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毛澤東傳第1節 出鄉關上一小節]把父接到長沙住了一陣。父
後來不再幹涉他的選擇,繼續供他上學。毛澤東是很感激的。毛順生于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患急
傷寒去世,時年五十歲。
父母的教養對兒童成長的關系很大,學堂的教育則影響著少年未來的發展。
毛澤東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湘鄉唐家坨的外婆家度過的。外祖父家雖是務農的,但有一個舅舅在開館教讀,毛澤東有時也在那裏聽聽。直到一九○二年八歲時,父母把他接回韶山入私塾開始讀書。十六歲前,中間曾停學兩年在家務農,其余時間內他先後在韶山一帶的南岸、關公橋、橋頭灣、鍾家灣、井灣裏、烏井、東茅塘六
私塾讀書。毛澤東後來把自己的私塾生活概括爲“六年孔夫子”③。在上學期間,他早晚還要放牛拾糞,農忙時也參加收割莊稼。
這時,科舉已經廢除,新式學堂已經開設。西學東漸、赴東瀛求學已成時代風氣。就在毛澤東八歲接受啓蒙那年,後來對他影響很大的恩師楊昌濟和他欽佩的文化巨人周樹人(魯迅)先後去了日本。在韶山,私塾仍是兒童們求學的唯一選擇。父供他念書,沒有多大的雄心,無非是略識幾個字,便于記帳或打官司等。毛澤東照例從《三字經》、《百家姓》、《增廣賢文》、《幼學瓊林》這些普及讀物入門,去接觸他從小注定要接受的儒家文化傳統。隨後是點讀“四書”“五經”。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保存著他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毛澤東不大喜歡這些枯燥難懂的經書,但他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仍然學得很好。自幼爛熟于的知識,是很難抹去的,成年後常會自然地使用。以後,讀了《左傳》,使他對曆史産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培養了他“鑒古知今”的愛好,幫助了他後來的“古爲今用”。
少年時的毛澤東很相信孔孟之道,而老師照本宣科的教法對他沒有吸引力。一九○八年在井灣裏私塾就讀時,他最愛讀被塾師稱爲“閑書”和“雜書”的《浒傳》、《西遊記》、《三
演義》、《精忠嶽傳》、《隋唐演義》等舊小說。在學校裏,老師不讓讀,他用課本擋住偷著讀;在家裏,父
不讓讀,他就用布把窗戶遮住,使父
看不見燈光。
毛澤東讀了這些故事,他就和小朋友乃至村裏的老人們互相講述。他後來回憶說:“有一天我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裏面沒有種田的農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民做主人公。”作爲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對這一點納悶了很久。他開始分析小說的內容,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是不必種田的,因爲土地歸他們所有和控製,顯然讓農民替他們種田”④。他覺得這樣是不平等的。
農民們自然常要反對這種不平等。《浒》裏彙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澤東心目中的英雄。這種影響是意味深長的,在後來艱難備嘗的革命生涯中,《
浒傳》一直是他放在手邊常常閱讀的書。
毛澤東在舊小說裏關注的事情,在現實社會中也發生了。一九一○年四月,長沙發生了饑民暴動。起因是荒年糧價飛漲,有人率全家投塘自盡。饑民們湧到巡撫衙門請願,反而遭到槍擊,當場打死十四人,打傷的更多。他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放火燒了巡撫衙門,搗毀了外洋行、輪船公司、稅關。清政府派兵鎮壓,暴動者的鮮血染紅了浏陽門外的識字嶺(二十年後,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也是在這裏犧牲的),被殺者的頭顱高高挂在南門外示衆。
幾個賣蘭花豆的湘鄉小販逃出長沙,把饑民暴動的消息傳到了韶山。大家憤激地議論了好幾天。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人對這件事逐漸淡忘了,毛澤東卻久久不能平靜下來。他覺得那些參加暴動的人都是善良的老百姓,只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才起來造反,結果無辜被殺。這使他很痛心。幾十年後,他感慨地說:這件事“影響了我的一生”⑤。
第二年,青黃不接的時節,韶山一帶又鬧糧荒。饑民們組織起來“吃大戶”,劫走了毛順生准備運往縣城粜出的一批大米。毛順生氣得要命,毛澤東並不同情父,“又覺得村民們的方法也不對”⑥。
一個叫李漱清的維新派教師從外地回到韶山,毛澤東很欽佩他,常去聽他講各地見聞,特別是維新變法的故事。這期間,讀到一本十幾年前出版的叫《盛世危言》的書,作者是鄭觀應,書裏講社會要改良,毛澤東非常喜歡。這樣,他開始知道一些發生在山外的當今中的大事,感到中
不能守著老樣子不變了。毛澤東也不願再守著老樣子不變了。
他十六歲了,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沖和唐家坨。父本來打算送他到湘潭縣城一家米店當學徒,可是他到外面繼續求學的願望更迫切。恰好在這時,表哥文詠昌告訴他,離韶山五十裏的湘鄉縣立東山小學堂在講授新學。他聽了很動心,便先後請八舅文玉清、堂叔毛麓鍾和表哥王季範勸說父
。毛順生聽後,覺得兒子進洋學堂也許是件有利的好事,就同意了。
一九一○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曆程中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象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每天必看的帳簿裏:“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
不青山。”
東山小學堂在湘鄉縣城附近的東臺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裏,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已經死了,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爲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要有康有爲、梁啓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啓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爲、梁啓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並不知道,此時孫中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爲時代的主流。但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
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啓蒙上下很大工夫。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日本刊印《新民叢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産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
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梁啓超曾主講于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裏接受政治啓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時,表哥文詠昌曾借給他一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
毛澤東傳第1節 出鄉關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