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年下半年,毛澤東從對內外局勢的分析出發,一再向
內發出警告:要有足夠的精神准備,來應付突然發生的事變,應付最危險最黑暗局面的到來。這種危險果然很快就出現了,那就是
民
頑固派在一九四一年一月製造的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同一年前那次反共gāo cháo不同,這時鬥爭的焦點已從華北轉移到華中。
位于黃河和長江之間的華中地區,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連結八路軍和新四軍之間的樞紐,是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方。當日本侵略軍占領華中地區以後,在敵後同樣有著一大片可以發展抗日遊擊戰爭的廣闊空間,這裏的人民同樣熱切地期望有人能領導並組織他們起來打擊侵略者。
毛澤東在華北敵後抗戰的戰略展開大完成後,很快就把眼光投射到這塊重要地區上來。他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就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任務。他說:“爲了策應正面主力軍的戰鬥,爲了准備轉入新階段,應把敵後遊擊戰爭大
分爲兩種地區。一種是遊擊戰爭充分發展了的地區如華北,主要方針是鞏固已經建立了的基礎,以准備新階段中能夠戰勝敵之殘酷進攻,堅持根據地。又一種是遊擊戰爭尚未充分發展,或正開始發展的地區,如華中一帶,主要方針是迅速地發展遊擊戰爭,以免敵人回師時遊擊戰爭發展的困難。”他強調:“現在就應該准備這一形勢的到來。”①會後,周恩來在一九三九年春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幫助他們確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正確方針。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華中敵後,負責指導華中工作。
新四軍向華中發展,面對著和八路軍向華北敵後發展時不同的許多新的困難。首先,新四軍是抗戰開始後由原先分散在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不包括瓊崖紅軍遊擊隊)的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的,指揮系統以前並不統一,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也比八路軍差,需要經過整編訓練,再開赴前方作戰。其次,華中大部分是平原、湖沼、網,地勢不利于遊擊戰爭的初期發展。再次,新四軍組建比較晚。軍部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才成立。一九三八年二月,軍部命令江南各遊擊隊到皖南歙縣的岩寺集中,江北各遊擊隊分別在湖北黃安七裏坪和河南確山竹溝集中。當他們進行整編訓練後准備開赴華中敵後時,華中敵後的政治形勢已比八路軍初入華北時要複雜得多,新四軍不僅要同日軍作戰,而且要時刻防備
民
頑固派從背後來的襲擊。劉少奇曾敘述過這種情況:“由于敵人的進攻,
民
最初對敵後的形勢估計得過分嚴重,他們驚慌失措,退卻逃跑。那時敵後是空虛的。到了這時候,
民
逐漸了解了敵後的具
情形,又看到我們在華北敵後的大發展,它對于敵後的觀念有了改變,覺得敵後還是可以經營的。
民
最初是不願到敵後去的,而指令我們到敵後去抗戰,他們自己站在後方。然而在此時,他們就大膽、積極地向敵後伸展,恢複他們在敵後的統治,並嚴格限製與排擠我們。”②
當時主持新四軍工作的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項英,在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和組建新四軍的工作中是有功績的。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弱點:缺乏遠大的戰略眼光,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他過分誇大了面對的這些困難,舉棋不定,贻誤了新四軍向華中敵後發展的最好時機。
一九四○年初,新四軍的兵力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區:葉挺、項英率新四軍軍部和第三支隊駐在皖南;陳毅、粟裕率新四軍第一、二支隊開辟蘇南根據地後成立江南指揮部;張雲逸率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辟皖東根據地後成立江北指揮部。
這時,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新四軍的戰略發展方向應該放在哪裏?對這個問題,有著兩種不同意見。劉少奇到中原後向中共中央建議:抽調八路軍一部南下,而在江南的新四軍渡江北上,大力發展蘇北。項英則認爲:華中的南部各省在政治上和群衆基礎上都對我有利,北部的發展也必須有南部配合,況且駐皖南的部隊要北渡不但是困難的,而且是危險的。因此,他主張:努力發展和增強皖浙贛等地的工作。
面對這樣兩種意見,毛澤東、洛甫、王稼祥等在一月十八日舉行中央書記會議,經過研究,決定支持劉少奇的意見。十九日,王稼祥起草了中央書記
致項英並東南局電,指出:“新四軍向北發展的方針,六中全會早已共同確定,後來周恩來到新四軍時,又商得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一致意見。華中是我們目前在全
最好發展的區域,在華中可以發展(彭雪楓部由三連人發展到十二個團,李先念部幾百人發展到九千人),而大江以南新四軍受到友軍十余師的威脅和限製的時候,我們曾主張從江南再調一個到二個團來江北,以便大大的發展華中力量。”“由江南抽兵到皖南,請考慮,因爲我們覺得似乎皖南發展較難,江南發展較易,江南陳毅同志
應努力向蘇北發展。”③十天後,毛澤東和王稼祥又致電項英、葉挺,強調“你們主要出路在江北,雖已失去良機,但仍非力爭江北不可”,並要求他們“須秘密准備多數渡江,爲緊急時用”。④根據這個要求,新四軍江北部隊立刻抓緊時機向皖東敵後發展,到三月間就從原來的五千人發展到一萬五千人左右,爲向蘇北發展開辟了道路。
新四軍剛取得一點發展,蔣介石立刻命令民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桂系將領李品仙,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湯恩伯,蘇魯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等部向江北新四軍進攻。這是
民
頑固派企圖在華中發動新的反共gāo cháo的信號。
面對這種嚴峻局勢,毛澤東立即發出“磨擦中心將移至華中”的警告,並且及時作出如下部署:“以淮河淮南鐵路爲界,在此線以西避免武裝鬥爭,在此線以東地區則應堅決控製在我手中。”“將來八路軍到達華中後,則應堅決爭取全部蘇北在我手中,陳毅部隊立即應當向蘇北發展。”他提醒在
民
軍隊三面包圍下的皖南新四軍軍部:“頑方有可能利用其優勢兵力向新四軍軍部地區進攻,因此軍部及皖南部隊應預先有所准備,以免遭襲擊,萬不得已時可向蘇南陳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⑤四月一日,毛澤東又爲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起草電報,要求八路軍立即抽調四萬至五萬人的兵力,在三個月內外到達華中,增援新四軍,創建新的敵後根據地。
遵照毛澤東的部署,江北的新四軍以勸告和爭取的態度暫時製止了桂軍的東進,同時在軍事上擊退了蘇北方面韓德勤的進攻。
四月初,蔣……
毛澤東傳第24節 皖南事變前後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