並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但人們的認識並不是那樣容易取得一致的。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爭議經常發生,有時甚至相當尖銳,嚴重地妨礙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這種爭議,有的發生在紅四軍內部,有的發生在它同上級領導機關(包括當時的中共中央和共産guo際)之間。

  毛澤東在青年時起就表現出對事情總不滿足于枝枝節節的解決,而是力求從大本大原上去探索。這種爭議多次地反複地出現,自然引起他要從更深的層次上進行思考。

  這個認識過程,正如他以後在《實踐論》中所總結的:“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在他看來,認識開始于實踐,認識又有待于深化。“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複了多次,于是在人們的腦子裏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産生了概念。”這樣就達到理xing認識的階段。這個飛躍很重要:“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

  毛澤東正是從“反複了多次”的事實中看到:這些爭議背後潛藏著的是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是毫不動搖地堅持從實際出發,另一種是只從主觀願望或某些書本上的現成結論出發。從這兩種不同思路出發,可以對同一事物作出完全不同的判斷和決策。因此,要解決各種具ti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必須從這個根本問題上著手。

  當然,對這樣一個問題的認識,也需要有個過程。毛澤東最初提出的是反對形式主義,也就是要反對那種不顧實際情況的需要,只是一成不變地從形式上來考慮問題,特別是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去執行上級指示。

  井岡山鬥爭的“八月失敗”後,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嚴厲地批評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不查當時環境”,“只知形式的執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去的命令”,“結果招致邊界與湘南兩方面的失敗,其錯誤實在非常之大”。①紅四軍七大前後發生的那場激烈爭論也是如此。最初爭論的熱點是紅四軍在當時情況下要不要設立軍委。毛澤東尖銳地指出:引起這場爭論的原因之一是“一種形式主義的理論從遠方到來”。這些人堅持設立軍委的理由看起來是冠冕堂皇的:“既名四軍,就要有軍委。”“完成組織系統應有軍委。”但這些說法完全是形式主義的:“現在只有四千多人一個小部隊,並沒有多數的‘軍’”。“行軍時多的遊擊時代與駐軍時多的邊界割據時代又絕然不同,軍隊指導需要集中而敏捷。少數同志對這些實際理由一點不顧及,只是形式地要在前委之下、縱委之上硬生生的cha進一個軍委,人也是這些人,事也是這些事,這是什麼人都明白在實際上不需要的。然而少數同志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非要設立不可,究竟有什麼理由可以說明呢?”毛澤東還指出,這些人攻擊紅四軍dang內有家長製,“同樣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觀察”。他從爭論中得出一個結論:“這種現象是形式主義與需要主義之不同。”“不從需要上實際上去估量,單從形式上去估量,這是什麼一種共産主義者的態度呢?!”“請問實際弄得不好,形式上弄得再好看又有什麼用chu呢?!”並且指出:“形式主義之來源是由于唯心主義。”②

  因此,他在起草紅四軍九大決議案時,把“唯心觀點”列入需要糾正的“dang內非無産階級意識的不正確傾向”,寫道:“唯心觀點,在紅軍dang員中是非常濃厚的,其結果對政治分析,對工作指導,對dang的組織,都有非常大的妨礙。因爲政治上的唯心的分析和工作上的唯心的指導,其必然伴隨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糾正的方法是什麼呢?毛澤東提出了三條:“(一)教育dang員用馬克思列甯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觀主義的分析和估量。(二)使dang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鬥爭策略和工作方法,使同志們知道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三)dang內批評要防止主觀武斷和把批評庸俗化,說話要有證據,批評要注意政治。”③

  同唯心主義、形式主義相對立的,便是毛澤東一向倡導的重視調查研究,堅持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是複雜的,調查研究應該是周密而系統的。毛澤東在《實踐論》中寫道:“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來。”

  在這以前,毛澤東曾作過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永新、甯岡七個有系統的社會調查,湖南那五個縣是大革命時代做的,永新、甯岡兩個是井岡山時代做的,但這些材料因爲馬日事變和井岡山失守而損失了。

  古田會議後,紅四軍回師贛南,分兵發動群衆,深入土地革命,在贛南逐步形成一塊比較鞏固的根據地。一九三○年五月,紅四軍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攻克尋烏縣城,在這裏停留了一個月,環境比較安定。這樣長時間的停留,在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後是少見的。

  毛澤東利用紅四軍正分散在安遠、尋烏、平遠發動群衆的機會,在尋烏縣委書記古柏協助下,接連開了十多天座談會,進行社會調查。這是他以前還沒有過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調查。調查的目的xing很明確。毛澤東說過:這正是對“中guo的富農問題我還沒有全般了解的時候,同時我對于商業狀況是完全的門外漢,因此下大力來做這個調查”。參加調查會的有一部分中級幹部,一部分下級幹部,一個窮秀才,一個破産了的商會會長,一個在知縣衙門管錢糧的已經失了業的小官吏,共十一人。尋烏這個縣,正介于閩粵贛三省的交界chu,明白了這個縣的情況,三省交界各縣的情況大概相差不遠。

  毛澤東把這次調查的結果,整理成《尋烏調查》,共五章三十九節,八萬多字。這個調查,對尋烏縣的地理環境、交通、經濟、政治、各階級的曆史和現狀等,進行了全面而詳細的考察分析。不僅調查了農村,還調查了城鎮,尤其調查了城鎮的商業和手工業狀況及其曆史發展過程和特……

毛澤東傳第10節 反對本本主義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0節 反對本本主義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