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第2小節

《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

第2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上一小節]二十八日,紅一方面軍主力接連兩次冒著嚴寒在譚師將要開到的小布地區設伏,准備出其不意地將該師殲滅于運動之中,但因譚道源不敢孤軍深入而沒有打成。紅軍立刻撤出陣地,繼續忍耐待機。夜裏,毛澤東和朱德一起商議作戰行動時說:“機會總是要來的,我們還得耐心地等一等。”③

  就在二十八日那天,魯滌平命令所屬各師向紅軍發動總攻擊。一向驕橫的第一縱隊司令兼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瓒得知紅軍內部發生“富田事變”,以爲正是大舉進攻的好時機,立即出動,把第五十四旅留守東固後方,qin率師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在第二十八師一個旅的配合下,向龍岡推進。

  龍岡接近紅軍主力集中的地方,群山環抱,中間是狹長的盆地,當地群衆又能幫助封鎖消息,是紅軍設伏的好場所。張師出動的當晚,毛澤東、朱德向全軍下達命令:“張輝瓒部經善和、藤田到達潭頭,現向上固、龍岡推進中。”“方面軍決定改換目標,橫掃在我左翼當前之敵。”④第二天晚八時,毛澤東、朱德乘張師剛剛進占龍岡、孤軍深入、立足未穩的機會,下達攻擊命令。

  十二月三十日淩晨,細雨濃霧。毛澤東、朱德步上龍岡、君埠之間的黃竹嶺臨時指揮所。毛澤東對朱德說:“總司令,你看,真是‘天助我也!’三guo時,諸葛亮借東風大破敵兵;今天,我們乘晨霧全殲頑敵啊!”⑤

  張輝瓒率部由龍岡向五門嶺推進,剛進入狹窄山路時,突然遭到預先在這裏設伏的紅軍居高臨下的猛烈襲擊,退路又被切斷。戰鬥從上午十時開始,激戰到下午六時。由于紅軍集中了兵力,四面包圍,以主力從敵軍側後攻擊,全殲了第十八師師部和兩個旅近一萬人,活捉張輝瓒。

  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毛澤東以十分興奮的心情,寫下了脍炙人口的《漁家傲》。它的前半阕是: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瓒。

  紅一方面軍乘勝揮師向東,抄近路,翻過一座高山,直取譚道源部第五十師。一九三一年一月三日晨,紅軍進抵東韶附近,向第五十師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鬥,共殲該師三千多人。其他各路guodang軍隊倉皇退走。

  在五天內,紅一方面軍連續打了龍岡、東韶兩個大勝仗,共殲“圍剿”軍一個半師一萬五千多人,繳槍一萬二千余支,勝利地打破了guodang軍隊的第一次“圍剿”。

  龍岡戰鬥結束後,魯滌平立刻向蔣介石報告戰況,其中有“龍岡一役,十八師片甲不還”之語。蔣介石回電說:“十八師失敗,是乃事之當然,不足爲怪。我兄每聞共dang,便張皇失措,何膽小乃爾!使爲共dang聞之,豈不爲之所竊笑乎?吉安爲贛中重鎮,望嚴督固守,只許前進,不許後退。”⑥

  毛澤東、朱德在返回小布途中,接見了這次戰鬥中解放過來的原來guodang軍隊的無線電臺人員王诤、劉寅等人,歡迎他們參加紅軍,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隊,由王诤任隊長、馮文彬任政治委員,爲開展無線電偵察,准確掌握敵軍動向提供了條件,對以後多次反“圍剿”作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次反“圍剿”戰爭取得的勝利,是中guo紅軍建立三年以來對guodang軍隊取得的最巨大的勝利,在全guo引起強烈震動。二月間,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給中guo紅軍及各級dang部訓令》中說:“紅軍一、三集團軍與江西勞動群衆,在蘇維埃政權之下的一致行動,得到了出人意外的結果,他們在偉大的中guo革命發展史上,已經寫上了新的光榮的一頁。”⑦

  毛澤東清醒地估計到,蔣介石遭到這次打擊後決不會就此罷手,一定會發動新的大規模進攻,因此,立刻抓緊戰備,特別是發動根據地廣大軍民進行迎擊新的“圍剿”的准備。紅一方面軍經過兩個多月的攻勢作戰,先後占領廣昌、石城、瑞金等縣城;在幾縣交界chu摧毀了不少地主豪紳武裝的土圍子,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健全區、鄉蘇維埃政權和dang團組織;恢複並發展了地方武裝;並在根據地各縣境內大力發動群衆,打土豪,分田地,籌集給養和經費。紅一方面軍還總結第一次反“圍剿”的作戰經驗,開展有針對xing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這些部署,爲打破新的“圍剿”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第一次大規模“圍剿”的失敗,使蔣介石感到震驚。二月初,他派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南昌行營主任,統一指揮湘、鄂、贛、閩四省“圍剿”部隊。四月初,調集十八個師另三個旅共二十萬人,投入的兵力比第一次增加了一倍。同時,鑒于第一次慘敗的教訓,在作戰方式上也有很大變化,“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爲要旨”,以“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爲作戰方針,從江西吉安到福建建甯構成東西八百裏的弧形戰線,分四路向中央革命根據地步步推進。“他們在這一大包圍的布置之下,行動上是非常穩重的,步步爲營,穩紮穩打,特別的防備冒進深入,被我們各個擊破,他們每日進展只五裏、十裏或廿裏。並且在大隊前進的先一日必用幾營或一團去遊擊一次,偵察詳細後才進,並且到達了一個地方,即馬上建築強固的工事,並召回地主豪紳組織善後委員會組織民團,這是敵人對二次戰爭的策略與布置。”⑧

  依據“圍剿”軍的前進態勢,三月下旬,毛澤東、朱德發布紅一方面軍tuo離同敵軍接觸、南移整訓和籌款的命令,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三萬多人從根據地北部邊緣後撤到廣昌、甯都、瑞金一帶。毛澤東隨方面軍總部移駐甯都縣的青塘。

  這時,蘇區的領導機構已有了變化。一月十五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甯都小布成立中共蘇區中央局,項英任代理書記,毛澤東、朱德、曾山爲委員;並成立以項英爲主席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毛澤東擔任副主席(毛兼任政治部主任);同時撤銷中共紅一方面軍總前委和中guo工農革命委員會。“項英當時雖然是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但由于他剛從上海來此不久,又不大懂得軍事指揮,缺乏對敵作戰經驗,所以,在當時作戰指揮上,毛澤東仍然能夠起主要作用。”⑨

  三月十八日,項英主持召開中共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會上,有人認爲敵軍有二十萬人,紅軍只有三萬多人,雙方力量懸殊,主張紅一方面軍撤離根據地,另尋出路;毛澤東堅決反對這種主張,認爲憑借根據地內的有利條件,一定能打破guodang軍隊的“圍剿”。這次討論沒有取得結果,未能就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作出決定。

  四月上旬,任弼時、王稼祥、顧作霖組成的中央代表團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隨後轉到甯都青塘,參加蘇區中央局的……

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