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毛澤東傳第11節 不打南昌打吉安上一小節]安、上高地區。這時,魯滌平判斷紅軍將要進攻南昌,急調三個旅加強南昌防務。二十九日,朱德、毛澤東下達“相機進占牛行車站”的命令。八月一日,紅十二軍代軍長羅炳輝奉命率兩個縱隊進占南昌對岸的牛行車站,隔江向南昌鳴槍,以紀念南昌起義三周年,並從實地偵察敵情。羅炳輝回來後,說明南昌民
軍隊防務嚴實,不宜進攻。朱德、毛澤東立即下令紅一軍團“撤圍南昌向安義、奉新北上”。這是
民
軍隊兵力空虛的地區。紅一軍團在安義、奉新一帶分兵發動群衆,並進行擴大紅軍的工作。
進攻南昌、九江是中共中央的命令。要改變這個重大部署,必須作出解釋。八月十九日,毛澤東給中央寫信說道:“若直進南昌,則敵人主力沒有消滅且在我軍後,南昌又四面皆,于勢不利,故乘虛渡河向南昌對岸,前進攻擊牛行車站爲目標,舉行八一示威”。“敵人在南昌城不還一槍、不出一兵。我們此時找不到敵人打,既不能攻南昌,八一示威任務已經達到,遂向奉新、安義散開工作,發動群衆,籌款,做宣傳等”。⑧
從長汀北上以來,毛澤東、朱德始終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機動地使用兵力,不斷改變進軍方向,沒有機械地執行中共中央關于進攻南昌、九江的命令,因而不僅避免了“左”傾冒險主義可能造成的損失,紅軍還得到較大的發展,由長汀出發時的一萬人左右發展到一萬八千人,爲日後的大規模反“圍剿”戰爭打下了基礎。
不久,瞿秋白、周恩來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會上,選舉毛澤東爲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補選朱德爲中央候補委員。
八月七日,毛澤東在奉新得到七月三十日和八月一日的上海報紙,得知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已乘虛攻克湖南省會長沙(中原大戰爆發後,反蔣的李宗仁、張發奎部從廣西大舉北進湖南,民
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四路軍總指揮何鍵急忙調兵抗擊,長沙防禦力量薄弱)。幾天後,又獲悉紅三軍團已撤出長沙,並在平江地區受到何鍵部的追擊。紅一軍團立刻向湘贛邊境西進,同紅三軍團靠攏。十八日,在萬載得悉湘軍追擊部隊右路的第三縱隊四個團已突進到兩省交界
的浏陽文家市一帶,和其他兩路距離較遠,態勢較爲孤立。毛澤東、朱德當機立斷,當夜發出奔襲文家市的命令。
二十日拂曉,紅一軍團主力在當地赤衛隊配合下,向文家市突然發起猛攻。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立足未穩的湘軍三個團、一個營及一個機槍連,擊斃第三縱隊司令兼第四十七旅旅長戴鬥垣。這是紅一軍團建立後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對支援紅三軍團有重要意義。這次戰鬥本來可以繳獲一部無線電臺。湘軍潰退時,丟下一部電臺還在工作,但紅軍戰士好奇,把電臺給砸爛了。當時紅軍的通訊器材很缺乏,還沒有建立無線電通訊,毛澤東很惋惜,說這就是遊擊主義的破壞,要製止戰爭中的破壞行爲,非經過長期深入的教育不可。
戰鬥結束後,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于二十三日北上浏陽永和市,同由平江地區南下的紅三軍團會合。兩個軍團的前委舉行聯席會議,決定把兩個軍團合編爲中紅軍第一方面軍,共有兵力三萬多人,是當時最強大的工農武裝力量,由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成立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任書記;同時,成立中
工農革命委員會,統一指揮紅軍和地方政權的工作,由毛澤東任主席。
紅一方面軍成立後,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是什麼?毛澤東主持召開總前委會議進行討論。據滕代遠後來回憶:“這時,中央又命令一方面軍再去打長沙,三軍團也有不少人主張打長沙,當時我們認爲,第一次三軍團二萬多人也打了長沙,現在四萬人還不能去打嗎?”⑨當時紅軍士氣旺盛,但還不具備進攻大城市的條件。第一次進攻長沙,因對方守備力量薄弱而攻入了,但敵軍一集中兵力反攻,就被包圍在城內,突圍時遭受很大損失。這時,長沙城內的民
軍隊比紅軍多一倍多,而且築有較強固的防禦工事。紅一、三軍團剛剛會合,才開始由遊擊戰向運動戰發展,還缺乏攻堅的裝備、技術和經驗。所以,毛澤東、朱德對中央這個指示提出疑問,認爲就紅軍的裝備條件來看,長沙不易攻下。但上有中央命令,總前委內部又有不少委員主張打長沙,最後,毛澤東、朱德仍尊重多數委員的意見,由會議決定再次進攻長沙。
依據總前委的決定,毛澤東、朱德于八月二十四日下達紅一方面軍分“三路向長沙推進”的命令。紅一方面軍主力在二十九日進抵長沙近郊。總前委從偵察中獲悉,長沙守軍有六個師又一個旅,共三十一個團,又有堅固的防禦工事,而紅一方面軍的十三個師實際上相當于十三個團,雙方強弱懸殊,決定采用“誘殲敵軍于其工事之外、然後乘勝攻入長沙”的作戰方法。⑩然而,長沙守軍堅持憑工事固守,不肯出擊,紅一方面軍抓不到殲敵的戰機,部隊內部要求攻城的呼聲甚高。于是,紅一方面軍總部在九月一日晚,發出在第二天向長沙發動總攻的命令。這次戰鬥異常激烈。盡管指戰員英勇奮戰,甚至采用“火牛陣”的方法,想用牛群來沖破敵軍的電網,仍沒有奏效。何鍵看到紅軍進攻受阻,在三日晨派兩個多旅出擊,被紅一軍團擊潰。這以後,守軍不再出擊。十日,紅一方面軍發動第二次對長沙的總攻擊,連續幾次強攻,激戰到十一日拂曉,仍沒有能突破守軍的陣地。
紅一方面軍圍攻長沙十六天,兩次總攻都沒有奏效,誘殲敵軍的計劃也沒能實現,又得到李宗仁,張發奎的部隊已到達湘潭的消息。九月十二日,毛澤東主持召開有湖南省委代表參加的方面軍總前委擴大會議。大家認爲,李、張部隊到湘潭不是打何鍵而是爲了進攻紅軍,紅軍有腹背受敵的危險,從而下決心從長沙撤圍。撤圍後退到哪裏?會上有四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爲不應該放棄對長沙的進攻計劃,可由株洲萍鄉鐵路撤退,以消滅後面的敵人;二是撤退到嶽州;三是撤退到江西袁州;四是撤圍長沙,改打南昌。最後由毛澤東作總結,會議決定先退株洲、萍鄉,休整待機。⑾
對這次攻打長沙的教訓,毛澤東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說:“此次攻長沙不克,其原因有三:(一)未能消滅敵之主力于打工事之前。敵共有三十一團之衆,我在文家市、猴子石兩役雖已消滅敵兵在五團以上,但大部隊尚未消滅即退入城壕,因此敵有余力守城。(二)群衆條件不具備。城內無工人暴動、無士兵暴動以爲響應,粵漢路、株萍路及對河群衆沒……
毛澤東傳第11節 不打南昌打吉安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