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毛澤東傳>第2節 師範生

《毛澤東傳》第2節 師範生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毛澤東決定重新回到學校讀書。

  這時,湖南省立第四師範發出的一則不收學費、膳宿費也很低、畢業後即可擔任教師的招生廣告,引起了他的興趣。一年前,他考入全省高等中學的試題就是《民guo肇造,百廢待興,教育、實業何者更爲重要》,他以梁啓超的“以教育爲主腦”之說立意下筆。現在,再三權衡,覺得自己將來還是最適合當教師。

  一九一三年春,毛澤東考入五年製的第四師範。第二年春,第四師範合並到第一師範,毛澤東被編入第八班。四師是春季開學,一師是秋季開學,因此他重讀了半年預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師畢業,前後共做了五年半師範生。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在長沙南門外妙高feng下,面對著滔滔北流的湘江:東側靠著粵漢鐵路。隔江望去,西岸是郁郁蔥蔥的嶽麓山。周圍的大自然環境是那麼優美。經常馳過的火車發出隆隆的轟鳴聲,又不時傳來時代的氣息。

  第一師範創建于一九○三年,最初稱湖南師範館,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張棫講學的城南書院。同朱熹講學的嶽麓書院只有一江之隔。一九一二年改稱現名。它的規模、教師力量和設備,都是毛澤東以往讀過的幾所學校所不能比擬的。校章規定的教育方針“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義”,即“道德實踐”、“身ti活動”、“社會生活”,“各種教授應提倡自動主義”,很強調人格和學識的全面培養。學校還先後聘請了一批學識淵博、思想進步、品德高尚的教師,如楊昌濟、徐特立、方維夏、王季範、黎錦熙等。與毛澤東差不多同時,一批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也紛紛考入第一師範,其中有蔡和森、張昆弟、陳章甫、羅學瓒、周世钊、李維漢、蕭子升、蕭子棫等。本來已是秀才,比毛澤東大十七歲的何叔衡,也一起考了進來。在當時的湖南,一師堪稱培養新青年的搖籃。

  第一師範對毛澤東的成長無疑産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他在這裏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他的思想隨著新舊交替的時代前進,開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見解,獲得社會活動的初步經驗,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當毛澤東進入一師時,中guochu于令人難熬和困惑的沈悶歲月。皇朝變成了共和,中guo卻並未由此獲得新生。人們在革命前所預期的民族獨立、民主和社會進步不僅沒有到來,相反,在很短的時間裏,日本強迫中guo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恢複帝製,張勳又演出複辟鬧劇,各路軍閥的割據混戰愈演愈烈,思想界也掀起一gu尊孔讀經的逆流。沈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嚴峻的現實不允許人們長期沈浸在迷惘之中。新的一代在探索著新的出路。

  毛澤東當時還是個正在求學的學生。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中,他爲自己規定的讀書目的是什麼呢?

  青年人求學,大多喜歡談立志,諸如將來要當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澤東認爲,離開真理來談立志,只是對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簡單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尋找真理,然後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即終身無志”①。一九一五年九月,在給好朋友蕭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爲人之學”、“爲guo人之學”、“爲世界人之學”。這以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說:“齑其躬(意思是: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guo與群,仁人君子所慾爲也。”

  看來,心系社會,苦學砺志,是這位師範生當時最基本的自我設計。

  在一師,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教倫理學的楊昌濟。楊昌濟,字華生,長沙板倉人。自幼飽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尤喜程朱之學。一九○三年留學日本,改名懷中,意思是身在異邦,心系中土。六年學成後又赴英guo修學三年,然後遊曆德guo、瑞士。歸guo後,數次辭謝做官而從學,以教書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職。他的博學和高尚人格,吸引了一批進步青年在自己的周圍。

  他在一師講修身課時,要求學生“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後一言一動皆期合此理想)”。鼓勵他們要“奮鬥”,“有朝氣”,“有獨立心”,能“立定腳跟”,而辦事又要“精細”,“小不謹,大事敗矣”。對學問,他認爲要“貫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他總是努力鼓勵學生立志做有益于社會的正大光明的人。

  毛澤東很喜歡楊昌濟的課,還時常去他的家裏討論問題,假期裏有時也放棄回家的機會,到板倉楊宅請教。他自稱:“近年來有所寸進,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問難得者多。”一九一四年,毛澤東和同學們曾組織一個哲學小組,還請楊先生擔任指導。師生之間,相交甚深。毛澤東在一九一五年七月給友人的信中說:“弟觀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爲不可及。”這對青年毛澤東所起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難以磨滅的。

  楊昌濟在長沙的學生先後以千百計,他最欣賞的是毛澤東和蔡和森兩人。一九一五年四月五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毛生澤東,言其所居之地爲湘潭與湘鄉連界之地,……渠之父先亦務農,現業轉販,其弟亦務農,其外家爲湘鄉人,亦農家也,而資質俊秀若此,殊爲難得。余因以農家多出異材,引曾滌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務農二年,民guo反正對又曾當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曆也。”看來,楊昌濟一開始便把這個學生看作“異材”的。

  除楊昌濟外,毛澤東還常到徐特立、黎錦熙、方維夏等老師那裏去求學解疑。這在黎錦熙一九一五年的日記中有多chu記載,所談內容有“讀書方法”,“在校研究科學之術”,也有“改造社會事”。

  從四月到八月,毛澤東共去拜訪了黎錦熙近二十次。九月,黎離湘赴京,在教育部做教科書特約編輯員。兩人仍書信不斷,相交介乎師友之間。黎很看重他,在這年七月三十一日的日記中寫道:“在潤之chu觀其日記,甚切實,文理優于章甫,笃行兩人略同,皆可大造”。

  在學校的課程中,毛澤東把重點放在修身、哲學、guo文、曆史和地理等幾門上,對數學、圖畫不花很多精力。他給朋友的信中說:“從前拿錯主意,爲學無頭序,而于學堂科學,尤厭其繁碎。今聞于師友,且齒已長,而識稍進。于是決定爲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②他每天總是在天se微明時就起身,晚上熄燈後還借外面一點微弱的燈光苦讀,從不肯lang費半點時間,而且持之以恒。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時代思想家的著作,從二十四史到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從《昭明文選》到《韓昌黎全集》,從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到本省的縣志,他都認真地研讀。他在給好友蕭子升的信中開列了七十七……

毛澤東傳第2節 師範生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2節 師範生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