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一年下半年是際形勢出現重大轉折的時期。蘇德戰爭、太平洋戰爭是在靠近下半年或在下半年發生的。從此,中
不再是單獨對日作戰,而是和其他同盟
一起對日作戰了。
際關系中的諸種因素,也對中
內部産生更大的影響。
蘇德戰爭在六月二十二日爆發。這場戰爭的突然爆發是出人意外的。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迅速作出了反應。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毛澤東爲中共中央起草了一個決定,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的際統一戰線。七月上旬,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強調指出:“不管是否帝
主義
家,凡反法西斯者就是好的,凡助法西斯者就是壞的,以此來分界限”①,作爲
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准則。
同年十二月八日,日本突然偷襲美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立即對日宣戰。美
同德、意之間也相互宣戰。
民
政府在中日戰爭已進行了四年多以後,這時才正式對日本宣戰,同時對德、意宣戰。這樣,反法西斯的
際統一戰線形成了,中
內的
共關系也得到進一步的緩和。
盡管如此,中共産
和它所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面對的局勢依然十分嚴峻。從一九四○年開始,在日本侵略軍的殘酷掃蕩和
民
頑固派的嚴密封鎖下,敵後抗日根據地和陝甘甯邊區已出現嚴重的經濟困難,到一九四一年進入極端困難時期。
陝甘甯邊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各抗日根據地的總後方。比起其他根據地來,這裏所的是比較和平的環境,推行各種政策可以比較從容。因此,毛澤東用了很多的精力來研究和指導陝甘甯邊區的工作。他這樣做所考慮的,遠不只是陝甘甯邊區這一個局部的問題,而是中
共産
所領導的各根據地內應該實行怎樣的政策。他說:“邊區的作用就是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②,邊區人民的任務是“提高自己,幫助別人”③。
毛澤東對邊區的工作一向十分看重。他認爲這是關系到中共産
能否團結人民、堅持抗戰的根本問題。不管在什麼地方,離開當地人民群衆真心實意的支持,堅持抗戰也好,建設根據地也好,都是談不上的。
一九三八年四月,民
臨時全
代表大會通過一個抗戰建
綱領,標榜“三民主義暨總理遺教爲一般抗戰行動及建
之最高准繩”,並且提出“組織
民參政機關,團結全
力量,集中全
之思慮與識見,以利
策之決定與推行”。④但
民
自己從來沒有認真這樣做過,甚至背道而馳。只有毛澤東領導陝甘甯邊區卻認認真真地做起來,並且超過了那個綱領的要求。林伯渠回憶道:“
民
臨時代表大會通過的抗戰建
綱領,一經傳達到我們這裏時,我們馬上就召集各種會議,最後召集了群衆大會,進行了一個熱烈的討論。不僅通過了決議擁護這個綱領,而且事實上,這個綱領,在我們邊區的條件之下,是已經實現了的。”⑤
一九三九年初,陝甘甯邊區召開第一屆參議會。它是人民普選産生的。參議會經過民主選舉,選出高崗爲議長、張邦英爲副議長,林伯渠爲邊區政府主席,高自立爲副主席。會議還製定出“陝甘甯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毛澤東在這次會上提出邊區的建設方向是要成爲“抗戰的堡壘”和“民主的模範”。他還提出一九三九年邊區的施政方針是:大大發展防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改良人民生活;發展
防教育,辦初級的高級的學校,開展識字運動,使邊區人民大大提高文化
准;大大推進
防的民衆運動,加強軍事訓練。這是毛澤東對邊區建設的初步設想。毛澤東指導下的陝甘甯邊區第一屆參議會開辟了根據地民主政治的新局面,朱德評價說:“在中
,由議會選舉政府,決定施政方針,邊區是第一個”。它實際上成爲後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雛形。
一九四○年,隨著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在有了這樣明確的指導思想後,毛澤東就把陝甘甯邊區做爲一個“試驗區”。他在這年三月初的邊區政聯席會議上明確地提出:“邊區的方向,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方向。”他以很大的力量,指導邊區政府將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基本原則,根據邊區的環境和條件,加以具
化。邊區中央局副書記、陝甘甯邊區政府秘書長和政府
團書記謝覺哉在日記中寫道:“毛主席粗枝大葉的新民主主義論,在邊區就要把它細針密縷起來。”“這不是一件易事,要求中央更加注意邊區,要求在邊區工作的同志更加努力”。⑥爲此,毛澤東對邊區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並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考慮邊區的各項施政方針。一九四一年五月一日,中共陝甘甯邊區中央局發布了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陝甘甯邊區施政綱領》。這個綱領的大部分重要內容是毛澤東審閱初稿時重新改寫的。它共有二十一條,明確
現了中
共産
堅持的團結、抗戰、進步的總方針,而且對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知識分子等方面規定出具
政策,爲邊區人民勾畫出一個美好的建設藍圖。
這個《綱領》中,值得重視的是在政權建設方面規定貫徹“三三製”原則。它寫道:“本願與各
各派及一切群衆團
進行選舉聯盟,並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産
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
各派及無
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産
員被選爲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爲
外人士充任。共産
員應與這些
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⑦
“三三製”的原則,毛澤東在一九四○年就已經提出,中共中央專門發了內指示,但是這樣地以“法”的形式將它確定下來,還是第一次。關于什麼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毛澤東在同時期的另一篇文章中更明確地寫道:“判斷一個地方的社會
質是不是新民主主義的,主要地是以那裏的政權是否有人民大衆的代表參加以及是否有共産
的領導爲原則。因此,共産
領導的統一戰線政權,便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標志。”⑧
對各項政策的規定,毛澤東都考慮得很仔細,很慎重。他對《綱領》進行修改時,關于改進司法製度、厲行廉潔政治、減租減息和部分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調節勞資關系、實行合理的稅收製度、推行消滅文盲政策等條款,都是他重新起草的。關于厲行廉潔政治這一條,也是引人注目的。它強調“嚴懲公務人員之貪汙行爲,禁止任何公務人員假公濟私之行爲,共産員有犯法者從重治罪”,同時提出“實行俸以養廉原則”。
五月八日,《解放日報》發表的社論評論……
毛澤東傳第25節 建設邊區,戰勝困難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