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第3小節

《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

第3小節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上一小節]領導工作。十七日,蘇區中央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繼續在青塘舉行。會議聽取了中央代表團傳達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在所作的決議中基本肯定了毛澤東爲書記的紅四軍前委的工作,認爲:在汀州會議以前,四軍前委“路線是一般正確的,是執行中guodang六次大會的正確路線的”,“堅決的執行土地革命來爭取群衆”,“貢獻了土地問題許多寶貴的經驗”;對紅軍建設有了正確的了解,“建立了紅軍的整個製度,如建立dang的領導,建立政治委員製度,建立士兵委員會,建立軍需製度和籌款路線,特別是建立做群衆工作的路線等”。同時又認爲,前委“采取了冒險路線,去向大城市冒進”等。⑩

  在guodang軍隊重兵壓境的情況下,最緊迫的問題還是要確定第二次反“圍剿”的戰略方針。會上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蘇區中央局代書記項英等許多人仍認爲,敵我力量懸殊,敵軍的嚴密包圍難以打破,並抓住中央三月二日指示信中“爲著保全紅軍實力(基本力量),遇必要時可以抛棄舊的與組織新的蘇維埃區域”那句話,主張將紅軍主力轉移到根據地以外去。還有些人主張“分兵退敵”,認爲這樣做“一則可以使敵人包圍落空,一則目標轉移,可以退敵”。毛澤東反對這兩種主張,繼續堅持依托根據地的有利條件,就地誘敵深入,依靠根據地內的軍民來擊破敵軍的“圍剿”,並力主集中兵力,指出分兵不但不能退敵,反而會給紅軍帶來更大的困難。他的意見只得到朱德、譚震林等人支持,在會上chu于少數地位。因此,他便提議擴大會議範圍,來討論這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方針問題。這個提議被接受了。第一方面軍參謀長朱雲卿走出會場時擔心地說:“大敵當前,中央局這樣不統一,可不是件好事啊。”⑾

  擴大會議的參加者,除中央局成員外,包括各軍的軍長、政委,有時還有參謀長和政治部主任。毛澤東在發言中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紅軍打破guodang軍隊這次“圍剿”的條件比第一次反“圍剿”還要好,勝利的可能xing更大。會上,許多紅軍高級幹部發言,堅決主張在根據地內打破敵軍的第二次“圍剿”。周以栗依據創建蘇區的實際經驗,批判了“山溝溝裏沒有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看法,提出毛澤東等從實際出發,對具ti情況作具ti分析,創立革命根據地,指揮紅軍打勝仗,就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贛西南和閩西特委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主力紅軍退出根據地。這樣,毛澤東等的意見由少數變成了多數。

  打不打的問題解決後,緊接著就是反攻從哪裏開始的問題,會上又發生了爭論。有些人主張先打在興guo的蔣光鼐、蔡廷锴的第十九路軍,認爲打垮十九路軍便于紅軍的發展,可以伸開兩手到湘南到贛南。蘇區中央局秘書歐陽欽不久後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這時澤東同志意見認爲在進攻我們的人中,蔣蔡比較是強有力的,在曆史上未曾打過敗仗,曾經在湘南把張發奎打得落花流shui,我們現在主要的是擇敵人弱點打破,打蔣蔡沒有絕對勝利的把握,我們應打王金钰這路,因爲這路敵人既弱且地勢群衆都好。”⑿他還指出,從富田地區的王金钰部打起,向東橫掃,可以在閩贛交界的建甯一帶擴大根據地,征集資財,便于打破下一次“圍剿”。如果由東向西打去,則限于贛江,戰局結束後沒有發展余地。若打完再東轉,又勞師費時。會議經過討論,采納了毛澤東提出的作戰方針。“關于先打弱敵還是先打強敵的問題,毛澤東同志在會後閑談時曾說:他們不懂得在戰略上也先打弱敵的道理,是古已有之的。《管子》中說:‘故凡用兵者,攻堅則韌,乘瑕則神。攻堅則瑕者堅,乘瑕則堅者瑕。’(《管子·製分》)。不是古人早已講過了的嗎?”“但他在爭論中不用這些,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說服了大家。”⒀這個正確決策,對整個戰役的勝利發展具有決定xing的意義。

  會議一結束,毛澤東、朱德立刻在四月十九日簽發命令:“目前敵軍的行動似以甯都爲目標,步步爲營地向我軍前進”;本方面軍“決心以極迅速行動首先消滅王金钰敵軍,轉向敵軍圍攻線後方與敵軍作戰,務期各個消滅敵軍,完成本軍任務”。⒁部隊在龍岡一帶集中完畢後,又向西推進二十公裏,在群衆條件和地形都十分良好的東固地區逼敵而居,沈著地埋伏了二十五天,隱蔽待機。

  毛澤東在龍岡時,同中央代表團的王稼祥進行深談,詳細敘述了紅一方面軍的鬥爭曆史和當時爭論的問題,並向他提供了便于了解這些曆史狀況的許多文件。王稼祥理解了毛澤東的主張,並在不少問題上給予支持。四月三十日,蘇區中央局在東固又一次討論反“圍剿”問題。參加這次會議的歐陽欽給中央的報告中寫道:

  “對策略的問題又提出來討論,由澤東同志先報告。這一次討論的精神則完全轉變了,認爲目前全guo革命是高漲的,我們應取積極進攻策略。敵人包圍我們的軍事力量雖多,但有許多弱點,如在包圍的軍閥與軍閥不一致,指揮不統一;他們軍官與兵士中間不一致,兵士不願打紅軍;沒有群衆條件,地勢不熟,給養運輸非常困難。我們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雖然很小,但我們有幾個優點:第一紅軍好,此時士兵群衆鬥爭情緒非常之高,幹部非常熱烈,紅軍上下一致的團結力非常堅強,大家都是磨拳擦掌的要打。第二群衆好,群衆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敵人的摧殘,鬥爭情緒當然好,對紅軍是極端擁護。第三是地勢好,我們對于這帶地勢都非常熟悉,我們可以占領優越的地勢以進攻敵人。現在敵人有這多弱點,我們有這多優點,我們是可以以少勝衆的。在曆史上以少勝衆的事實很多,革命的軍隊要能以少勝衆。所以當時最後決定的策略是:‘堅決的進攻,艱苦的奮鬥,長期的作戰,以消滅敵人’。並且承認過去的‘分兵’的策略是機會主義。”⒂

  這一策略決定後,根據地軍民一齊動員。紅軍中各軍都召開誓師大會,並利用五一節的群衆大會進行宣傳鼓動。中革軍委總政治部按照毛澤東幾次講話的精神,向全ti軍民印發了《第二次大戰的八大勝利的條件》的文件。

  三萬多紅軍在二十多天內隱蔽在東固這個山區,畢竟會帶來一些困難。一些指戰員求戰心切。有些人還認爲:要進攻從富田出動的王金钰部必須先穿過蔡廷锴、郭華宗兩師之間二十五公裏的空隙,說這是鑽“牛角尖”,過于冒險。毛澤東又耐心地做了工作,說明誘敵就我、待敵tuo離陣地後將它殲滅于運動中的作戰方法並不是鑽“牛角尖”,即便真是“牛角尖”,也要鑽通它,而且能夠鑽通它。在隱蔽待機過程中,傳來過幾次不……

毛澤東傳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12節 打破三次“圍剿”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